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泰兴的“徐霞客”——“百科全书式人物”丁文江

81809人阅读  4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3-5-24 14:47:07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泰兴市黄桥镇米巷10号,原本是“丁家花园”。这“丁家花园”在20世纪40年代的黄桥决战中曾是新四军黄桥战役指挥部,陈毅、粟裕、陈丕显等新四军领导人皆在丁家花园办公和住宿。决战前夕,陈毅偕夫人张茜在丁家花园度过了他的40岁生日。黄桥决战誓师动员大会也由陈毅在丁家花园主持召开。传唱不衰的《黄桥烧饼歌》亦在此诞生。故而,这里曾作为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自在情理之中。直到2017年,这“丁家花园”才恢复了它本来的身份,称之为“丁文江故居”。人们由此而知晓,“花园”的主人原来是丁文江,这是丁文江的家。
  笔者虽是泰兴人,但到黄桥的次数并不多,每次去,也都因事务而来去匆匆。大概就是在2017底2018年初吧,我陪南京的客人到黄桥古镇游览,这才有机会比较仔细地参观了丁文江故居(现已更名为丁文江纪念馆),同时对丁文江也有了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
微信图片_20230524144510.jpg
  丁文江是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地质学之父”的杰出科学家,西方哲人罗素对他的评价:“是所见的中国人中,最有才、最有能力的人。”国学大师傅斯年说他:“确是新时代最良善、最有用的中国人之代表;是欧化中国过程中产生的最高菁华。”然而,历史总像在子午线之间忙碌的光环,照亮一面,而忽略另一面。丁文江本应广为人知,但过去由于宣传不够,也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而知道他的人并不很多;今天,处于互联网的新时代,同时又加大了宣传力度,并拍摄了《丁文江》电影,了解丁文江的人终于多起来了。这是令人十分欣慰的,因为了解丁文江,学习丁文江的科学钻研精神、爱国精神对于我们今天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踔厉奋发、奋然前行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有人说,乡村的老宅之中,大都是穿长袍的故居;而丁文江的故居,倒像是“翘胡子的故居”。这话怎么讲?这得从丁文江的出生地说起。丁文江,字在君,1887年4月13日,出生于苏中泰兴古镇黄桥米巷的一个绅士家庭,千年古镇的龙河水滋养了他,使他从小就成了佼佼神童。他读书很早,“五岁就傅,寓目成诵”,十岁即读完“四书五经”,尤爱古今诗词,成绩过人,深得称赞。11岁时,他一篇千字《汉高祖明太祖优劣论》,即令塾师叹其为“神童”。13岁时,他考秀才,早闻其名的泰兴县知事龙璋特命他到县衙内进行特别面试,出文题《汉武帝通西南夷论》以试其才。丁文江提笔成文,文通理顺、观点明确,且声韵和谐、字句精美,龙璋看后大为赞赏,称他为“国器”,当即收为门下弟子。龙璋主张维新,崇尚新学,他力劝丁父送丁文江出国深造。
  1902年秋,15岁的丁文江在龙璋帮助下东渡日本,踏上海外求学的征程。在日期间,他学习日文和英文,并担任留学生所办刊物《江苏》杂志编辑。两年后,日俄战争爆发,日军攻袭旅顺港,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也因受歧视而无心读书。其时,他受到在欧洲游学的吴稚晖等人的劝促,于1904年3月,离开日本到英国去留学。他先在英国东部一个名叫司保尔丁的村镇读中学;两年后,考入剑桥大学,但只住半年就因故辍学了。他趁此机会到欧洲大陆游历了一番。1908年,他考入格拉斯哥大学,学动物学和地质学。他两年读完六年课程,三年获得两张文凭。
  1911年,25岁的丁文江从欧洲学成归国。此时,距离他离开家乡泰兴黄桥求学海外,整整九年。当年被称为“神童”的儒雅少年,已经成为一位怀揣地质学、动物学双学位,掌握了日、英、法、德四种外语,有着广阔的国际视野的青年学者。1913年,丁文江先生应工商部之聘任矿政司地质科科长。他认为“科”是办公文的机构,而地质科无公文可办,建议改地质科为地质调查所。他请来地质学家翁文灏、章鸿钊先生借用北大地质系旧址(已停办),办起了中国第一个地质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丁文江先生为所长、翁文灏先生为副所长。这里培养了中国地质学界的许多领袖人物如谢家荣、王竹泉、叶良辅、李捷、谭锡畴、朱庭祜等。1918年,北大恢复地质学系。丁文江先生去美国聘请了古生物大家葛利普先生来北大任教。后他到欧洲考察,得知李四光先生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学地质,特地去找他,动员他学成后回国教书。有了这两位教授,北大地质系的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在丁文江先生的领导下,中国地质学成绩卓著,早在1920年代就获得了世界声誉。
