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企业动态] 秉承老黄桥肉联厂的国企担当,让老字号焕发新生—— 江苏善予:用好心肠做食品

5672人阅读  0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22-11-18 11:25:05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明末清初,泰兴黄桥由于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苏北各类商品的集散地之一,并因此形成“猪、油、酒”三大类地方特色商品。源于黄桥猪行、创办于新中国成立初的黄桥肉联厂,在新四军干部的带领下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全国农村集镇最大的肉类加工厂之一。
如今,作为继承黄桥肉联厂主产品生产与销售的江苏善予食品有限公司,沿着主产品创优、多元化发展的现代企业发展思路发展,获得了社会各界普遍好评。2019年,江苏省商务厅认定其为“江苏老字号”,使黄桥肉联厂这一老字号企业获得了新生,其品牌和影响仍在,其后发优势正在积聚。
选址黄桥源于历史
  泰兴地处苏中平原通扬运河以南,西濒长江,东接海安、如皋,南界靖江,北邻江都、高港、姜堰。新中国成立之初,泰兴有耕地140多万亩,历史上以盛产“猪、油、酒”闻名遐迩,以此为主要命脉的经济结构相当悠久,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鼎盛时期。
据地方志介绍,民国25年(1936),泰兴全年养猪120多万头,当年出栏肥猪达到70.3万头,且全部是精养,肉质鲜美。其中,尤以黄桥镇为甚。
  黄桥原名“永丰里”,北宋熙宁年间,建永丰镇,元末明初时才改称为黄桥镇。据泰兴县志载,黄桥镇在清乾隆年间,便是“闾阎比密,田桑沃茂,执四民之业者率不下数千户”,可见经济之繁荣已初具规模。
时至清末,黄桥的商业与农业同步发展呈良性循环,由于主要商品猪、油、酒的集散,形成了一套“绿色循环”机制:猪肥垩田,改良砂土;田地肥沃,使得高粱、黄豆丰收;高粱煮酒、黄豆榨油,可获商业利润;而下脚料酒糟豆饼,又是养猪的饲料;猪肥回田又确保了高粱黄豆的高产。
  黄桥地处如皋、靖江、泰兴、姜堰四地交通之中心,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既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贸繁荣的市井大集。早在一千多年前,黄桥人在南卤、北卤和川、湘、淮、粤四大菜系的基础上创制了适合南北口味的永丰烧腊,并自成体系,远近闻名。黄桥火腿与金华火腿齐名,金华等地产的火腿称“南腿”,黄桥等地产的火腿称“北腿”。1924年,黄桥仅火腿就销售10余万只,远销广东、香港、菲律宾、新加坡等地。当时,黄桥有猪行近20家,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始建于民国元年的“永丰慰记猪行”,又叫“封家猪行”。
  1934年秋,我国地质学界的开山大师丁文江聘请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职员杨懋青,来黄桥柳家庄丁氏义庄田内办实验农场,引进波兰猪、约克夏猪等畜良种,请兽医杨纪青来黄桥传授兽医知识,更是助推了黄桥当地猪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新四军曾在黄桥等地组织江海公司,其中就包括了猪业商贸。1950年,黄桥猪业公司成立,封家猪行是最大的股东,封永胜成了业务主管。此后不久,又成立了苏北黄桥猪业产销合作社,发行了苏北黄桥猪业产销合作社股票。
当年,江苏省委和泰兴县委将省属肉联厂定址于泰兴黄桥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那就因为黄桥是当时苏北重要的养猪、销猪、猪产品运输与销售的集散地。
