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12-23 10:36:30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千年古刹风韵犹存 泰州的历史走到了北宋,宛如走到了一条通往繁华巷陌的十字街口。
北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当范仲淹在兴化沧浪河畔修建文庙,创立泰州第一所官办学校时,泰兴黄桥这片古老的土地也迎来了一座千年古刹的开光典礼。
福慧禅寺,这座在泰州“文昌北宋”时应运而生的古庙,从此敲响了黄桥人晨钟暮鼓的千年岁月。
福慧禅寺当年取土所留的大坑“兜包池”,至今仍被人们时常提起。这个池塘长近30米,宽有4米。池的两岸,早已散落着阡陌纵横的老巷民居。
15年后,即仁宗庆历四年(1041),在它西边遥相呼应另建了一座寺庙——定慧禅寺(今不存)。《(嘉庆)泰兴县志》简称为“东寺”、“西寺”。小镇上的人们则亲切的称呼它们为“东寺庙”、“西寺庙”。除了这两寺,不知曾几何时,黄桥还出现两座庵,即“南庵庙”、“北庵庙”。东、西、南、北四座寺庙紧紧庇护着小镇的四季平安、福禄寿财。
两寺建成不久,黄桥便于北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 )设立,名永丰镇。不过,早在汉时,黄桥就有了“永丰里”名之说。
黄桥之名则因米巷西口修起一座称作“黄桥”的桥,而改称黄桥。黄桥镇这个广为人知的称呼则已是500多年后的明末清初了。
镇顺寺生,寺依镇兴,福慧禅寺就这样深深融入到古镇的肌理之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福慧禅寺见证了黄桥设镇的始末,也目睹了小镇早已消失了的旧时风韵。
北宋有一位诗人叫杨蟠(约1017—1106),曾这样赞美当时黄桥的奇特景色:“独上高楼望海门,青山几点送归船。寒光淡淡浮红日,晓色冥冥散白烟。浦外落霞争倦烧,池中流水自鸣弦。扶栏下见蓬莱影,一半仙魂在月边。”可见北宋时的黄桥在诗人眼中就已然成为一方桃源仙境。
两宋之交,兵革纷争,战火绵延至这片古老的土地,但福慧禅寺却能在众多被焚毁的泰州寺庙中幸免于难,这不亦是上天对于这座古庙的垂爱。
福慧禅寺,正如它的寺名一样,福慧双臻地静静深藏于黄桥东南一角,庇护着一方百姓度过艰难岁月。
那时,泰兴的行政中心尚在高港柴墟古镇,黄桥远离柴墟处在相对偏僻的平原之中,却成为一座古寺躲过浩劫最偶然的因素。
即便如此,古镇仍然近距离闻到了当年战火的味道。
南宋初年,岳飞部下大将牛皋与金人作战回撤时曾率领部队驻扎黄桥,并于一处池塘洗马,后来人们就将此处唤为“洗马池”。
元末明初,朱元璋大将徐达从柴墟江边深挖南官河一直打进了泰州城,黄桥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再次免遭兵灾。福慧禅寺也再一次幸运的躲过战火,在一方时空里执拗地守护着老镇的兴废更迭。
明清之际,福慧禅寺经过多次修缮,历经风雨沧桑,时事变故。现在的天王殿仍保存着原汁原味的清代寺庙建筑风格。
民国以来,福慧禅寺逐渐衰败,沦为一座“子孙庙”。寺庙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做“佛事”,亦曾创下泰兴“应赴僧”之首的纪录。
福慧禅寺初遇重创是在上世纪40年代。1940年,著名的黄桥决战打响。据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记载,福慧禅寺的大雄宝殿此时已成为新四军枪械所和子弹厂。随后的战火相继毁坏了山门殿、天王殿、观音殿、都天宫等建筑。
文革时期,福慧禅寺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灭顶之灾。大雄宝殿、藏经楼等主建筑被拆除,僧人被赶走,佛像被捣毁,文物被砸坏,经、书、字、画更是无一幸免,就连镇寺之宝“贝叶经”也被焚毁。一同被拆毁的还有黄桥老镇上其他几处寺庙。
值得庆幸的是,福慧禅寺内的罗汉堂得以幸存下来。
