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丁西林的启蒙塾师何卓甫

31543人阅读  3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3-1-18 18:04:31 来自: 中国江苏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作为曾出任过国家文化部副部长、有着东方“喜剧大师”美誉的丁西林,其启蒙塾师何卓甫,是他的嫡亲姨兄。此人是明弘治年监察御史何斐的22世孙,清光绪年间秀才。取得功名后,与当时所有旧社会中的读书人一样,曾在家中设馆开课教,曾先后在辛亥革命元勋朱履先等富绅之家授过课。由于人缘较好,其续弦杨子宣就是由朱履先的父亲朱瑞卿牵线搭桥,从中作伐,结为伉俪。1921年中华民国成立后,第二年经镇上乡董举荐,出任黄桥崇实两等小学校长。
微信图片_20230118180118.jpg
  作为自已的姨弟和学生,他当时是这样评价丁西林的:“从小一看,到老一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年幼时的丁西林(原名丁燮林),勤奋好学,不贪玩耍,别的孩子在课间休息时嬉笑玩闹,他从不加入。由此,在他的严格要求和认真教诲下,受到了良好的古诗文教育,为他成年后在戏剧创作上取得骄人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而,丁西林1919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获得理科硕士学位后,曾寄给他一张头戴硕士帽的全身照和几张日常生活照; 1963年春随全国人大代表小组视察江苏时,返乡后又专门去老师家拜访。得知何卓甫已去世,但面对比自己小二十多岁的其继弦杨子宣时,仍毕恭毕敬地喊了一声师母,对何卓甫的敬仰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1923年秋冬之间的一天,何卓甫在家中接待了刚从国立北京工专学校毕业的旧日学生韩秋岩,对其奉母之命,想在黄桥镇上创办黄桥中学之事极力称赞。为助这个学生实现以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心愿,他寻亲求友,自筹500银元用于资助;为解决师资不足困难,自已出面邀请友人严则韶(两江师范毕业)、同族兄弟何济生(南通师范毕业)回乡任教。在资金缺口仍很大的情况下,又去信与正在上海大同学院读书的原弟子丁廷楣协商,丁廷楣满口答应后,其又鼓动族中兄弟丁廷标(后曾任青年党江苏书记)一同参加。其二人幼时都在何卓甫门下受过教。
  为不耽误开学日期,在校舍尚未建成之前,他又出面与黄桥布业公所协商,租来该处腾出的三十间房屋。开学后,因德高望重,被公推为学校的总务主任,实质为一名不挂名的校长。因新建校舍超支,为弥补亏空,他任教和兼职的二三十年间,坚持做到了薪金分文不取。现据其子何珂回忆,其母在世时曾说,建校初期,一切都因陋就简。为了节省开支,他父亲曾将家中的一张红木桌子、八张红木椅子、八双象牙筷子拿到学校,供教学和就餐所用。后来因其祖母有病,为晒太阳和饮食卫生,才又从学校拿回一张红木椅子和一双象牙筷子,现这两样东西仍存在家中。
微信图片_20230118180123.jpg
  创办时的六位董事,其中除严则韶比何卓甫略年长外,其余几位,不光年纪较轻,且大多是他昔日的学生。但在日常说话和交往中,他从不倚老卖老。面对具体工作,更是做到严格按章程办事,从不擅自越权,自已说了算。作为总务主任,面对几万元大洋的建筑工程,迎来送往,更不是以此假公济私,中饱私囊,真正做到了一尘不染,两袖清风。有时因工作需要,甚至自己还要倒贴车旅和招待费用。
  因长期不支薪,为贴补家用,他在学校授课外,故而又到小学去兼课,晚上兼做镇上的义和钱庄的帐房先生。后来,义和钱庄因亏本而关门,但他的人品和高贵品质为这家钱庄的老板丁秉之所折服,两人遂结为儿女亲家。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11月,上海失守,继而江阴沦陷,当上千难民从江南逃往黄桥时,因主持工作的校长出差在外,何卓甫便主动出面,在他的呼吁和号召下,黄中和黄钟小学的校舍全部腾了出来,供难民居住。在发动地方各界出钱捐助救济难民时,他被公推为黄桥难民救济会会长,此活动前后持续一年,后因经费筹措困难,才移交给泰兴县红十字会。
  1940年,新四军东进黄桥,他和朱履先等一批开明绅士一起,积极开展抗日活动。为响应“二·五减租”的口号,作为何家祠堂的掌门人,也就是这一姓的族长,他让手下人将所管帐薄如数交出,祠堂公产田亩如实上报,做到了实事求是,不瞒不藏,为开展的减租活动带了好头。新四军北撤时,朱履先曾动员他一起北上,后因杨子宣又怀孕在身,故才未能成行。
