精彩推荐

陆锡光《回忆母校——黄钟补习社》

4524人阅读  2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5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2-8-2 06:52:04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小熊 于 2012-8-2 06:54 编辑

家乡黄桥热衷于教育救国的先贤们,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创建黄桥初级中学后不久,借用布业公所的房屋又开办了一所初级小学,名曰黄钟初级小学。后来黄钟小学迁入黄桥中学校园内,增设了高级班称为高级完小。这所小学办了没几年,1941年日寇侵略黄桥,黄桥中学的校舍、操场成了日寇的据点。鬼子来了,黄桥中学被迫停办了。
      热心于地方教育事业的中小学老师,将黄钟小学改名为黄钟补习社,借用米巷丁万昌的部分房舍(现东进纪念馆内),坚持开学上课。我是从三年级下学期转入黄钟补习社就读的,直至1945年高小毕业。三年半的学习生活给我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印象和珍贵的记忆。我想,留住这些记忆,也许对了解黄桥的教育史、文明史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对后代“毋忘国耻,振兴中华”精神的铸造可以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对在沦陷区坚持办学、坚持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的仁人志士们也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
令我终生难忘的是我的那些老师们。黄钟补习社的校董何卓甫是黄桥地区有声望的文人。不兼课,偶尔到学校周会上作训词;教务主任董玉俊是有学识、有魄力以管理严格称著的中年人;语文老师何身修、何人杰,算术老师丁品如、丁秀如,体育老师丁作云,音乐老师于菊秋,还有王群汉、何慧玲、王琴芳等都是了不起的老师,加上工友喜祥,全校教职员工共十多人。他们是自觉地以民族意志和爱国精神为思想基础的教育组合,以培育后代延续民族命运为已任的文人群体。他们有文化、有教养、有爱国心、有民族责任感;他们工作严肃认真,教学一丝不苟;他们生活清贫,但不计报酬;他们团结一心,同舟共济。我们的班主住兼教语文的何身修老师,真是人如其名,他常穿淡色的长衫,着黑色的布鞋,头发梳理得整齐服贴,整日面带微笑,和蔼可亲。他坚持不教敌伪教材,而是选授祖国的古典文学和近代名人佳作。他讲课生动有趣,我们听了易懂好记。他批改作文特别认真,有眉批总评,同学们读了深受启发和鼓舞。每天散晚学他弟弟(我的同班同学)何永健都要帮他带学生的作业簿回家,周末用一个网袋带回一大摞学生的作文本。精批细改不知耗费了老师多少业余时间,多少心血!去年我与老同学何允富回忆起何老师的教育,何允富无限感慨地说:“在六年级,何老师在我的一篇习作后批了八个字 ——文美行端,不懈进取”。这八个字不仅鼓励我勤奋习作,而且成为我终生奋进的动力!”丁作云(又名丁沛)是我们的体育老师。他带领我们到丁氏义庄的晒场上操练队形,指导我们立定跳远、做体操,踢小皮球。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强身健体,报效国家”。他武术基础比较扎实,也曾教了我们几个武术套路,男同学们学得很来劲。有时同学们要他表演国术,他会来一个套路,同学们齐声喝彩,他总是抱拳连声说“谢谢夸奖”。音乐老师把自家的风琴抬到学校,上课时咿咿、呀呀、呜呜、啦啦的伴奏,同学们感到十分新鲜唱得更起劲。可以说那时每门学科的老师都各有专长,教学各有特色,不仅使我们从小对各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而更重要的是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对我们的人格形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良好的影响。
