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与赵树理通信(作者:赵银整)

13303人阅读  2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5-26 11:02:43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赵树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提起他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三里湾》等,说是家喻户晓,恐非妄言。一个是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大作家,一个是当时小小中学生的我,两者之间,差之何止千里,能有什么关系?
20e92d520840d3ba6f361f0d7cbfbdb.png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我在泰兴中学读书。作业之外,学生有较多的课余活动时间,我读了不少国内外名著,渐渐地对所谓文学产生了兴趣,学校的黑板报、壁报上还屡见我的“佳作”,有的习作,竟被当时公认的学校语文教学权威杨元毅老先生判为满分,一时在校里传为美谈。当时文坛上涌现出了刘绍棠、丛维照、流沙河等一大批文学才俊,在校园中形成一股不小的冲击波,不少青年学生都暗暗地以他们为榜样。由于解放不久,国家处于人才青黄不接之际,在文学上,党及时发出了要“作家带徒弟”的号召,这对我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当时,农村正在搞农业初级合作化运动,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正在纷纷成立。这是中国农民千百年来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生事物,矛盾、问题自然不会少的。我家乡的河东、河西两个社之间,就曾因双方领导人之间的芥蒂,造成两社之间互不往来,乃至相互挤对,最后终因种子余缺的调剂矛盾发展到高潮,差点发生打群架事件。我便以此为基础,设计了“缺种”“买种”“送种”的情节线索,以对待调剂种子的不同态度展开矛盾,写成了一篇以《种子风波》为题的小说,宣传有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农业组织形式,更应有团结互助,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生产的好思想、好风格。根据当时“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观点,还是很对路的。我把稿件寄给了赵树理。
  一个多月后,我意外收到了一封印有“中国作家协会”字样信封的信,当时的激动,实在难以言说。心想,哪怕只是只空信封,也足可给我鼓舞的了。这次赵树理亲笔给我写了两页半信笺的信,鼓励我之余,特别指出我的不足之处:生活底子薄,语言学生腔,要我特别注意学习,收集老百姓的生动语言等。最后说,稿件斟酌后已转当时在青年中很具影响的《文艺学习》杂志,并希望我常给他写信。
  这封信,还促使我与当时主编《文艺学习》的章靳以建立了联系,我先后也收到过章靳以两封改稿信。这两封信,与此后近两年中先后收到的赵树理的六封信,我一直作为至宝,经常拿出来重温。他的信,正如他的作品,质朴、通俗,看不出一点大作家的架子,像一位慈祥的老师,循循善诱地指导他的学生。
  当时,党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我便杜撰了一个学生如何主动积极,废寝忘食地配合物理老师改制实验仪器,上好物理实验课的故事,以《一堂实验课》为题,写好了便寄给赵树理。近两个月后,我收到了他的回信,原稿退回,只字未改,信中也未就稿件提任何具体意见,只简略地要求我不去写自己并不熟悉的事,一个中学生,对“向科学进军”能理解多少?一个不熟悉的人与事,如何去写?看了他的信,我确实感到自己太好高骛远了,不禁两颊发热。
  读他的信,真像一个慈祥温厚的长者在与你谈心。可叹可惜的是,这八封信我珍藏到那场空前的浩劫,终被胆小的父亲背着我塞进了锅膛,付之一炬,至今想起,仍心疼不已。
  一个勤奋写作不辍,身兼中国与山西作协要职,还要到低层挂职,体验生活的大作家,他工作的繁重,时间的宝贵是可以想见的。然而,他却居然能在百忙中,坚持近两年与一个普通中学生保持联系,有时甚至还要亲自改稿、荐稿,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与品格?!想想曾为人师的我,写了几个字便腾云驾雾起来。两者相较,岂不羞煞!
来源:黄桥历史文化研究第12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7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22-5-26 21:04: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北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5-28 13:47: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
怎么每个贴子第一个都是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