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履先在日本士官学校学习期间,深深感受到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重要的军事课是不允许中国学生到教室里一同听课的,有一些日本学生也欺侮我们中国留学生。这种不平等的待遇和侮辱,使朱履先愤恨不已。 根据日本天皇(原士官小学校校长)的规定,军人是不允许从枪架下通过的。有一次他们到野外训练,操练完后大家将枪支架成一组一组的。这时朱履先看到有一个日本学生从支撑的枪架下穿过去,朱履先立即招呼了几个中国同学奔过去按住那个日本学生狠狠地揍了一顿,理由是你违背了校长—日本天皇的军令。而实质上是发泄所遭受的在人格和民族尊严上的屈辱,是长久压抑在胸中怒火的爆发。 有一次朱履先到饭店吃饭时,进来了一老一小两个日本人在对面坐下。长者指着朱履先用蔑视的口吻对小孩说:“吃苦路(谐音,意支那苦力)”。朱履先气得浑身颤抖,咬着牙,紧紧地握着拳头,立即站起来狠狠地瞪了那个日本人一眼,甩开大步离开了饭店。后来朱履先对小儿子宝权谈起此事时,仍愤恨不已,说:“当时,我真想上前狠狠地抽他两个耳光,但我们国家那时很弱呀!” 2 朱履先是遵循孔孟之道和熟读圣贤之书成长起来的,但对旧的礼教,他却有着自己的见解。 “女子无才便是德”。封建社会中能让女孩子识几个字就很不错了。可朱履先生却认为女孩子应享受与男孩子一样受教育的权利。朱的几个女儿从小就被送到学堂里去读书。大女儿(1906年出生)中学时代是在上海圣玛丽亚教会学校读书的,她英文、语文、数学都很好,后来因为战事才停学返乡。民国初年女孩子不再缠小脚了,但还要穿耳朵。朱履先对此很不赞同,说:“好好的耳朵为何要去穿个洞呢?不疼吗?”朱履先家的姑娘没有一个穿耳朵的。 朱家从不到庙宇中烧香拜佛,和尚尼姑也从不进家门。朱履先说:“庙里那些泥塑木雕的菩萨是当官的用来欺骗和统治老百姓的工具,世上哪有鬼呀神呀!”回乡隐居时,他住在黄桥西街,靠近西寺桥,桥外比较荒凉。夏天,西街有些人家晚饭后在外纳凉,常看见点点火光闪烁移动,镇上的人纷纷猜测说:“这是鬼火,桥外有鬼。”到后来传得神乎其神,人们吓得晚上不敢到那里去。其实这是磷火。朱履先想此事对他们光解释不行,要让他们亲自去瞧瞧才行。一天朱约了几个年轻人,半夜起来到桥外实地察看,什么也没见到。消息传开后镇上人说:“朱家三大人去看过了,没有鬼。” 朱履先不信鬼神不拜佛,但对历史上的民族英豪,还是顶礼膜拜的。他说:“我拜祭他们是因为尊敬和仰慕他们。”朱家不供奉鬼神,但对逝世的祖先是按时祭祀的,而且都很虔诚,并告诫子女要做到拜祖如祖在,直到如今封家庄的族人说他们还记得家中长辈谈及朱履先到祠堂(朱家祠堂在封家庄)祭祖时的庄严、肃穆的场景。 朱履先对长辈是很尊重的。他不仅对自己的父母尽孝,而且每逢他岳父从古溪来黄桥时,(又是授业恩师)极其尊敬和孝顺的。他常对女儿说:“你知道吗?我的这点学问,都是你古溪老爹给的。”在家中对儿女也很慈爱,他从不打骂孩子。 3 1943年农历五月初七朱履先六十华诞。这天除了家里亲人和亲朋好友外,社会各界人士也前来祝寿。驻守黄桥镇的伪军三十七师师长丁聚堂发表了洋洋大篇的奉承献媚贺词,但朱懒得搭理,但出于礼节,只得叫堂侄朱宝昌致词答谢。丁聚堂还带来了乐队,锣鼓喧天,乐声悠悠,热闹非凡。在这熙熙攘攘的人海中,在这一张张面带笑容的“社会名流”中,朱履先找不到一位能倾吐心声的知音。他老人家盼望太阳快快落山,期待夜幕早点降临,因为晚上要宴请从郊外前来祝他生日的新四军战友们,这些是他同生共死、志同道合的同志,从他们那里他得到力量、鼓舞和勇气。 1943年的秋天,斗争形势日趋紧张,驻黄桥镇的日伪军常常派兵到乡下“扫荡”,嚷着要抓共产党。有一天有人到日军那儿去告密说:“你们整天喊抓共产党,黄桥街上就有一个大共产党叫朱履先。”日军伍长小林立即派两个特务去捉朱履先。朱正坐在椅子上,特务上前一边一个抓住了朱的手臂,朱勃然大怒,忽地站起来,一面用日语高声严厉地责骂,一面双臂用力一甩,因他身体高大魁梧,练过武力气又大,两个特务被他摔倒在地上。