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关于儿童伪聋的报道。Dixon 和 Newby对40例6~18岁的伪聋儿童进行了研究,其中39例声称自己有听力障碍,却能够毫不费力地正常交谈。McCanna和DeLapa也报告了类似病例。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backcolor=rgba(0, 0, 0, 0.55)]编辑
心理异常也会导致儿童伪聋。Bailey和Martin报告了一名男孩听力正常却伪装成重度听力损失,他承认自己装聋的目的是为了进入他父母及其女友所在的一所州立寄宿聋校,他在普通中学是一名差生。Hallewell等报告了一例13岁男孩伪装成重度聋,而在催眠状态下他的听力完全正常。 学者推测某些儿童伪聋可能是心因性聋。Lumio等报告了三姐妹在数月内发生听力障碍的病例,其中两个还声称自己有视力障碍,并配了眼镜,有一天她们去看阿姨时,三个孩子的视力和听力都恢复正常。她们的伪聋可能与家庭矛盾有关,其中最小的一个孩子的听力障碍可能是下意识的,而另外两个可能在一定程度是伪装的。 Barr报告了32例心因性聋。他们的纯音听阈在60~80dBHL之间,但正式及非正式言语测试结果均好于纯音听力。总的来说,这些孩子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都不好。由于家庭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值很高,所以父母也愿意接受孩子由于听力障碍而导致成绩差这个理由。人们发现,对孩子过分关注能够促使其伪聋。 有时孩子由于没有通过听力筛查,而受到过分的关注,为了这份关注,他们可能会伪装听力障碍。Campunelli报告了许多伪聋的学龄儿童。这些孩子的听力测试结果异常,但在其他场合听力表现却正常。这项研究强调在听力损失没有确诊之前,应对调换座位、进入特殊班级、进行听力治疗或助听器选配等持慎重态度。在一个听力保护项目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了许多伪聋儿童,于是他们组织了一个工作组,其中包括耳科医生、听力师、社会医生,目的是: ①重新建立病史、听力学及社会心理数据,并进行确诊。 ②找出导致非器质性聋的家庭或环境因素。 ③制定儿童伪聋的干预计划并加以实施。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backcolor=rgba(0, 0, 0, 0.55)]编辑
听力筛查是发现学龄儿童听力障碍的重要途径之一。有些原因,如测试环境噪声、测试方法不正确、检查人员思想不重视或仪器未校准等,会使听力正常的孩子未通过筛查,如果孩子因此认为有听力障碍,并受到过分关注,他们就会认为听力障碍会给他们带来好处,例如成为学习成绩差的借口等。因此,必须将这些儿童转诊到医院做进一步的听力诊断。一些作者强调,在转诊前不要直接指出孩子伪聋,Ross引用了4个病例说明这种转诊问题,并且认为这种方式会促使孩子装聋。 儿童伪聋并不少见,应引起重视。不管是未通过学校听力筛查而导致的伪聋,还是有意或无意地装聋,为了避免其对儿童身心发育造成的不良影响,应尽早诊断。这些儿童的听力测试应由听力师而不是技术员来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