筹建黄桥肉联厂
  黄桥肉联厂的筹建和发展壮大,与两名新四军干部的杰出工作有着很大关系。
  1919年7月,尤常出生在如皋、靖江和泰兴交界处的瞿家埭村,后在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攻读医学专业。1940年,尤常扎根黄桥的新四军基地,负责后勤保障,同时兼任干部培训的教员。
  据尤常的新四军战友陈鹤回忆:“当年日本鬼子在黄桥清乡扫荡的时候,为躲避村里的地雷,故意把汪精卫的和平军安排在队伍前面。尤常知道后,发明了一款延迟式地雷,对杀伤日本鬼子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黄桥战役后,根据形势变化,尤常定居江阴,先后在君永小学和青阳中学当教员。1950年,尤常回到黄桥,投入到新中国建设中,在黄桥猪业产销合作社任技术股股长,完成了0.5吨/时立式锅炉的安装、设计了机械化宰猪设备,还开办了一家为支援抗美援朝的罐头厂。
  在黄桥,尤常心怀革命,敢于创新,用自己的智慧和实践为国尽责。1951年,苏北首届劳模代表会上,尤常被评为劳动模范,同年,尤常被调往南通广生油厂(由实业家张謇于1905年创办)担任生产技术科长,1956年出席全国科普工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正是因为尤常在黄桥夯实了猪业产销的基础,江苏省委和泰兴县委才最终决定在黄桥建肉联厂。
早在1949年5月,在华东军政委员会贸易部领导下,由苏北贸易总公司负责筹建上海市牲畜运销公司,下设宰白部(八仙桥批售处)、毛猪部、储运部(机厂街仓库),开始运销来自苏北主要产猪区南通、泰州等县的生猪和咸肉,以支援刚解放的上海肉食品市场,黄桥猪业合作社做出了积极贡献。1949年9月,苏北猪业公司在黄桥设立办事处。
  1950年,中国土产公司黄桥猪业公司成立。由38家旧猪行组织联合企业,统一收购价格,革除陋规恶习。
  1955年5月,泰兴县委做出决定,任命鞠新元为江苏省黄桥猪业加工厂副厂长(主持工作)。作为新四军经济干部之一的鞠新元对于这一任命欣然接受,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
  鞠新元上任之初还不到24岁,但他对黄桥经济情况十分了解。他克服了物资短缺、专业技术人员不够等困难,四处奔波、日夜操劳,凭着过人毅力和勇气,把困难问题分门别类,根据轻重缓急一个个解决。他的工作作风感染并深深影响着黄桥肉联厂的每一名员工。严格的管理,使这家省级肉联厂不到三年时间就投产,成为省内知名企业,获批国家大型企业,此后兴旺发达了40多年。
  泰兴市政协、泰兴历史文化研究会出版《泰兴古镇丛书:泰兴•印记》中“黄桥大事记”记载有:“1956年,建黄桥肉类联合加工厂(后简称黄桥肉联厂),为全民所有制企业性质,后成为全国农村集镇最大的肉类加工厂之一”
冷热淬炼的“尖刀班”
  上世纪70年代,黄桥肉联厂曾吸纳本地数百人就业,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黄桥人曾将能进黄桥肉联厂工作为荣,曾经的黄桥肉联厂员工也为自己能为该厂一员而自豪。
  回忆起在黄桥肉联厂15年的峥嵘岁月,今年刚70岁、有着47年党龄的老党员、曾任黄桥肉联厂厂长的吴长元依然慷慨激扬:“从1980年由无锡一家军工企业调进厂到1995年离任,我见证了当年肉联厂‘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光荣时刻。”
  吴长元举例说,每年夏天和春节前,黄桥肉联厂都会迎来一场生猪收购加工旺季。有一年夏天旺季到来,天气特别炎热,徐、淮、连、盐等市县食品公司和本地的农户推车来肉联厂送生猪的队伍排出了两三里长,高温下生猪很容易中暑而死。为了不让农户有损失,在中午时分,他用高音喇叭向家属区的职工振臂一呼:“是党员的跟我走!我们要组成一个尖刀班,来一场‘黄桥决战’。赶紧到路上去把送来的猪子赶紧卸下来,不能让送来的生猪变死猪!”
