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187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
发表于 2011-7-27 15:37:49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本帖最后由 云帆 于 2011-7-27 15:39 编辑
走进黄桥的历史,我们不由的惊叹:一个老镇区面积不过7.1平方公里的小镇,竞聚集着如此密集的历史片段!她们默默地驻立在那里,倾听着古镇的脚步,注视着黄桥的变迁!
黄桥最久远的故事,发生在公元889年,记录的是孝子顾昕五十年如一日,“鸡鸣冠带谒慈闱,所欲遵承志不违”地侍俸他生病的母亲的故事。为纪念顾昕的孝行,后人在其葬地黄桥镇西寺桥外建起了“顾孝子亭”。亭内有碑文《御制孝子顾昕诗并序》,为明成祖朱棣所写。如今碑文仍在,后泰兴知县段沿秀又在亭中立了石碑,上刻“宋顾孝子墓”五字,并书对联一幅:“孝列史书,五十载晨昏不改;墓凭碑石,二百年风雨无伤”。
顾昕地下有知,当欣慰矣!只是他没能想到的是,他的行为已感染黄桥人一千多年,最终让孝行成为黄桥的民风、化为黄桥的文化!
古镇人向善信佛。公元1026年,福慧寺在黄桥得以兴建,寺内由关帝庙、药王庙、城皇庙、都天宫、东寺庙、火帝庙等构成气势轩昂的庙宇群,纵深百米有余,雄伟壮观。
千年的香火,印证着古镇黄桥淳朴的民风,幽静的古巷,则构成了黄桥历史的血脉!
黄桥的小巷多达72条,且都是有名有姓的。著名文艺评论家黄毓璜在其散文《乡忆》中描述“幼时所居小镇多巷,巷皆有名号,或雅或俗,或虚指或实称,大体都能传导一点小镇的历史情味!”72条小巷以单名和以姓氏冠名为多,单名有米巷、珠巷、口巷、火巷……姓氏冠名的有孙家巷、罗家巷、王家巷……
小巷如线,串起了黄桥的名胜古迹,而每一条巷子里传颂着的故事,则让这些名胜顿时丰满起来!
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位于米巷和马巷的交汇处,原名叫丁家花园,它的主人是我国现代地质学之父丁文江先生,丁先生曾做过李四光的老师,他主编的《古生物志》杂志是世界有名的科学刊物, 1927年他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了震惊世界的“北京猿人”化石。1940年,丁家花园又成为了新四军的作战指挥部,陈毅元帅在这里,指挥过著名的黄桥战役。这座现今的黄桥战役纪念馆,不仅存有当年新四军苏中根据地的将士们用过的生活用品、武器和各种有价值的史料,还有黄桥决战缴获敌人的战利品,许多还是真迹。
无论从任何审美的角度考查丁家花园,其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都远远超过建筑美学本身。在这里,陈毅元帅和粟裕将军指挥着5000人的部队,打败了1.5万人国民党军队,从而使华东根据地联成一片,粟裕将军因此也将骨灰埋葬于此。站在花园内的金桂树下,仿佛能看到他们运畴帷幄,决胜千里的身影,于是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镀上了红色的印记,被国务院定为红色经典旅游景点。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是青山。”作为学者的丁文江,其学风、其人品、其成就让这座丁家花园有了灵魂。先生对丁家花园的印象或许已淡漠了,他的心中承载的是中国大花园,自东渡扶桑之日起,他把一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国家的地质事业。
