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5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
发表于 2012-2-7 23:21:55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本帖最后由 小熊 于 2012-2-7 23:23 编辑
朱履先之女朱宝洁
百年前的辛亥革命,开启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无数先烈为民族之救亡图存一往无前,前赴后继登上历史舞台。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并举行阅兵式,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其时,阅兵式总指挥、年仅28岁的陆军中将朱履先就是这样一位革命者。
赴日留学、备武救国;投身辛亥、光复南京;乱世之间,严拒奸权;危亡之际,一心抗战……朱履先以一生实践着一个军人爱国救民的理想,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近日,记者采访了朱履先之女朱宝洁。在女儿眼中,朱履先是位纯粹的革命者,心始终拥怀家国天下。他的一生,堪为一个时代革命者的缩影。
28岁的总指挥
说来遗憾,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阅兵式那天,总指挥朱履先的样貌,竟未留下任何过多描述或照片,家人久寻未得。
“袁世凯篡位后父亲回到家,从来不提过去,家中我也没见他的将军服,不知他是否保存,又或对时局失望根本没留。”85岁的朱宝洁,满头银发,说话时常常一笑,但说起父亲在辛亥革命时的经历,老人沉默许久,对于父亲早期的革命,她也是很久后在母亲的讲述与旁人的介绍中,才慢慢得知。
“他在辛亥革命中一战成名,但其实从更早时起,革命的种子就已埋下。”朱宝洁说。对于那个时代的革命者们,很多人的革命之路,就如同武汉首义时那声清脆的枪响一般,偶然中蕴含必然。
朱宝洁告诉记者,父亲1884年生于泰州黄桥,少年内向,却因看到百姓苦难决心习武救国,考取公费赴日本留学6年,结识众多革命党人,1908年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毕业。回国后,慈禧太后曾召见他,并授“洋举人”,任驻南京新军第九镇第十七协第三十四标二营管带。
当武汉起义消息传来,朱履先以“武昌事发、风樯阵马、顺昌逆亡”力劝九镇统制徐绍桢,终在11月8日秣陵关起义。朱履先被任命为前敌总指挥,进攻南京雨花台。
那一仗,打得很惨。据记载,由于起义前被没收弹药,朱履先所率三十四标,每人仅有三枚子弹。弹尽之际,朱履先奋不顾身举刀冲锋。战士伤亡殆尽,他只余单刀孤身,被敌追捉,侥幸脱险。
首战失败,中国同盟会组建江浙联军,朱履先再任前敌指挥进攻雨花台。血战彻夜,攻克南京至险,他第一个登上中华门城楼,之后南京胜利光复,一解武汉危局,推进革命迅速发展。孙中山高度评价此役“革命大局,因此一振”。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宣誓就职当天,举行中华民国首次阅兵式,亲自指定朱履先任阅兵式总指挥,升任陆军第二师师长兼南京城防司令,领中将衔,并授文虎勋章。对于那一天,朱宝洁听到这样的描述:身高逾一米八的朱履先身着将军服,骑一匹高头大马,在阅兵式上英气逼人。
正当他踌躇满志、决心报效祖国之时,未料由于国家经济来源不稳,孙中山倡议裁军。朱履先理解孙中山为国之举,率先裁去自己的第二师,将裁军费捐给国家,随后奉孙中山命组建南京讲武堂并任堂长。更大动荡随之而来,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民主政府仅3个月即被北洋军阀取代。第二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被迫再次流亡,朱履先青年时的革命理想破灭了……
大丈夫岂能与贼为伍
朱宝洁生于1927年。儿时记忆中,朱履先就是一个普通父亲的样子,爱孩子,爱讲笑话。
“他酷爱诗文字画,常读《二十四史》、《战国策》,也嘱我们每天都要书写练习毛笔字。”朱宝洁回忆,“他喜欢养花,家里有大花园,一年飘香;他喜欢下棋,围棋象棋皆精。后来陈毅在黄桥时,两人常常对弈,两人常用的那副象牙雕象棋,现就保存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
在些许生活片段中,孩子们发觉,父亲也是习武之人。“那时不管寒冬酷暑,他一直坚持清晨长跑出操,打太极拳,舞刀弄剑,样样精通。等我们早晨要上学起床时,他常常已是一身汗水锻炼完了。”
“父亲喜欢吃肉,身材高大,短发长须,一袭长袍,说话声音平时不大,待人很和善。因家中排行第三,也被尊称为‘三大人’,老百姓特别尊敬他。”朱宝洁说,“他认为品行败坏的人和事,他也会发火,呵斥严厉,瞬间威武……”
袁世凯担任总统后,一次次请他出山,他一次次愤而回绝;军阀孙传芳为拉拢他,提出让他挂职领薪,他大怒;柏文蔚曾邀他创立革命军北伐,但毫无进展,他失望而归;阎锡山、冯国璋都曾邀他辅佐,但他毅然请辞;陈调元在安徽聘他为县长,他先后赴蒙城、寿县任职,但军阀混战,欲为民谋而不得,终于1931年在失望中回到南京。