  归国后,他除了创办地质研究所和在北大恢复地质系,还完成了中国第一份野外地质调查及芜湖以下扬子江流域地质报告。他的“大上海计划”勾勒出了“东方明珠”的市政梦图,他的丁氏地图以实测资料,按等高线,运用分层设色法绘制,彼时被誉为“中国图学界一部空前未有的巨著”。
  由于丁文江思考、调查、撰文,总是口不离雪茄,加上两撇微微上翘的胡须,很欧化、很洋帅。这与其桑梓故里土朴民风迥然不同,故有人称他是小镇走出的大人物“翘胡子”,说他的故居既是“长袍故居”,更是小镇独有的“翘胡子故居”。
微信图片_20230524144515.jpg
  是的,在丁文江故居老宅的墙上有一帧照片,那是1933年夏,丁文江参加第16届国际地质大会,在华盛顿的合影。照片上,那个站在一群金发碧眼洋服绅士中间的中年男子,不仅一对微微上扬的美胡须,金钩玉翅,而且还戴着一副墨镜,显露出一个中国人的特有才华与底气和带着的那种从容与自信。
  1934年,丁文江担任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任职期间,对“中央研究院”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整顿全院行政中心——总办事处、创立“中央研究院”评议会、设立基金保管委员会、制定编制预算制度等等。1936年,时任院长的蔡元培赞其任职“不过一年有半,然而对于研究院的贡献已经不少……在君先生实事求是的精神,案无留牍的勤敏,影响我们全院同人的地方很大……”。
  华北事变后,日军进一步侵华,中国的能源安全岌岌可危。心系国民的丁文江十分忧心北方能源基地的陷落会导致北煤不能南运,而影响南方的工业与交通。当时国民党政府曾酝酿请丁文江出任铁道部长,丁尚在犹豫未决。1935年12月,他受铁道部委托到湖南考察煤矿,同时受托为准备内迁的清华大学及其研究机关寻找新址。去前,有人劝他战乱时期不必亲自前往,他却称“事关抗战,关系重大,必须亲自走一趟”。
  怎料,此行却成了这位科学巨匠科研与生命的终点。12月7日,丁文江赴湖南潭家山矿。为获得第一手资料,他不顾劝阻,亲自下到坡度45度、斜深170米的洞底,测量煤层厚度。出洞时,丁文江受了风寒,12月8日夜,在到衡阳生炉火抵寒时,不幸发生煤气中毒,脑中枢血管受破坏,遂移往长沙救治,却终无回天之力。1936年1月5日,丁文江逝世,时年49岁。
  从泰兴黄桥古镇走出的丁文江是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先行者,他首创地质调研所,并担任所长多年,把地质调查所建成了中国最早的一所完整的科研所。他在地质调研和学术出版等方面都达到了公认的国际水平,成为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骄傲,也是他的家乡我们泰兴人的骄傲!黄汲清先生将他比作20世纪的“徐霞客”,而其成就又远远超过徐霞客;与他同时代的温源宁,形象地称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这些赞誉可谓名副其实,名至实归!
来源:乡风儒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7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23-5-24 17:15: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北海
黄桥丁氏家族的骄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23-5-25 18:30: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可惜英年早逝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7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23-5-29 23:44: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北海

好人不长久!呜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3-9-5 00:12: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没有可比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