      这个补习社一进大门迎面的屏门上挂着一幅孔子像,左面的房间是教师办公室。每天早上学生进校都要恭恭敬敬朝孔子像鞠个躬,再到老师办公室前鞠个躬,道声“老师早!”“孔子像”、“鞠躬”、“补习班”加上教室里高矮不等、大小不一的课桌凳,把这些事联起来一看一想,这里真像个私塾。其实不然,这个补习班从学制、校历,课程设置到教育教学管理,考试制度都是沿习民国政府的章制,相当规范,跟旧私塾完全是两码事。也许是办学者有意把学校包装成一个守旧的、落后的、四不相的私塾,做给日本侵略者看的,不致引起敌方的注意。
      这个补习班一直坚持用民族精神,爱国情怀与日伪的奴化教育,中日亲善宣传明里暗里抗争着。学校里不使用汪伪教育部编写的所谓“国定教科书”。每个学生虽然都被迫购买了敌伪发行的教科书,老师让学生把这些书放在书包底下,等到日本鬼子和汉奸督学来查学时才放到桌上做做样子。鬼子曾经到学校“查”了两次学。第一次一个鬼子军官腰挎指挥刀,手牵大狼狗,带着两个背枪的日本兵,进校门后对着孔子像看了好长时间。这时,正在上课,吓得女老师跟大龄女同学躲进了女厕所,同学们纷纷将“国定书”放到桌上。鬼子在院子里兜了一圈,没有放一个屁走了,第二次鬼子带来了两个汉奸。汉奸到我们教室里翻看了放在桌子上的“国定”课本,向老师询问了几句就滚蛋了。好多同学大便时经常撕“国定”书的纸去擦屁股。那时我们学习的语文课本是何老师选定的上海商务部印书馆编印的《精选文选》,书中有《正气歌》、《师说》、《滕王阁赋》、《祭妹文》、《桃花源记》等精选的古文,有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冰心的《寄小读者》和《最后的一课》等现代佳作,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何老师教授《最后的一课》的情景,老师诵读课文时声音颤动、双眼含泪,讲解课文时泪流满面,教室里同学们的啜泣声响成一片。算术使用的是一种旧版的《升学指南》。内容系统全面,有例题有习题,习题中有不少传统的难题,激发了我们攻坚克难的兴致。地理、历史课是老师自编的教材,讲的是中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四大发明、清官廉吏、民族英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周的周会,很隆重。周会每周星期一第一节课前举行,三年级以上学生和全体老师参加。师生齐唱民国国歌,教务主任在孙中山遗像前诵读总理遗嘱,向遗像三鞠躬、致默哀,最后是主任训话,主要讲纪律、讲学习、讲品德、表扬批评。有时也讲战争形势。一次周会专为丁品如老师送行。丁品如老师不愿栖身沦陷区,决定到重庆去参加抗日。在那次周会上,丁品如老师和几位老师相继讲了话,都声泪俱下。遗憾的是我当时对他们讲的比较含蓄的话听不懂,只知道圆圆脸、大眼睛美丽端庄的丁老师要到大后方去了。“抗日”这个词自然懂得,前前后后联起来一想,终于明白了,丁老师去参加抗日了,大家钦佩她,欢送她。丁老师是好样的!在这个学校里,就这样将“爱国救亡”的思想润物细无声的灌输,滋润着我们这样学子稚嫩的心田。
      补习班的老师教学认真,要求严格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何身修老师讲古文,解字说文深入浅出,文字注释简洁明白,艰深的句子用通俗的白话表述,再通过富有表情的朗诵,使我们大体上能读懂字面上的意思,部分领悟文章的精神。老师特别强调古文的诵、背、所以学过的那些古文我们才能能朗朗上口,熟练背诵。时至今日能脱口而出的名句佳段不少还是那时学得的。算术老师讲课富于启发,总是提出问题让我们思考,试解。常采用绘图、教具演示等方法帮学生解决疑难。加深理解。董玉俊主住讲求圆的面积和圆柱体的体积,就使用了剪纸拼图,积木拼柱的方法,使我们对计算公式的形成从直观到抽象真正理解并牢记。老师们的教学态度十分严谨,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有时甚至十分严厉。