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上海三年来唯一高考满分作文关注农民工子女

1569人阅读  3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6-20 16:06:22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早报记者 韩晓蓉
  时隔三年,上海终于出现了一篇真正的70分满分高考作文,而这篇高考作文并不是一开始就得到满分,后来经过专家组的激烈讨论,文章的思想深度和朴实的文字赢得所有阅卷老师的赞赏,终于获得了70分的满分,专家称这是上海近年来高考中难得一见的佳作。
  据介绍,2005年,本市高考曾出现了一篇满分作文,但专家认为那篇文章的观点有点偏激,作文得分为68分,因考生书写比较好,加了2分书写分,最后作文得分为70分。
  不过,今年高考真正出现了一篇满分高考作文,这篇文章描写作者对农民工子女的观察、关爱,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感,获得所有阅卷老师的一致好评,并赢得70分满分。
  阅卷专家介绍,这篇满分作文在首轮评分中最高只获得68分,上海高考作文采用电脑阅卷,根据规则,一旦第一、第二位老师的评分超过规定误差,试卷会转到第三名老师处评分;若还是超过规定误差,则提交到作文阅卷组组长处评阅;仍有歧义的,拿到阅卷中心组仲裁。这篇文章后来在阅卷中心组里被从头到尾朗读一遍,有些专家当场被感动,中心组专家经过激烈讨论,最终决定给这篇文章满分,这篇文章也成为上海今年近10万份考卷中唯一的一篇满分作文。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分析今年的作文题目《他们》时指出,今年的命题作文激活思辨,作文题“他们”,构成整张试卷一个亮点。写“他们”,既使命题有效地与以往的各种习作区分出来,也是以全新的视角,激活考生的情感与思考,引导考生走出个体和小我,学会关注他人,学会以多元视野关注社会。
  阅卷专家分析说:“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视角独特,关注农民工的人很多,但是关注农民工子女的人却很少。作文在客观描述、合理想象之中又饱含真情实感,不愧为上乘之作。”
  这篇作文把思想深度用朴实的文字表现出来,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时尚的包装,但是立意高,角度新,字里行间透露出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引发了阅卷者内心的共鸣。
  而文章的最点睛之笔就是最后一句:“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考生没有一味抱怨,写出了变化和希望。
  他们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阅卷老师点评:
  满分作文有五大优点,首先,作文将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很真实地描绘出来,从农村到城市经历的不自然、不适应,再到他们心态的逐渐成熟,让人感受到一个真实存在的群体;其次,作文的文字很流畅,可以看出考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但是并无炫耀,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自己的情感和视野,文字和主题很匹配;第三,总体上看作文表达了作者对同龄人的同情、关注和企盼,言为心声,也正是作文题目要求的体现;第四,这篇文章的描写非常细腻,“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最后,文章关键还写出农民工子女的变化,“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考生没有一味抱怨,写出了变化和希望。(来源:东方早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6-19/071415774282.shtml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6-20 16: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新京报:上海满分作文提出的深刻命题

  新京报社论

  今年,上海高考出现了三年来首篇满分作文,这篇文章真实地描绘了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同龄人的同情、关注和企盼,获得阅卷老师的一致好评。文章的结尾“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既是希望,也是警示,有发人深省的力量。(6月19日《东方早报》)

  上海市今年的作文题是《他们》,用意是引导青年学生走出个体和“小我”,学会关注他人,学会多元视野关注社会。而从考生们写的作文来看,对“他们”的关注,这种关注社会的多元视野,在他们的生活中就已积累,甚至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

  除了和全国人民一道,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灾区和灾民身上,考生们的笔下,对农民工、乞丐等弱势群体,都倾注了极大的关注和热情。显然,这样的观察和积累缘于他们平常的生活感受,而非临时抱佛脚的应景之作,否则不可能写出真情实感,更不可能细腻地描写“他们”的真实生活和现实处境。这不仅表现在作文言论中,还表现在国家大难之时的行动上,汶川地震中的救援行动,“80后”“90后”的集体亮相令人欣慰。

  问题正在这里:“他们”———这里指的是“下一代”———的视野本就开阔、心胸本就宽广,而《他们》这个题目,只不过是在激发考生们把平时对他者的关注、悲悯与理解表现了出来。而平常对下一代充满忧虑、并且给他们贴上“80后”、“90后”代际标签的“我们”,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就不应该限制而是要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悲悯的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我们要给他们的视野打开一扇扇宽容的天窗。在日常教育中,倾听他们的不同见解,引导他们去关注社会的各个层面。尤其是在考试中,包括高考这样的重大人生抉择问题,要给高考作文在立意、选材、价值取向上足够的施展空间。所幸,今年上海高考作文在阅卷上的宽容度已大大增加,对于考生作文中所涉及的尖锐问题,如从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的主要观念入手探讨同性恋和性变态现象、理发店小姐现象等,都获得60多分的高分,这些话题直击社会现实,关注底层人士和社会边缘人群,似乎与传统的价值观有一点点“不匹配”,但只要理解独到,逻辑缜密,自成体系,阅卷老师都打出了高分。只要我们善于为他们打开天窗,他们的未来世界,一定会越来越宽阔,比我们的世界,更包容、更少冲突而更多理解和爱。

  我们还要为他们创造足够的制度化的融合空间。比如,让打工子弟和他们一起读书,一起高考,一起参加人生的竞技与博弈。让不同群体之间的“他们”,彼此之间更多地走进对方的生活和内心世界。那么,“他们”之间的理解、互助与融合,会比我们这一代更顺利、更自然、更成功。我们,是把他们继续隔离开来,为他们制造鸿沟与隔阂,还是让他们从小彼此牵手,消除狭隘与短视?香港的高校近年来注重到内地招生,之所以招录不发达地区的“他们”,就是为了开阔本地学生的视野。有开阔的视野才有宽广的胸怀。“他们”的未来,也是我们的未来,民族的未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6-20 22: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关注"他人,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6-22 10: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他们这一称呼的标题其实最重要的要回归成我们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