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器现在小巧而便携,但是 助听器以前不是这样的,有喇叭状的、盒状的,甚至在20世纪中期奥迪康T3助听器还搭配着珍珠项链。本篇将简单回顾助听器的前世与今生,看看每个时期的助听器。 助听器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六个时代:原始集音时代、炭精时代、真空电子管时代、晶体管时代、集成电路时代和数字助听器时代。 原始集音时代 最初的助听器受到手蜷成杯状置于耳后,进而放大声音的启发,以不同材料发明了各种形状的简单机械装置,如喇叭状、螺号状等。这一设计持续到19世纪,才逐渐被炭精式助听器取代。 英国19世纪贵族所用的助听装置 早期助听筒手绘示意 炭精时代 亚历山大 贝尔 19世纪末,“电话之父”亚历山大·贝尔研发了第一台炭精电话式助听器,它采用电学放大原理,以电池供电,由碳晶传声器、耳机、电线等部件组成。但是这一助听器体积过大,只能置于桌子上使用。之后米勒·里斯·赫切恩森便延续了贝尔的工作,制备了第一台可以佩戴在身上的电子助听器,赫切恩森还因此被英国女王授予了一枚奖章。然而这种助听器仍然有携带不便、增益受限、噪声较大等问题,所以很快地,这一助听器就被取代,并迎来了下一个时代--真空电子管时代。 真空电子管时代 20世纪初,热离子真空管问世不久,便出现了真空管助听器,由此助听器的体积逐渐减小,实现了主电池的分离。1921年英国生产出了第一台商用电子管助听器,这一助听器虽然具有更好的增益和清晰度,但是依旧有体积较大、不易携带的问题。直至1938年,锌电池被汞电池取代,使得电池的尺寸大幅度缩小,才终于将助听器与电池合为一体,迎来了助听器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即电子管的小型化。1943年,电源、传声器和放大器被设计研发在一个小盒子里,因此出现了现代盒式助听器的雏形。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各类诸如印刷电路、陶瓷电容等新技术材料涌现,使得一体化助听器体积显著缩小。 晶体管时代 20世纪中期奥迪康T3助听器赠送珍珠项链 (助听器当时属于高档奢侈品) 1947年12月,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随着晶体管的问世,便相继出现了取代电子管助听器的眼镜式助听器和耳内式助听器。 20世纪30年代前后助听器宣传海报 集成电路时代 集成电路的问世和发展,使得助听器的外形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变化,譬如耳背式、耳道式等。直至 90年代,完全耳道式的诞生使得助听器在外观上达到了几乎看不到的程度,很大程度满足了佩戴者的心理与美观需要。 集成电路让助听器更接近如今的外形
数字助听器时代 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数字信号处理(DSP)芯片,助听器便进入了“可编程”助听器时代。之后,Widex公司和Oticon公司几乎同时推出了最早的全数字助听器Senso和Digifocus,其体积不仅微小,还是以硬件为基础的专用DSP封闭式平台,完全用数字电路硬件实现。 助听器发展的脚步还在持续向前,如今采用的微小芯片,不仅运算更为强大,实现了更多更好的功能,还不断突破其外形设计,使得设备更为小巧大气。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参考文章: [1]科普中国《听力的助手-助听器》 [2]许卉《助听器的前世今生》 [2]听力行业通讯《历史科普 助听器200年,从放大器到全数字时代的进化史》 【3】聆听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