改革开放后,福慧禅寺涅槃重生,将断了许久的香火延续下去。2000年,山门石牌楼建成。同年,罗汉堂按原貌修复,并易名天王殿,内奉弥勒、韦驮、四天王佛像。
罗汉堂,是福慧禅寺久远历史活的见证,也是古镇久远历史活的见证。它的保留,对福慧禅寺追根溯源极为重要。
2002年,福慧禅寺大雄宝殿亦仿古重建。站在大殿前,我们依旧可以感受到古寺昔日的雄伟。大殿内供奉了三尊大佛、十八罗汉等佛像。值得一提的是,大雄宝殿内四个巨大的石础为宋代遗物,这又为追溯福慧禅寺的历史提供了直接证据。
经过几年建设,福慧禅寺现已拥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等建筑。根据规划,未来还将陆续建设观音殿、藏经楼、钟鼓楼、文殊普贤阁及塔院。
百年巷陌禅意深深 同样见证福慧禅寺前世今生的还有天王殿西侧雄伟壮观的建筑——镇海门。
镇海门,顾名思义,即为镇住海水不再犯境而得名。早在北宋天禧年间(1017—1021年),黄桥还是一个长江、淮河、黄海三水交汇之处。适逢海水倒灌,老百姓深受其害。至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已升任兴化县令的范仲淹带领通州、泰州、楚州的百姓修筑海防大堤——捍海堰。黄桥人民积极拥护这一伟大壮举,故而修建镇海门,以示纪念。
如今,镇海门高处的楼阁牌匾上,写着“大香台”三个字。主要起因是民国三十五年(1946),黄桥流行的一场大瘟疫。当时死者无数,又无法医治,有人得到关公托梦,称设一香台,祈祷上苍,可消此灾。于是,各商家捐资在朱巷中段修建了一木质香台,内供文关公神像。香台落成,自然便是关公显灵,平息瘟疫,百姓安居。
这虽是迷信,但根深于老百姓心中的佛家功用,却在此时被无限放大。从这一偶然事件,却折射出黄桥旧时古刹林立的深层因素。后来,政府将镇海门与大香台合二为一,才有了今日的气势。
登上镇海门,整座古寺尽收眼底。
福慧禅寺原先格局也大致清晰起来。据隆祥法师说,福慧禅寺起初四面环水,山门殿直抵南面的关帝庙,香客只能乘舟入寺。
在山门殿和罗汉堂之间有一座天王殿。从山门殿至罗汉堂,中间至少几百米。这么长距离,为我们勾勒福慧禅寺旧时轮廓提供依据。
在历史上,福慧禅寺一直是黄桥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寺庙,占地面积三十多亩。
隆祥法师甚至有一种直觉,东北面的黄桥公园都是寺内一部分。又据当地老人说,就连寺东南方向的城隍庙也曾是福慧禅寺的一部分。
福慧禅寺历史上最有名的要属弥陀签,每天来排签的人络绎不绝,可以想象当时繁忙的情景。
将视角稍稍西移,黄桥老街百年巷陌一览无余。
28个圈门,72条老街紧密分布在福慧禅寺的周围。珠巷、马巷、罗家巷、迪祥巷、口巷等百年巷陌纵情演绎着时序的变迁。值得一提的是,黄桥老街也是泰州地区唯一的一条全国历史文化名街。
步入福慧禅寺周遭的小巷深处,你就会感受到出世与入世的巨大落差。一面是禅意的内省世界,一面是俗世的繁华喧闹。你想要的宁静与繁华在这里只需要一个转角的距离。
在佛门中洗去尘垢,在深巷里品味黄桥老街的味道,这也许就是黄桥人最真实却最令人向往的俗世生活。
走进老街深处,你会闻到夕阳将柔和的光线淡淡的涂抹在古民居上散发的如青绿色干草的味道。它或藏于旧石桥上,或附着古寺黄墙上,或邂逅在深巷转角处,让古镇多了一份庄严与肃穆,更多了一份岑寂与禅意。
走进老街深处,你还会闻到种种历史将尘封的往事浓浓的粘附在古镇上散发的如古抄本书卷的味道。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距离福慧禅寺近在咫尺。遥想陈毅与韩紫石在此留下的豪言壮志“丈夫一怒安天下,横刀跃马取东瀛”,“知音寥落天涯感,一读遗书一惘然”,真令人感叹。
走进老街深处,更有一种绕不过的味道。这就是那个香的让人生馋的黄桥烧饼。在福慧禅寺西侧墙对过,有一副雕塑,形象逼真地还原了黄桥人民制作、加工、品尝烧饼的场景。
寺巷深处的味道,是凡尘俗世里一种历史的苍茫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