何氏宗祠位于黄桥镇珠巷西首,坐北向南,前后两进。据文物专家考证,该建筑为典型的明代风格,粗犷古朴,精致自然,历经数百年,保存到今,实属罕见。然而,更令人惊讶的是:何氏家族中历史上曾出过四进士、十举人、百多名秀才,如果加上他姓他族的有功名人物,古镇黄桥真可谓是群星闪耀,交相辉映。清末至民国年间,这里又出了16个留学生。地质学家丁文江,喜剧大师丁西林、生化学家王德宝、画家韩秋岩等正是从这块土地上走出小镇的。
小巷的久远印证着古镇的久远,那磨成弯月状的门槛告诉人们它经历了多少沧桑;那已失去光泽的骑马石告诉人们它经历过多长岁月。昔日的辉煌就隐在一排排普通的榻子门和一块块斑驳的青砖背后,它们就是曾经享誉三江的大商号:和记、广记、老宝成、仁源生、美味鲜……
小巷通幽,你可以顺着小巷去寻找更多的古迹:中国食用油大王何逢生、前后八进的明清古建筑群、树龄逾百年的金桂和腊梅、名闻遐迩的何御史府、牛皋洗马池、藏兵洞、韩秋岩故居……。
沿着古镇的小巷,爬梳卷帙浩繁的黄桥史,我们不仅要问:1000多年来,支撑古镇繁荣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推动古镇发展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恩格斯说过,人们的共同心理、语言及文化特征,者不过是所处环境的产物。而千年来,古镇最重视的正是环境的培养,历代黄桥人在兴办教育,倡导民风,凝聚亲情,发展商贸中,形成了‘人文善、水乡情、商贸兴’的文化传统和‘自强不息,奋勇争先’黄桥精神,这让黄桥人有了共同的品格、品质和品位,从而将经济发展与人文传承有机结合起来,让人文传承为环境建设增色,让环境建设推动经济发展,让经济发展带动黄桥社会事业不断前行。”
或许,更多的黄桥人并不知道这些,但他们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祖祖辈辈地让这种精神、这种文化成为觉悟!
黄桥人不会忘记:1924年,韩士元、丁廷楣、丁廷标、严则超、何卓甫、何季生创办了黄桥私立初级中学。80年过去了,而今的黄桥中学已成为江苏省重点中学,校友中50多人享受国务院津贴,2000多人拥有高级职称。
黄桥人不会忘记一个外乡人,他叫何逢生,1899年他便在黄桥开办了和记花生榨油厂,并以此为开始将工厂创建于全国各地,将产品推向了全世界。
黄桥人更不会忘记1940年的9月,黄桥战役的战火中,古镇所有的饭铺为新四军大做烧饼,六十多个烧饼炉子火光熊熊,香飘数里。于是便有了《黄桥烧饼歌》,黄桥也便随着歌声飘向了大江南北。
走进小巷的的人和走出小巷的人都定格在古镇的历史中,物是人非,轶事回响,其蕴藉之深,缱绻之切,抒情之酽,或许只有旅居台湾的丁廷楣先生捐资兴建的“廷楣书馆”才可以明白!
走出小巷,和风扑面,绿柳轻扬,今日黄桥风采依然。在“兴商贸”的指引下,黄桥镇经济开发区应运而生,吸引了周边11个乡镇的工贸企业,它头枕长江,傍倚宁启铁路,胸怀宁通、宁靖盐高速公路,是古镇黄桥实现跨越发展的新希望。
“人文善,水乡情”,古镇在优化环境中的努力从未停下脚步。现在的古镇已拥有市民广场3个,城市雕塑60余座。黄桥大剧院、黄桥图书馆、黄桥博物馆等文化设施拔地而起,公园茶社、书画社、花鸟协会、集邮协会、京剧票友联谊会等群众性活动红红火火。
千年古刹的钟声悠然回荡,古镇小巷的叫卖声依然朗朗,
黄桥战役的号角喇喇吹响,古镇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脚步铿锵!
这是经济亲和与文化亲和瑟瑟相鸣的魄力诗歌,这是古镇遗风与现代工业文明和谐交融的美妙乐章!
古镇黄桥,荷载着20万黄桥人的千年梦想,振翅飞翔……(本文由笔者根据网上资料整理。在此向原作者表示谢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