六十多年前的一件往事至今历历在目,每当想起这件事,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那时每次考试后老师都要亲自做一份标准答卷贴在教室前,让学生自己检查对照,纠正错误。那次算术月考我错了一道应用题,记不清那天是什么原因没有对照标准答案搞懂那道题了。第二天董主住指名我和另一同学板演各自做错的题。那是条反比例应用题,我对反比例数量关系还搞不清楚,一紧张更加没了头绪。老师严肃地责问“看到标准答案了吗?”我如实承认没有看,老师命令我把手伸出来,我口服心服地伸出了右手,老师高举戒尺大声说:“打你个贪玩忘学!”说一声打一记,打了三下,打得比较重,手掌麻麻的,辣辣的。换了左手,老师说:“记住了今日事,今日毕!”也是三记。老师问“记住了什么?”我答道:“不贪玩忘记学习,今日事,今日毕”。我那个同学也挂了黑板,同样受到了责罚。这次教训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使我深刻难忘从此我不敢再贪玩了,今日的功课必须当日弄懂做完,以后算术考试几乎每次都是满分。参加工作后养成了今日事今日毕的良好习惯。深感受益终生。当然我记叙这件事不是提倡体罚教育,而是认为在对学生进行耐性细致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辅以“震撼式”的教育手段,以加深教育的印象和效果。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在改造流浪儿童时采取了“爆炸式”的教育方式,效果是那么好。
      这个补习班十分重视养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多方面良好的习惯。举几个小例子可见一斑。我们读四年级的时教室在第二进的“多竹堂”里,一、二、三年级都在后面的两排屋子里,前后来往没有通道,小朋友上学,散学都必须从我们教室后面经过。为了避免散学时学生捅挤,学校规定三个低年级提前几分钟散学。那么多学生从我们教室后面鱼贯而过,没有讲话声,连脚步声也听不到,对我们的听课没有丝毫的影响,我们也从不向后张望。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对初级部学生来说这种自制力,纪律性实在不简单。校园保洁工作十分出色。地面上从来看不到纸屑、果壳、痰迹。同学们个个养成了不乱扔、乱涂、乱吐和见脏物就除的习惯。我们削铅笔削下的木屑、铅粉都是用纸包起来扔到垃圾箱里。教室和公共场地每周只打扫一次。大家把值日搞卫生当作光荣的任务。打扫教室也有规定的程序。周末散晚学前所有同学先将凳子搁到桌子上,再把桌子向前搭拢,为值日生打扫教室做好准备,八个值日生每二人负责打扫一行,按照先洒水、再扫地整理桌子,放凳子,抹桌子等步骤操作,最后相互检查。八个人协调一致,通力合作,个个都忙得满头大汗。学校里没有专用的厕所,利用多竹堂东西两侧的宽不足两米的小巷子做厕所。东侧露天的小巷子里放了一排粪桶供男生小解,北端一个粪坑只有一个蹲位;西侧阴暗的小巷里放了一排马桶,算是女厕所。下课后同学们排好队依次入厕。进出两路队,不拥挤、不喧哗,周转很快,秩序井然。为了形成良好的校风班纪,老师们言传身教,常抓不懈。每日晨会讲、夕会督。周会总结。老师在衣着修饰、言谈举止,违纪守时教育教学等多方面都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为使周会集散,低级放学达到静、快、齐的要求,开头都要进行反复的演练,直至合乎要求。平时老师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特别严格,从不放松。日子长了,就养成习惯了。“抓好开头 严在平时”。是值得借鉴的经验。“桑树从小抈,到老直笔笔”。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和道德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我深有感触和体会。