听闻朱履先到南京,蒋介石立即邀他到国民党军政部,谁知上任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使东北沦陷,朱履先心伤意冷:“衮衮诸公,寡廉鲜耻,争名夺利,百姓横遭荼毒,祖国疮痍满目,金瓯难复了!”就此辞职回乡。
1940年,汪精卫筹组伪政府,带着“江北招讨使”、“苏北委员长”、“和平军总司令”等一张张委任状来找朱履先。朱宝洁记得,“父亲对汪伪卖国当汉奸恨之入骨,对他的招揽更觉得是奇耻大辱。过年时,汪精卫又派父亲的一位旧友带礼物来,父亲当众大骂,‘一群无耻之徒,卖国贼,大丈夫岂能与贼为伍’,把礼物全扔了出去。”
为了躲避汪精卫纠缠,朱履先到上海暂避。“那时我还小,很多事发生,我还懵懵懂懂,但对父亲的一个感觉越来越深,那就是他的正直和他的理想。”朱宝洁说。
黄桥烧饼天下传
黄桥烧饼如今名闻遐迩,当初也与朱履先有关。
“黄桥是长江北岸商品集散地之一,自古兵家必争,百姓多战乱之苦。”朱宝洁说,但也正是在黄桥,朱履先迎来了探索革命真理的“第二春”。
1940年7月,陈毅率新四军苏北指挥部进入黄桥,朱履先第一次亲眼见到了共产党,新四军的将领陈毅、粟裕、管文蔚、陈丕显等也先后登门拜访。
陈丕显曾回忆陈毅与朱履先的初次见面:“陈毅同志与朱老先生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一个襟怀坦荡,阐述我党我军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民主、坚持进步的方针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一个忧国忧民,痛斥国民党政府腐败、民生凋敝、对强敌而荏弱不振、步步退缩、丧权辱国的种种伎俩,表示愿为民为国鞠躬尽瘁……”
“那时父亲像重新焕发了青春,陈毅常来与父亲下棋,两人坐在大厅里,边下棋边谈诗论道或纵论战局。”朱宝洁回忆,“父亲曾说,他这几十年,经历了清朝、北洋军阀、国民党执政,见得太多,总感到中国难有复兴希望,如今好像黑洞中见到了光亮。”
在这光亮指引下,朱履先再次走向前线。新四军在苏北建设根据地,他公开建议开征救国公粮,率先缴纳;新四军转移后,他筹集5万元(当时约合7.5万斤大米),亲自闯哨卡送到根据地;日伪占领期间,他利用留日身份,掩护新四军活动,营救出数十被捕干部和群众,并联络苏北代表人物韩国钧和实力派李明扬、李长江等人支持新四军,在政治上、物资上为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打下坚实基础。
1941年10月,黄桥战役打响,3万余敌对阵新四军5000余人,“大炮打了三天三夜,流弹呼啸飞过,老百姓都躲到了桌子下。”朱宝洁对当时情形记忆犹新,“父亲冒着弹雨,挨家挨户动员群众支前助战。”朱履先还安排全镇磨坊、烧饼店夜以继日赶做烧饼,一首《黄桥烧饼歌》应运而生,“烧饼要用热火烤哎,军队要靠老百姓帮……”黄桥烧饼从此名闻遐迩。黄桥战役的胜利,也创造了我军以少胜多的又一经典。
当时刚从前线回到黄桥的陈毅,见到在街上奔走的朱履先,不由夸赞:“真不愧是位军人!”
马列主义不可不读
“我18岁被父亲送去参加革命,一直到解放战争将近胜利才回家。”朱宝洁说,“后来听说,陈丕显曾建议父亲是否登报找我,父亲谢绝了,说宝洁走上革命道路,他放心。”
朱宝洁在1944年加入共产党,而当时的她还不知道,父亲已在一年前,由叶飞、朱克靖介绍,经陈毅批准,成为特别党员。南京博物院原院领导徐观伯曾回忆:“我不止一次听其语:什么这个‘主义’那个‘主义’,只有‘共产主义’最响亮,明确易懂,深入人心。”
曾经,61岁的朱履先放弃全部家产,拿起枪开始游击战。对朱履先恨之入骨的国民党部队,干脆将朱家大宅拆光夷平。而在1946年解放区土改前,朱履先将自家280亩良田一次全捐给了人民政府。新中国成立后,年近70的朱履先,先后出任苏北行署副主任、苏北抗美援朝分会主席,历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委员、省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省抗美援朝分会副主席等职。
朱宝洁说,解放后,时任江苏省副省长的管文蔚提出为朱家重建家园,朱履先谢绝了,“国家要建设,经济困难,我们回去临时借个地方住就行。”并对家人说:“大家的住房都紧张,只要屋不漏雨,相依得安就好。”他常对妻子讲,我们不要给国家添负担。妻子沈和生,战争年代与丈夫离家打游击,同甘共苦;1955年朱履先因劳中风,瘫痪五载,她始终亲手服侍,不愿给国家更多负担。
1996年,朱履先纪念碑在黄桥落成;今年辛亥百年纪念,黄桥又建起朱履先纪念馆。
1959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朱履先给儿孙留下遗训:子孙虽愚,马列主义不可不读。他对党的唯一请求是:他“死后在墓碑上刻写‘共产党人朱履先’,此目可瞑”。
孙中山曾有誓言:“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一生以国以民为己任的朱履先,做到了。
该贴已经同步到 小熊的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