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口粮之变

1787人阅读  0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6-16 04:04:37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口 粮 之 变

□陆进富

    民以食为天,口粮问题自然是天大的问题。30年来,我们吃粮经历了由少到饱再到好的巨变。说起来挺有意思,它的每次变化,都与生产关系领域的改革密切相关。
    20世纪70年代,我的家乡和全国广大农村一样,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社员参加集体劳动,从集体获得工分和粮食。我家所在的何韩大队,紧邻黄桥肉联厂,是人们常说的 “三世修不到个城角落”的地方,社员生活水平在全公社最好。即使如此,粮食亩产也只有六七百斤。剔除两大耗粮因素——河工用粮和集体养猪用粮,每人每月配发毛粮就剩下25斤。这点粮,百分之八十的人家只够吃半个月,百分之二十的人家可以吃20天。社员天天干早工、干夜工,工时特长,效率却很低。劳动效率低,粮食产量少,社员口粮缺,形成连锁反应。社员们喝薄粥,吃菜汤,中午煮饭被迫用山芋干、萝卜屑掺和着糊口。比我们条件差的南边一些大队,不少社员一天只吃两顿,往往早上床,把晚饭省掉,美其名曰:“壮吃不如瘦睏”。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参加县里征文大赛而被选进创作组。七十年代末,有两年时间,我随组采风、创作。其中有一年时间住在南京后宰门省出版局招待所。当时,父母干一天活,每人只有8分工,计6角钱,可是每月却要花9元钱买30斤粮票寄给我。我知道粮票贵重,在招待所就省着用。谁知,农村缺粮,波及城市。招待所食堂发饭打菜窗口那位留着 “二道毛”的大姐,每次给我盛四两饭,都要用饭勺在木桶里边的饭堆上刮四五次,一次刮一两,弄成薄卷一样,把饭打虚了。一次,我刚打完饭,向碗中倒了半杯开水,被膨虚的米饭就变成一碗粥。“二道毛”大姐堪称节粮冠军,她的这种膨虚术把我这个 “大肚子”害惨了,每顿中饭我都要花八两粮票,实际落肚的估计只有五两米饭。为了口粮,“二道毛”大姐顾不上 “博爱”。由于口粮,我对六朝古都多年来都没有好印象。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年把后,生产队搞双层经营,把土地分到各家各户,集体这一层只管统一灌溉等大事,农户这一层负责田间细活,粮食打多打少完全归己。生产关系一变,神奇效应来了。原来要照顾的干部家属腰也不疼了,被“逼”下了自家的田。原来成年累月干不完的活计,只要三分之一时间干干就行了,田里的杂草一冒头就被铲除,农民主动得很。加之国家向农户提供越来越好的种子、农药、化肥,粮食产量越来越高,亩产竟达到2000斤左右。家家户户粮食吃不完,多余的或卖给国家,或用于煮酒,农民再也不用向会计哀求借粮,也再不用减顿省粮了。农民齐声称赞: “担子搁到各人肩上,比大呼隆好。” “千好万好,比不上我们吃得饱啊。”
    近几年,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新型工业化及城市建设的召唤,大量农村劳动力离土离乡,打工经商,农户收入结构多元化,除粮食及其它经济作物收入外,打工收入、办企业经商的利润由少到多,有相当多农户非农收入已占家庭收入主体地位。人们根本不愁口粮,而是在盘算着如何吃好,有益健康。打工农民享受速食快餐,上麦当劳、去肯德基,开洋荤,习以为常。留家种田的劳动强度变低,餐桌上荤、蔬菜品种增多,吃饭越来越少。更可喜的是,人们纷纷追求精神食粮,文化消费比重逐年提高。我进城不必细说,仍在农村的三个兄弟,家家都有两台以上彩电,两部以上手机,都安装了有线电视。他们每年上网、买碟片、打手机、看电影的花费已经超过口粮支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