      这个补习班的学生大部分是小商、小贩、小土地者和城镇贫民的子弟。日寇侵占黄桥后百业更形凋蔽,生意更加清淡,人民生活十分艰难。我们那时过的日子和学习条件是今天的中小学生们难以想象的。早晨喝一碗薄粥去上学。烧饼、油条一个月尝不到一回。中午、晚上还是粥,吃一顿米饭就像过节一样高兴。那时冬天特别冷,没钱买帽子,只得光着头,没有棉裤能穿上套裤(只能保住小腿和膝盖的套筒)就不错了。但是由于腹空衣薄,坐着听课时浑身打战,屁股冻得发紫。我们的学习用具十分简陋,用一块方形的布或纸把书本、笔袋子包起来,就是书包。笔袋子是用布缝成的细长袋子,是面放着毛笔、铅笔、砚墨、橡皮。哪象今天的小学生有人革甚至皮革的书包,多层多格的文具盒,自动铅笔带芬香的橡皮……,那时我们十分珍惜铅笔和纸。削铅笔时十分小心,唯恐断铅。一支铅笔用到只剩寸把长也舍不得扔掉,总是用竹笔套子套住继续使用。簿本和纸张贵,没钱买,我们就积聚包旱烟的纸,香烟壳子纸,钉成本子使用。老师对这些乱七八糟的本子不仅不嫌弃,还经常表扬本子钉得好的同学。不少家境困难的同学,每逢农村夏收、秋收时节跟着大人到乡下拾麦穗,捡花生、山芋,暑假里到路边河坎上铲青草、晒干了当烧草,以维持家庭生活。
      这个补习班是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当时师道尊严在学校里居主导地位。尽管如此,教师对学生充满着关心和爱护,学生对教师由衷地尊敬和爱戴,同学间友爱互助,和谐相处。经常回忆的几件事使我感触颇深。我转学时,母亲和亲戚认为这个学校要求高,怕我跟不上班,将我降了一级插入二年级学习。跟班学习了两天,感到功课太容易,学习没劲头。我就找老师要上三年级。几个老师听了都笑了起来。其中一个老师拿了一张三年级的算术试卷让我做。我不费劲地做好,全对。他们商议了片刻,将那张试卷送给一个中年老师看(以后才知道他是董主任)只见他笑着点点头。就这样第二天我成了三年级的学生。大概在读四年级时,一天课后一个年轻教师问我:“陆满经是你哥哥吗?”我大哥满经抗战初期在黄桥中学读书,秘密参加青年解放团,积极宣传抗日,后来不幸被日寇抓去活埋惨死。老师这一问我失声大哭,说“我大哥被鬼子杀死了!”老师抚着我的头说:“孩子别哭,长大了报仇!”这位老师姓李,经常关照我的学习和生活,后来这位老师也到大后方去了。幼时我家境贫困,有一学期学费挨了几个星期都没有缴,使我心神不宁。我邻桌的吕文远同学把平时省下的零用钱早茶钱给我缴了学费。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他后来到东北哈尔滨大学做教授,很少回家,我也因埋头忙于工作,至今尚未报此恩,每念及此,心颇不安。我非常崇敬那些关爱我的老师们,非常珍惜童年纯真的友谊。
      在补习班里我们不是在读书,老师把我们的学校生活安排得相当精彩,使我们的个性得到了较好的发展。“黄钟!黄钟!惊醒了无限童蒙……”这是我们校歌开头的一句歌词。学校里晨会课唱《晨会歌》,散晚学唱《夕会歌》,加上每个年级都开设了音乐课,歌声不时在校园里回荡。学校里定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如写字比赛,打算盘比赛和踢毽子、跳绳、拔河等体育竞赛。那时,跳绳、踢毽子、拍小皮球等体育项目在学生中相当普及,同学们都能玩出好多花样,而且技术水平都比较高。就踢毽子这项运动来说,名目真不少,分大副、小副和花样踢三个类别。大副运动量较大,有跳、蹺、环、剪、推、跛、奔、谷等式样(请原谅有的动作名称只能说出字音却写不出来),如果在这些式样前各加个“花”字,则又增加花跳、花蹺、花环等八个难度更大的式样,一般男同学喜欢练大副。小副动作小巧灵活,耐力要强,有单踢、盘蛋,秤勾子,拐子踢,绕花踢等式样,女同学多喜欢小副。花样踢要求协调性、平衡性要好,将毽子准确地踢到头上、脸上、肩上、背上,抖落后接着踢,练花样踢的同学比较少。记得在一次竞赛中我们六年级的一个姓顾的女生一次踢了五百多,何玉山同学一口气打了151个跳。在竞赛场上师生们一起高声数着:“148、149、150……”那种气氛真是激动人心。平时和假期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多,我们可支配的时间还算充裕,课余生活比较多样化。春天,我们捉蝌蚪养小鱼,到野外的壕沟、土围子里捉迷藏,打泥仗;夏天钓鱼、游泳;秋天养蟋蟀,斗蟋蟀到丁万昌的外花园里扒树、斗鸡;冬天到秩二房楼后的河面上溜冰,去外花园里打雪仗。课余我们读了不少书。