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黄桥油厂(作者:印春林)  

97985人阅读  2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5-16 10:02:30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国营黄桥油脂化工厂,简称黄桥油厂,因为它最早是由大丰、大工几个厂合并而成,所以黄桥人习惯上称它为“大丰油米厂”、“大丰油厂”。该厂位于王家巷西首,规模最大时占地面积四十余亩,是泰兴市粮食系统创建最早的工厂,也是泰兴市为数不多的两度被中央部委表彰的企业。
7c3b851e5afe278c9c4fc5b620f6b21.png

  黄桥油脂化工厂由初创到解体历经几十年,厂名多次更换,现简述如下:1948年10月建厂,厂名苏北大公油米厂;1952年更名为苏北公营大丰油米厂;1955年,更名为国营黄桥油厂;1959年,更名为国营黄桥油脂化工厂;1965年与黄桥米厂合并,更名为国营黄桥油米厂;1973年,与米厂分开,定名为国营黄桥油脂化工厂,一直使用到解体。
  黄桥油厂虽已解体,但它辉煌的历史,它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值得记载处颇多。
  1948年10月,解放战争到了后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正积极准备“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工作倍受重视,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战区苏北三分区首长决定在黄桥筹建大米加工厂,生产军需物资,并责成孙安丰、谢辉来黄桥勘察地点,最后在现址建起了“苏北大公油米厂”。当时主要加工大米、面粉,生产肥皂、毛巾。
  在初创阶段,创业者们一切服从支前需要,做到急前方之所急,想前方之所想,支前方之所需,不辞辛劳,艰苦工作。当时生产设备简陋,只有一台25匹的大头车,其余的活计全靠人挑肩扛。工人们一心扑在生产上,只讲贡献,不讲待遇,过着“四两黄烟三两肉”的供给制生活。他们夏战酷暑高温,冬斗严寒冰霜,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切为了支前!他们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为解放军渡江作战作了重要的贡献。
  渡江作战的胜利结束了蒋家王朝的统治,黄桥大丰油米厂也由部队附属工厂转为地方工厂,以生产植物油为主。1954至1955年期间工人不多,只有30部木榨机。后来,乡下的小油坊相继停产,厂部派人到各地收来30多部,连原有的一共60多部榨机,规模翻了一番。用木榨机榨油,方法笨重,工人受累。榨油必须在高温下进行,在一般温度下榨不出油或出油率很低。工人们不得不顶着高温干活,他们赤着膊,穿着短裤,年纪稍大的甚至只围一块布,像日本的相扑运动员。他们挥动着重达二三十斤的大铁锤,一天要打2000-3000下。技术科长谢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萌生了改变这一落后状况的念头。1954年,他带领部分工人想方设法,经多次试验,终于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创的机械化榨油设备——蒸汽预压制饼机,简称“预压机”。它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结束了传统的“脚踏榨油、挥锤榨油”的原始生产方式,在全国首次实现油饼生产机械化。后来该机参加了在常州举办的全国机械展览会,并很快推广到国内其它地区。
  这一年,谢辉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56年4月,谢辉出席了全国轻工业系统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5月7日,应周恩来总理邀请,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了有120多个国际友人参加的国宴。两次会议期间,谢辉在怀仁堂与中央领导人合影。
  泰兴人特别是泰兴东乡人喜欢养猪,猪能提供种田所需的上好肥料,俗话说:养猪不挣钱,回过头来看看田。1956年,为了发展养猪事业,支援农业生产,黄桥油厂领导带领工人动脑筋、想办法,首创用花生壳、玉米芯、花生藤、玉米杆、稻草、棉籽壳、粟糠等加工成60多种混合饲料,年产量达2017吨(一说201吨)。既增加了工厂收益,又为养猪提供了大量饲料,可谓一举两得。他们的创举受到食品工业部和全国食品工业工会的嘉奖,时任厂长的陈大鸿进京参加了表彰大会。奖状上食品工业部部长题词:“综合利用资源,创造混合饲料,为农业生产服务。”
  加工混合饲料成功后,黄桥油厂又把已经成型的混合饲料连同动物的骨头粉、豆饼屑等放到高温下蒸煮,然后加压成饼。这种饲料比以前的饲料增加了钙质,还可以生喂猪,方便了养猪的农民,为养猪事业作出了又一贡献,中央颁发了奖状。
  1963年秋,已任副厂长的谢辉成功研制了机械化设备“棘爪转轮拉杆榨油机”。该机通过蜗轮蜗杆和减速装置的传动作用,带动拉杆在箱内对饼垛增加压力,达到榨取植物油的目的。该机日榨8-7榨,每次榨大豆150公斤或花生仁155公斤,出油率分别为13.5%和23.5%,干饼残油率为4.5%和7.5%。当年,县政府指令泰兴通用机械厂生产该机。1964年江苏省机械工业厅在盐城召开的榨油设备选型会上,在近二十种榨油设备中,该机以出油率高、用电少、成本低、操作安全的优点被评为优选型,并定名为“拉榨机”,列入全国推广产品。1965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在长沙召开的全国榨油设备选型会上将该产品定名为“Q412-96-63型榨油机”。
  为了发展油脂加工业,扩大生产量,1985年经扬州经计委(85)35号文件批准,该厂在厂北边征用土地新建日产30吨的“浸出法”生产车间一座。所谓“浸出法”,就是把豆饼、花生饼、菜籽饼里残存的油通过化学溶剂浸泡,使油分离出来,俗称“二次榨油”。“浸出法”榨油于1988年4月开始投产运行。通过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出油率,增加了产量,每百斤菜籽从出油率30%左右提高到34%左右,产量由投产前的1006吨增加到91年的3241吨,增加了3倍多。除完成本县政府部门下达的加工任务外,该厂还大搞代农兑换,到各乡镇设点搞兑换业务,最多时有四个点,还为靖江、如皋、南通、泰县等地区大搞代加工和兑换业务,深受他们的好评与欢迎。
  黄桥油厂生产的HQ型大、小鄂式破碎机是煤炭部煤化研究所的定点产品之一,这项发明填补了国内外的空白,获泰兴县科技进步一等奖、扬州专区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四等奖,副厂长杨连森因此获得江苏省粮食系统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黄桥油厂还先后生产、加工过瓜干酒、荞麦酒、高粱酒、汽酒、兽用土霉素、谷维素,利用油脚生产过肥皂,还研制生产过电动机、粮食粉碎机等。
  黄桥油厂从1948年建厂到2001解体,53年中,厂里出过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企业多次受到省、中央部委的表彰,在泰兴工业系统中可谓佼佼者。但2001年,这家工厂竟突然宣告解体,前些时,笔者去采访时,该厂的厂房、办公楼、职工宿舍几乎荡然无存,仅有的一些建筑也已陈旧、破烂不堪,到处是碎砖烂瓦,有的地方被“垦荒者”种上了花生、黄豆、玉米,未被“开垦”的地方杂草丛生,一片荒凉,想起它昔日的辉煌令人扼腕!
  黄桥油厂解体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因为原材料匮乏,企业无法经营;有人说是管理问题,后期干部调动频繁,个别厂长任期只有两个月;有人说是体制问题,工厂建厂早,离退休人员多,厂里不堪重负;还有人说是大气候的影响……。究竟是何种原因,笔者就不能妄下结论了。
来源:黄桥历史文化研究第12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7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22-5-16 18:40: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北海
黄桥油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87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4-7-10 08: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黄桥工业的一段辉煌历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