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封家园巷(作者:丁正祺)  

12643人阅读  1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5-10 14:44:17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封家园巷在黄桥镇区西部,南至六角池,北至南庵庙场的古井,长约70米,宽4米多,是从西口子往北口子的一条捷径,因西傍封家园而得名。巷子南端住着黄桥名人朱励身和生命科学家王德宝。
0e67403b4e894a799af02c27b096551.png
  提起封家园,老黄桥没有不知道的。历代相传,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部将牛皋,曾在黄桥驻过军,留下了四处遗迹:一是在现江苏省黄桥中学校园内的“牛皋洗马池”;二是原西街上的“牛皋旗杆”;还有两处都在封家园,即“牛皋坟”和“牛皋地道”(藏兵洞)。
  封家园是一块纵约70米、横约200米的高地。三面环水,南边的河叫六角池,水面不大;西边和北边是从港河岔进来的一条曲尺形弯道,水质很好。沿岸长满了芦苇和巴沟草,坡度较陡,只封家园一侧有一处浅滩,附近的人家集资置了一张长2米宽40公分的水凳架于水边,布巷以西的人家都到这里来洗菜淘米汰衣服,也有人到这里来挑水回家烧茶喝。说来也巧,下河处就像是界桩,岸上面的陆地从这里分为两段。以东至路边的一段居住着十多户人家;以西至河边约八成的地方是片乱坟场。冬日,凌乱的坟冢,衰折的白草,弥望一片荒凉,叫人心生寒意,不忍卒睹。夏天,蓬蒿齐肩,乱草没膝,藤蔓缠绕,成了狐兔出没之所;夜晚磷火飞舞、兽啼鸮鸣,令人心虚肉麻。故封家园除了清明时节,有人结伴来此扫墓上坟外,平时绝少有人迹到的。传说中的牛皋坟和地道在什么地方,从来不曾有人来此考察,仅是传说而已。
  解放后,政府在此处建工人宿舍,动员人家把坟都迁走了。在建屋时地下发现了石板,怀疑是“牛皋地道”,曾有人下去探过,但没打等就上来了,根本没看清里面是个什么情况。随后封家人来说是他家的祖坟,为避免矛盾,仍然将石板盖好,在上面建了房,到底是地道?坟?成了个谜。房建好后先住的“苏联专家”,以后又驻过机灌站等单住,最后给了烟酒批发部,这个谜仍在房屋下。
  1957年,因造分黄公路需缺砖,镇区各单位都派有交砖任务。建筑工人王步城手持千斤去封家园寻找战争时的碉堡脚子,他探到了一片硬物,以为是碉堡脚子,找来同事挖开土一看,呆住了:下面是四块石板铺成一个田子,他怀疑是“牛皋坟”,不敢挖了,连忙向上级汇报。经层层汇报请示,最后结论是扒开看,如是“牛皋坟”,封存上报;如不是,则扒砖交任务。起掉石板一看,下面是个双室墓,四面和中间用城砖砌成日字形,两室中各有一堆几公分高的、倒崩棺木的朽木灰,东边一堆呈红褐色、西边的呈姜黄色。经清理,只发现一只马门齿,人骸骨一点也没有;除西南角上有一只大花瓶外,什么文字资料都没有。从残存的棺盖漆皮看,棺材不厚,但罗心尚残存有二寸。有人说,棺材可能是极其珍贵的沙木或楠木做的,比较耐腐蚀,所以罗心还没烂光。没有骸骨,是因为黄桥土壤温湿,物埋地下极易腐朽,骨头都烂光了的原因。至于牛皋坟的传说,可能是牛皋驻此地时曾埋过部将,被讹传为“牛皋坟”的,因为战事频繁,没有来得及做墓志云云。
  居住在封家园的十多户人家中,路南端朝东的第一家是所大宅院。南部是两进七架梁平房和一进二层楼房;北部是厢房和一块大天井。青砖黛瓦,雄踞于路边高垛上,显得非常有气势。此房建于清末,系民国中将朱履先的堂兄,人称“二大人”的朱励身的住宅。朱励身在民国初年曾任过浙江遂昌县知事,离任回家后曾发起募捐修建文明桥,记事石碑今存放于何氏宗祠内。以后朱励身及其子女,外出谋事就没有回来过。女儿宝粹于抗战时在重庆开诊所,与邓颖超等过从甚密,后按邓颖超指示,创办重庆济民产科医院,成了共产党的地下掩护所,朱宝粹被誉为“重庆阿庆嫂”。解放后,朱宝粹先后担任过中央和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工作,1985年卒于重庆。
  解放初,朱家只有老仆江奶奶一人看家,朱励身的孙子三多儿在东北求学,每年寒暑假回来过几天,平时家中屋都闲着。以后这里先后办过江海公司、保险公司,最后给了人民医院。因发展需要,老屋被拆除、改建为门诊和住院综合大楼,现成为医生宿舍。
  朱家对面的平地上也有一所宅院,是黄桥老字号王永盛酱园的祖产之一。计有三间正屋、十间厢屋和一方大天井,曾做过作坊。后因在西街和北关上又建了两处住宅,拈阄析产时此处分给了老三王松樵家。王家祖籍是山西太原,门上对联为“太原世系、江左人文”说明了这一点。民国年间1,王氏在黄桥也是望族,王永盛这一支的老二王宝山做过黄桥商会会长,老三松樵是省议员。我国现代著名的生命科学家王德宝是王松樵的长子,王德宝的青年时代就是在这里度过的。王德宝虽生在大户人家,却没有纨绔习气,不喜穿着打扮,不喜应酬,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为了定心读书,他叫人将他反锁在屋里,谁来了都回不在家,家里人都叫他“书呆子”。就是这样一位“书呆子”,在当今生物化学领域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参加研制成功了人工合成胰岛素;参加并领导了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工作,震惊了世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报国心,他不为美国政府丰厚的物质条件所动;他不为美国政府设置的种种障碍而畏缩,千方百计地寻找回国之路,终在我国政府的帮助下回到了祖国,并与自幼定亲的未婚妻结了婚。以后他在上海生化研究所工作,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实现了他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他是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秉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奇男子。
  最后要说的是艾家磨坊,磨坊在中国存在了数千年,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因新式粉碎机的普及使用,磨坊这个行业现已退出了历史舞台。艾家磨坊在封家园北部河岸上,三间屋,西边是房间,中屋架了一副石磨,东屋是踏筛和碓臼。过去人家吃面和粯子,都是自己买麦去磨坊加工,故磨坊的日加工量较大,都用骡或驴拉磨,筛屑也是用脚踏的大筛筛。磨坊里整天只听见拉磨的隆隆声,驴蹄的得得声和踏筛的切窟声。驴拉累了,主人将牠牵到外面场上打滚,以恢复疲劳,几次滚一打,驴便得意地鸣叫起来,稍息,又可进去拉磨了。这些不同的声响,仿佛是一曲无人指挥的交响乐,在民间自然地演奏了几千年,而今和其他跟不上时代发展的事物一样成了绝响,至多记在了书本上。
来源:黄桥历史文化研究第11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7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22-5-10 17:32: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北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