如《水浒》、《岳传》、《施公案》、《七侠五义》、《珍珠塔》、《玉如意》等,这些书都是同学之间交换着看。我们对这些书非常爱惜,每本书都包了封面,不让把书弄脏、弄皱。总的说来我们感到自己生活得比较充实、学习得比较扎实,对自己成长的状况比较满意。黄钟补习社的老师们在特定的环境、特殊困难的条件下为我们立身、竞业、健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热爱祖国,渴望和平,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关心集体、遵守纪律、勤劳节俭,诚实勇敢,道德品质比较好,我们自觉刻苦地学习,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了多方面的学习兴趣;我们积极锻炼身体肯吃苦、勤磨练,善奔跑、会游泳,意志坚强体格矫健。回顾我的小学学习生活,看看今日在蜜水中成长的新一代,我为他们幸福的生活、优越的学习条件感到高兴和欣慰,同时不免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一丝忧虑。他们几乎没有经受过什么磨难和挫折;他们被逐涌到应试教育的浪潮中,学习书本的负担太重了,独立思考、动手实践、接触社会的时间太少了,他们的个性、天赋和创造精神被压抑……这种状况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要求是不相称的,我们应该深思并致力改革了。
      抗日战争胜利了,黄桥光复了,在这一年我们小学毕业了,我们称自己的班级是抗战胜利班。黄钟补习社,后来迁至东大街更名为东街小学。原来的老师分道扬镳,同学们也劳燕分飞,各奔前程。我们这个班毕业的同学共64人。这班同学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就我所知的部分同学,他们中有的成为党政干部,如万春芳同学曾任泰兴县交通局局长、黄桥布厂厂长、党委书记,丁冬庆同学曾任泰州市财贸部部长,中国银行泰州支行行长,耿书亭同学曾任东台县劳动局局长,后回乡任黄桥镇党委副书记;有的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如陆柏生同学从学校参军,海军军官,曾任青海省警官学校校长,王庆昌、王乃明同学都是解放军军官,不少同学在科技教育战线上挑大梁或默默地奉献一生,如林碗生同学边当学徒边自学考取北京医科大学,从北京大学教授岗位上退休,吕文远同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丁健元同学山东农业大学教授,陈瑞安同学曾留学苏联在铁道部工作,闾道生同学北京石景山特殊钢材厂任领导干部,何遐同学在襄樊XX印钞厂任技术骨干……,从事中小教育工作的同学为数也不少,他们有的获得了省、市级表彰,有的获得了“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光荣称号。何允富、陆满华、李克等同学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奉献了毕生的年华。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当年黄钟初习社老师们敬业奉献率先垂范精神和风采。
      黄钟小学、黄钟初习社,我童年的母校!我敬爱的老师们!我永远怀念您,感谢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8-2 08:5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陆锡光何许人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87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2-8-2 09: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黄钟补习班,黄小的前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