微信图片_20230118180126.jpg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何卓甫的教育方法、古文造诣、以及诗词文章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年曾在黄钟小学读书的许万铸先生,至今还能回忆起这五十多年前的往事。他说,何卓甫先生不光是校长,还兼国文课老师。他上课时能做到深入浅出,将现实与历史相结合,融会贯通,好记易懂。写作文是每个学生最感头疼的事,而他便作出示范,将自己所写的诗歌、文章讲给大家听。三十年代,由他作词、何济生作曲的黄中校歌,歌词中以“智、仁、勇”为主纲,提出“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的要求,曾传诵一时。
  当时在每天清晨,学校总要举行晨会,背诵总理遗嘱。每周还有一次校会,这些活动大都由他主持和训话。除此以外,学校还开展了诸如武术表演、乒乓球比赛、文艺汇演,家长恳谈会等各种活动。时至今日,许万铸先生对他当年所写的一首七律诗仍有记忆:
  似水流年一旬过,
  声声腊鼓送残波。
  身因作客愁无奈,
  壮不如人老若何。
  □□□□□□□,
  聊将文字补蹉跎。
  洪乔昨有平安报,
  儿女灯前笑语多。
  教学之余,何卓甫还积极从事文学创作,并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据何卓甫二侄女何菊如女士生前回忆,黄中当时创办了一本校刊,上面除有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王世杰,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北大教授、文学院院长、著名学者胡适等社会名流题词外,还有何姓学生写的一篇小说,是由何卓甫修改定稿的。故事内容为一个地主家的少爷爱上家里的丫环。其人物命运与巴金名著《家》这篇小说中的觉慧极相似。由此可以推断,在当时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反对封建礼教的浪潮,已经何卓甫这一代人的努力,在小镇黄桥掀起阵阵波澜。
  化名寄沤的长篇小说《天涯叹命录》,由中华书局出版后,他曾获得60元大洋的稿酬。而他任教时所写的“祭六一儿”文,时至上世纪60年代,黄桥中学还曾作为范文提供给学生阅读。
  活到老,学到老。据其大女儿何莹如女士生前回忆,她父亲曾有过一本《英汉对照辞典》。起因是丁西林回家完婚时,看到他与丁廷标在婚宴上用英语对话,让他羡慕不已,事后便托人从上海专门买来一本《英汉对照辞典》进行自学。
  作为一名老师,何卓甫不光对学生热心教育,还能竭力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除日常为一些贫困学生代垫学费,提供笔墨纸砚外,还通过各种关系帮助谋取出路,找到理想的工作。解放后他客居上海多年,就是由几个学生共同资助抚养的。
  解放后,虽因年龄已大,但他对教育事业仍钟情有加。1955年秋,时为县政协委员的黄中教师王吉六去县城参会时,他特地赋诗两首,为这位昔日的老同事壮行,诗句中用“共与桃李舞东风”的心愿委婉地提出了自已的要求。原泰兴中学校长叶复初得悉这一情况后,迅即派专人到黄桥查询,拟聘请他到泰中重执教鞭。遗憾的是他此时已沉疴在身,才使这一计划不得不终止。
  1994年,黄桥中学欣逢建校七十周之际,原扬州地区专员、满头银发的老干部黄云祥在会上回忆起当年的黄中生活时,激情满怀地讲,教我们国文的何卓甫老师,教学认真,嗓音响亮,讲课时能联系历史事实,故事性和趣味性很浓,学生从不打瞌睡。深入浅出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使我们对岳飞的“精忠报国”和文天祥的《正气歌》等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为我以后确立革命救国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这是对何卓甫从教一生的最好评价,也可能是他的姨弟丁西林回乡后探望时想说而未说出来的话。相信在九泉之下的他,如果能听到这样的一番话,也可含笑瞑目了。
来源:泰兴龙河民间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7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23-1-18 18:39: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北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87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3-1-19 08: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67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23-1-28 09: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缅怀先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