这两个坏蛋爬起来只得乖乖地滚回去了。为了防止夜晚鬼子再来打搅,朱履先当晚住到街对面的华老爹家了。 第二天小林叫特务队长金松春亲自带人去抓。金结小林鬼子说:“这个人抓不得,你知道吗?他是日本天皇的学生。”小林又去问那两个翻译,他们也说不能抓。小林说:“那我去拜访可以吗?”金说:“这要看他老人家愿不愿意了。”小林要金去朱家问问,朱履先说:“他要来就来吧!”翌日,小林由金和翻译陪同,还带了7个妓女来到朱家,小林亲自弹琴和妓女们一同唱小调,说是来给朱履先消遣解闷。没过几天,驻黄桥日军长官边见中尉又带了小林和一帮子人再次来到朱家,他指着小林对朱说:“他是个粗人,大人不要生气。”他一眼瞥见了同来的公安局局长丁××在桌边坐下,很生气地说:“站起来!在大人这里,哪有你坐的地方!”朱履先说:“不要紧,按我们中国习惯,他是客人,又是父母官,可以坐的。”边见要丁拿张小矮凳子坐到门边去。朱留他们吃了午饭。临走时朱履先站起来送他,边见连忙辞谢,朱说:“我送你到大门外,这将提高你的身份。”在一旁的孩子们听不懂这话的意思。事后朱告诉他们说:“我是中将,他是中尉,按照日本军人的规定,他见到我是不能抬头看我的,在路上要避让,要靠墙沿走。” 4 朱履先一生两次相遇志同道合的亲密之友。 第一次是青年时期,在推翻腐朽的清朝统治时与革命党人相交结,可惜时日不长,一些朋友为革命捐躯,一些朋友在孙中山逝世后作出了多种不同的选择,朱履先则一个人回乡隐居。 第二次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当他精神孤独、茫然困惑,又愁肠百结、万般无奈、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时,陈毅、粟裕率领新四军健儿来到了黄桥。陈、粟的来临像一阵春风吹暖了朱僵化的心扉,像一阵春雨滋润了朱干涸的心田,朱从他们身上看到了祖国的希望、光明和前途,他重新振奋起来,在频繁的交往中与他们结下了浓厚的友情。 1943年,陈毅司令员奉命回延安去,临行前约见朱履先,他对朱说:“你应该参加共产党了。”朱激动地说:“像我这样的人,还可以入党吗?”陈毅点头说:“可以。”随即朱克靖和叶飞介绍,陈毅亲自批准,朱履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陈司令员临行前百忙之中还关心朱的政治生命。这种战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是难以言表的。 解放战争时期,一天中午,朱正在吃饭,粟裕将军急冲冲推门进来,朱立即站起来说:“粟司令快坐下,还没吃饭吗!你这么风尘仆仆急急忙忙什么事?”粟裕说:“你吃了饭,立即转移到乡下去,明天飞机要来轰炸了。”朱奇怪地问道:“你昨天不是刚刚把泰打下来了吗?” 第二天,国民党的飞机果然来轰炸黄桥了,朱竖着大拇指说:“粟裕将军真名将也!”解放战争期间,粟裕将军指挥了有名的苏中七战七捷,在这瞬息万变的紧张战斗中,粟司令还时刻惦记着朱的安危,从中可窥见二人之间的友情。 朱履先有几样心爱之物。一是管文蔚送的日军指挥刀,二是张鹏举送的驳壳枪,三是朱克靖送的明代古砚。这些都是他们从敌人手中缴获的战利品。古砚是粟裕从汤恩伯那里缴不定期送给朱克靖的,朱克靖又转送朱履先。朱把这三件心爱之物视为传家之宝。可惜这三件宝物在战争和“文革”中都先后遗失了。 朱履先对他晚年结识的知音好友念念不忘。他常说“我不认识陈毅,就不晓得共产党;不认识管文蔚,就不晓得学习。”他叮嘱后代子孙马列不可不学。这是他用一生经历得到的至理名言,他要子女们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坚决跟共产党走,与共产党同心同德,建设好我们伟大的祖国。 来源:黄桥历史文化研究第1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