  酷热的天气下,时任黄桥肉联厂冷库班长的张社圣和党员职工来不及回家休息,就投入到抢收生猪的‘尖刀班’。尖刀班的党员们浑身沾满了猪粪猪屎,回家后连洗3天澡都散不去味道。“为了老百姓,我们肉联厂的党员不怕苦不怕累,个个是铁打的汉子。”
  生猪收购旺季还给当年的黄桥肉联厂带来一个难题,因为冷库容量与生猪宰杀量极不相配,刚宰杀好的生猪必须迅速冷冻42小时后及时运往上海等地。张社圣带领党员职工再次扎进冷库,在零下18℃的冷库里,他们扛着每片重达150斤的冻猪肉来回进出冷库,冻猪肉既冷又硬,一不小心就伤着人。“那时,为打赢这场硬仗,他们尖刀班每人每天只能休息4小时。但看见农户送来的生猪‘进得来、杀得了、运得出’,大家都毫无怨言。旺季的热、冷库的冷,淬炼着我们肉联厂这支党员尖刀班,这是黄桥决战精神在肉联厂扎下的根!” 曾任肉联厂厂长陈军说。
  黄桥肉联厂的建立,促进了泰兴东乡猪业及其深加工产品的发展,肉联厂先后成立了养殖、屠宰、生化制药、鬃刷、猪油、肠衣、猪头加工、猪副产品车间和分厂,把生猪生产、加工、流通的环节与农户联系起来,形成了养殖基地、加工企业、市场流通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肉联厂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和全国食品行业的先进集体。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黄桥肉联厂不仅是泰兴县里的骨干企业,也是江苏省骨干企业,企业规模、产值、利润都曾一度名列全国前茅。1986年,黄桥肉联厂生产的冷香肉获江苏省优质食品称号;1988年在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黄桥肉联厂生产的冷香肉被获奖。
       老字号企业获得新生
  改革开放之后,黄桥肉联厂由于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原因而逐渐走下坡路,只能实施改制。改制后的黄桥肉联厂被分割成数家新企业,其中部分企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大道,部分企业则最终关停。
  作为继承黄桥肉联厂主产品生产与销售的江苏善予食品有限公司,在董事长张社圣的带领下,沿着主产品创优、多元化发展的现代企业发展思路发展,获得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2019年江苏省商务厅认定江苏善予食品有限公司(原黄桥肉联厂)为“江苏老字号”。
  张社圣,1984年从澄西船厂调黄桥肉联厂冷库工作,1985年任黄桥肉联厂冷库的班长(1994年任泰兴市食品罐头厂冷冻分厂厂长),2000年任黄桥肉联厂改制后的健民食品有限公司经理,2017年至今,任江苏善予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1987年,生猪取消了“统收、统购、统销”政策,放开经营,改为由小刀手“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统一纳税、分散经营”。由此黄桥肉联厂屠宰量大幅下滑,企业生产逐渐萎缩。
  “当初,如果老黄桥肉联厂散了,不仅这上千名职工面临失业,黄桥人民再也吃不到正宗的冷香肉了。” 怀着对黄桥肉联厂的深深眷恋,作为一名党员的张社圣毅然扛起责任担当,用与人合伙以先售后股的方式,保住了黄桥肉联厂的原有机房2000吨冷库及部分加工车间,传承了冷香肉为代表的熟肉制品、冷冻肉制品及猪副产品加工。
  如今,由黄桥肉联厂改制而来的江苏善予食品有限公司,是大家心中名副其实的老字号企业。其生产的“黄桥牌”、“金善予牌”黄桥冷香肉风味独特,味美奇鲜,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张社圣是黄桥冷香肉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人。接手主持公司经营以来,他专心研究中原饮食文化和烹饪技术。“黄桥冷香肉从上世纪初就名扬苏中地区,成为地方名特产。除老祖宗留下的制作技艺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几十年如一日的用好心肠去做好食品,认定黄桥冷香肉正宗,主要通过试、看、闻、尝来确定它的色、香、味、形是否达标,并根据季节、地区、人群不断调整口味,这就是黄桥冷香肉的秘诀。” 张社圣如是说。
