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4-21 16:05:50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黄桥是座千年古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尚有古遗存上百处,经过几次的拆迁改造,已毁去大半,随着城市建设改造力度的加大,不久将会荡然无存了,没有了古遗存,古镇二字就成了空话。退休之后的林任申先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定以有生之年,对黄桥历史文化进行挖掘,写成文字资料,结合地面遗存,以为古镇的依据。他与彭少山等几位老同志,在镇党委和镇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成立了“黄桥历史文化研究会”。彭老先生主编一年一期的民间文学报——《梅乡》;林老先生主编不定期刊物——《黄桥历史文化研究》。不久,黄桥文物保护办公室成立,林老兼任办公室主任,一个镇内有这两个组织,在全国并不多见,也许是独一无二的。我有幸在林老领导下为《黄桥历史文化研究》撰稿并校对,还参与了“明清民居建筑群”申报“江苏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黄桥镇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工作。林老给我的印象是一位有着敏锐的眼光和严谨作风的学者型老人。
1999年,黄桥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后,林老即着手收集资料和召开组稿会,出版会刊。他将研究课题分作名人、古建、文物、工业、农业、商贸、饮食等20个方面,并附有部分细目刊登在第一期上,希望大家围绕这些方面进行发掘和研究。通过采访和整理资料,他发现,人都有局限性,不可能通晓一切。东边人不知西边事,纵知也不详,“欲知当方事,须问当方人”是最佳方法,道听途说的事须经过考证才能定论,信口开河妄下结论,只能贻笑大方。因此,他要求投稿者必须认真采访,分析考证,不要妄下断语,对历史的东西讲究一个“实”字。开初的几期,有些文章不合要求,小的地方林老进行了修改,需要大动的地方,林老划出道道、注上意见发回作者重写。为了确保刊物质量,他请文学造诣较高的丁一球、吴玉盛、石启荣、刘明生等几位先生为稿件把关;改过的稿件涂画较多,怕打字员难辨认,由我誊写清楚后给打字员,确保了质量,减少了错误。
在校对方面,他将稿件分为三份,一份交丁一球老师,一份给我,一份他自己校对,三人再轮换校对。就这样还出现了不该错的错误,原来有时电脑上打一个字,会带出一句词来,而打字员没有发现,于是林老带着校对的同志到《泰兴日报》印刷厂去校对,再坐到打字员旁边看着改,把错误降低到了最低限度。省领导任彦申、市领导陈宝田、以及黄桥在外地工作的不少专家学者们,对我们的《黄桥历史文化研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夸林老为黄桥做了件大好事。
2001年,十桥中路改造时,有一处明代建筑在拆迁范围内。林老认为,宋元建筑恐怕现在已没有了,明建筑存世也不多,这处明建筑应保留下来做古镇的依据,也为黄桥保留了不可再生的文物,如果拆除了会留下千古遗憾,如何向后人交代!他立即向镇党委报告,书记唐勇兵十分重视,亲临现场察看,制止了拆屋,并叫林老向泰州市文管会报告。翌日,泰州文管会黄炳煜教授专程来黄考察,看完全貌后,黄教授拉着陪他考察并作介绍的林老双手,激动地说:“您为黄桥,乃至泰州做了一桩大好事,八进屋在一条中轴线上的明清建筑,泰州地区独此一家,在省内也属罕见,您老的眼光了不起啊!”他叫林老赶快在一个月内整理材料申报“江苏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逾期就赶不上了。林老立即将黄教授的建议写信给唐书记,叫我立即送到党委办公室去。第二天,唐书记批转分管副镇长派人协助林老做申报资料。林老率我带领摄影师李青对建筑群进行俯拍——刚好有建筑吊架在侧,个体单拍、部位特写等共拍了百余张实物照片。按照从泰州借来的申报样本,林老叫我将照片按外观、内涵、局部分类,从中各遴选数张错综叠放,力求画面不呆板,虚贴于A4纸上,附上说明后交与林老审定,总共贴了有20页。他晚上看,夜里想,早晨再复看,改动画面看,认为最佳了方定稿,一边吃早饭,一边讲给我听。按他的定稿,我将重叠的地方剪去不须用的,留下应有的用胶贴实,每页纸上都是错落有致、互相联系的明清建筑的实物照片,旁边附以打印的文字说明,使人一目了然。以后按此定稿复印了六套,请来徐国金先生帮忙剪贴照片,花了不到十天时间完成剪贴工作。以后市政建设张晓冬先生送来划了三线保护的区位航测图;戴永昌先生送来绘制的古建平面、立面、剖面图和屋面、门窗、木架结构图。林老亲自主持了原房主座谈会,走访了好多知情人,基本弄清了房屋的建成和传承情况,条分缕析地作了文字说明,经镇市两级政府盖章如期上报给泰州,转给省府。第二年五月,“明清居民建筑群”被批准为“江苏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戴仁泉先生任黄桥镇党委书记,他看了三期林老主编的《黄桥历史文化研究》后,认为黄桥历史文化沉积深厚,现有古遗存20多处,可以开发作旅游资源,他请林老带泰兴有线电视台摄像师小武到各处拟景点摄像,做宣传片在会上放。林老不顾年事已高,率我领着小武走街穿巷去摄,累得喘气也不肯休息。连续拍了两天,到后期制作时已到中午,林老赶到泰兴自己掏钱请小武吃饭,饭后也不休息陪着小武,小武为林老的忘我精神所感动,他劝林老 ,一个下午做不好,保证连夜做好明天送到黄桥,小武没有失约。
在论证会上,林老把黄桥的历史、人物、现有古遗存作了长篇发言,又带领大家实地考察,再对照宣传片,与会专家们对黄桥有了全面认识。专家们认为,黄桥镇具有史脉、文脉、人脉资源和区位优势,再精心打造一番,定会成为旅游名镇,自此,黄桥的旅游事业启动了。
2003年,国家建设部行文到各省征选“历史文化名镇”,黄桥镇由党委副书记张华国领导申报工作。根据林老的建议,经党委同意,将镇内古遗存分为东片、南片、西片三大区,面积达一万五千多平方米,是部颁要求的五倍。由市政建设委员会绘制总保护区和单个保护的三线保护区图;镇建筑站绘制特色建筑的梁架平面、立面、剖面图。古建筑的单个实体照片,仍由我做了交林老定稿,贴实后交电脑制作彩页。各片区的概述和其中个体的重点说明与保护规划,由林老与环保科长吴正昇,几易其稿,干了好几个夜作才完成。整个资料光盘解说词是林老与石启荣先生完成的,请刘鹏春先生找电视台播音员配的音。可以说,整个申报资料的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林老的心血,都洒有林老的汗水,功莫大焉!
来源:黄桥历史文化研究第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