  为确保食品安全和新产品开发,公司与多家高校合作,并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对生产场所、生产设备及设施进行改造,增添了超低温速冻库,全自动真空包装设备和超净检测检验室。2020年,上海牧爵集团投资3000万元与善予公司合作,强强结合利用牧爵的销售和善予的生产,大大提高了善予的发展潜力。此举进一步拓宽了善予食品的经营空间,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新贡献。公司现有五大系列四十多个品种产品,包括:传统系列产品、香肠香肚系列产品、水煮火锅系列产品、预制调理系列产品、面点水饺系列产品等等。
  在自身发展同时,张社圣不忘回报社会,每年都积极参加泰兴市组织的大型公益活动——“暖冬行动”及“滴水计划”等慈善活动,尽己所能去救助弱势群体。
  “公司起名为‘善予’,是源于历史上封家猪行坚持的‘与人为善,予己为善’经商理念,这也是我的做人准则。传统餐饮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我要继续用自己的努力,用心用情激活黄桥肉联厂这个老字号,让更多人品味到传统餐饮文化的独特魅力。” 张社圣说。
【配稿】
封家猪行与“善予”
  《泰兴印记》黄桥古镇载:“永丰慰记猪行”的创始人封慰堂,黄桥人,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其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在外祖父家长大,13岁去姜堰粮行学徒,16岁满师回乡,借钱开了“永丰慰记粮行”(他祖上都是开粮行的),由于经营有方,生意十分红火。后黄桥猪业生意兴起,又改行开起了“永丰慰记猪行”,又叫“封家猪行”,由于诚信经营、买卖公道、生意越做越大,家有100多间房子存猪、存粮,还办了客栈酒店来供四面八方卖猪买猪客商吃住,酒店对外开放。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一名叫季樟林的厨子,苏州南门人氏,祖籍黄桥,来永丰慰记粮行谋生。相传,季樟林当过几朝御厨,做一手特色菜肴,其中冷香肉即猪头糕、耳朵糕最为拿手。   
  封慰堂把“与人为善、予己为善”作为座右铭,平时对客户尊为上帝,对员工视如兄弟,他有一个业余爱好,空闲就下厨做几个小菜给师傅们喝口小酒。看到新来的季大厨有冷香肉制作绝活,就拜他为师,大厨季樟林见他一个大老板平易近人,谦虚好学,便真心相传。
封慰堂是一个天生的美食家,几年下来,他不但得到了冷香肉制作的真传,还利用自家猪行肉铺开发不少产品,如:肉渣、香肠、香肚、火腿、猪肘等,又开辟了一条生财之道,成为冷香肉制作技艺的第二代传承人。猪行不愁的原料就是猪肉、猪副产品,一时间生意红火,顾客盈门,冷香肉名扬大江南北。1946年,封慰堂患伤寒,被误诊为疟疾,年仅56岁就离开了人世。封家猪行易主,由长子封永胜掌管。
  黄芝源、张汉臣所著《永丰慰记猪行》记载,永丰慰记猪行紧挨如泰运河,设在花园桥下。封家猪行的司秤员品行好,水平高,一看一摸便能给猪定等级、定价钱,并且掌秤时公道,做到老板、猪农都非常满意。黄桥、如皋、姜堰农户车推船装,纷纷送壮猪到封家猪行。一时间,花园桥下人呼猪叫,热闹非常。
  封家猪行一般两天往江南送一趟猪,一条船装30 头左右,有时两条船,有时三四条船。司秤员、账房先生、押船员三大员关乎猪行成败,封慰堂在选拔任用尤为精心。封家猪行开大了,有时收进的猪多,一时难卖,干脆杀了搞腌腊,封家又做起了腌腊生意。猪少,卖活猪;猪多,搞腌腊,调剂互补,为封家带来更多利润。
  据封家后人回忆,封家老宅有房屋40间上下,后来又在老宅附近建了好几十间房屋,但一天未住过,新中国成立后归公,做过监狱署。家中常年有两个厨师、两个奶妈、一个针线奶奶,男工、女工多名。封家发家后,不忘报答社会,做了不少好事。如:修建花园桥,每年过春节发放米券给穷人救济贫苦,困难户住封家房子的封家不收房租。即使在日寇侵占黄桥,封家猪行倒闭后,封慰堂也不忘慈善事业,为社会捐了不少钱,封慰堂任过黄桥卍字会会长。
  提及“善予”的故事。黄桥冷香肉第三代传承人封永胜介绍,早在封家猪行开张之日,前来恭贺道喜之人络绎不绝。正午时分,宾客安坐,举杯共饮那场面热闹非凡。忽然,门外来了一位老者,童颜鹤发双目炯炯有神,自门前路过,欲讨口水解渴。老板封慰堂立即笑颜相迎,诚邀入席同喜共饮,并先敬三杯,深表歉意,老者饮酒三杯道谢而别。封慰堂即赠酒一壶、冷香肉一包,送至镇首道别。回店后见门头有老者为封家猪行新题写的一块匾额,上写“善予”二字,意思是“与人为善,予己为善”,封慰堂知道这是对他乐善好施的褒奖。
  黄桥开猪行的不是封慰堂一家,黄桥镇有不少古街巷,其中有一条叫珠巷。位于东进中路北侧,东西走向,西至十桥中路,东至口巷,长350米,宽约4米。临街大多是明清风格的平房,青砖、小瓦、闼子门,前店后作,或前店后宅,路面由青石板铺就。其历史遗存丰富,文化积淀深厚。
  珠巷原名猪巷。历史上泰兴东半县的农户几乎家家养猪,仔猪的需求量大,这里相继出现好多家小猪行,巷子便被叫做猪巷。后来小猪行被四行八作店铺取代,到二十世纪30年代,老街已无一家猪行,猪巷渐渐地成了珠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