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古宁海人物:法响和尚  

12392人阅读  2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1-4-23 10:57:21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在泰兴东部宁界乡与珊瑚接壤的地方,有一个古村,叫禅师村。村里一个千年古寺叫禅师殿,供奉着禅师菩萨,这个禅师菩萨就是南朝晚期,隋唐早期的法响和尚。
微信图片_20210423105354.jpg
      释法响(553~630),又称伏虎禅师,俗姓李。他圆寂没几年,唐《续高僧传》唐释道宣(596~667)撰,记载了法响禅师的生平传奇。虽然续高僧传主要目的是介绍法响的生平故事,神化了法响禅师。但是两次提到宁海这样一个地名,同时文中隐晦的道出了宁海古县消失的原因,对宁海古县考察还是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部分古文如下:
微信图片_20210423105406.jpg
       释法响,本姓李,扬州海陵葛冈人。唐初,宁海县已废,并入海陵县。唐朝改江都郡为扬州郡。是以唐朝时的地名确定法响和尚的身份。至于葛冈,目前的说法就是宁界莲子汤。
       法响和尚在16岁(公元579年)出家,对《妙法莲华经》就已十分精通。南朝陈志德年间(583-586),智者保恭禅师(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来到摄山(现栖霞山)栖霞寺,法响慕名前往,专修智者保恭大师的《法华忏》,二十一天后顿悟。在此期间,得到天台高僧智者的指点,法响和尚的道法突飞猛进,同时与智者保恭禅师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公元583年,海陵郡降为海陵县。临江县、蒲涛县、如皋县3县先后并入宁海县,江北只剩下宁海县和海陵县二县了,同属江都郡。
公元589年,隋灭陈,天下一统。法响和尚仍在栖霞寺。
       仁寿末年(604年),隋朝皇后崩,智者保恭禅师被隋朝召进长安,隋文帝闻知保恭德法高深,于是诏他住持禅定寺,为皇后独孤伽罗祈祷冥福。保恭一直在隋朝长安任此职。因此恭既入京,响还江北海陵、宁海二县,各延供养。地名第一次提到江北宁海县,提示宁海县治所在江边,位置不在海边。
       但是好景不长,隋朝又开始出现大乱,杨广(618年)在江都反被自己的叛将宇文化及所杀。
       同时期海陵亦不太平,被山东反贼李子通所占据。李子通农民出身,从山东跑到至海陵,为了壮大造反队伍,无所不用其及。破县烧寺,毁掉家园,逼人无家可归,跟在后面去造反,到了海陵,队伍发展到2万余众。
微信图片_20210423105412.jpg
       文章中法响和尚能感应寺庙失火,躲过一劫,是神化的描写。法响和尚凭人生经验,预判时局,提前离开危机四伏的海陵县、遂东还宁海。表明法响和尚更细分一点是宁海县人。至于法响回宁海县杖训老虎、获得伏虎禅师声誉的神话传说,下文分解。
不久,李子通控制整个江北,法响和尚就和当地百姓逃离宁海县,逃到偏安一方的江阴去了。如果江阴继续波及,法响和尚准备去浙江天台去避难去。智者大师已离开长安,回到了浙江蓝田过上了隐居生活,到那儿正好与老师会合。因此文中又欲往天台,寻智者古迹之说,其实是掩盖逃难时的尴尬而已,乱世当道,人生哪有如此潇洒自如,来去自在。
       李子通把注意力转向了繁华的江都,向西发展势力,触角一时没有到达江南,江阴在隋末唐初偏安一方。法响和僧俗留在江阴定山,建了定山寺,没几年,李子通被新崛起的大唐王朝击败,后被处死(622年),天下渐安,法响和尚又还海陵盐亭,百姓留之。
首先文章之前通篇没有提到盐亭,哪来的又还海陵盐亭。的确思考了很久,认为盐亭可能位于盐城、东台、海安某地,因为这个地名带盐字,江边不产盐。但是矛盾很快出来了,下文接着说有小孤山,出地百仞,四面无草木,盐城、东台、海安是一片大平原,哪来的孤山,显然盐亭不在那儿。后来又认为可能是位于南通的胡逗洲,唐初设为盐亭场,南通有狼山、君山等好几座小山,狼山的广教寺是大圣菩萨的道场,大圣菩萨是斯里兰卡人,外来的和尚,晚唐来到南通建广教寺,和唐初法响建立的正见寺也不符合。所以海陵盐亭确定的位置应该在我们珊瑚地区,古代珊瑚位于江边,与江阴县隔江相望,江中有马驼沙、孤山。江南和江北是以马驼沙和孤山之间的江面为界,孤山属江北,史书、县志均有记载。至于地名带盐字,是朝廷在长江口为了控制盐的运输,防止盐商逃税,在江边设置的关卡,因此称盐亭。
微信图片_20210423105417.jpg
       如果盐亭位于珊瑚地区,岂不是与宁海县存在矛盾。前文已暗示我们,李子通贼,破县烧寺,文章乃唐朝道宣和尚所写,和尚本来四大皆空,六根清净,性子是菩萨练出来的,总归有些修养。现在连和尚都耐不住性子在文章中大骂李子通贼,可谓痛彻心肺。列出李子通两大罪状(一)破县,不是单纯的攻破县城,拿下城池,占为己有,而是毁掉县城,毁掉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逼良民跟他去造反,达到他的称王称霸的野心。(二)烧寺,也是同样手段。李子通造反给江北地区带来巨大的破坏。这种破坏可不仅仅是在海陵县,宁海县也发生了,甚至比海陵县还要严重。宁海县靠江边,人们逃往江南容易,跑掉和尚跑不掉庙,李子通采取了变本加厉的报复性破坏,把宁海县夷为平地。因此,唐高宗武德九年(626年),县城废弃,宁海县并入海陵县。法响回来后宁海县已毁废、寺庙已不存,在小孤山建正见寺。唐初在宁海县废墟上,设立海陵盐亭这样的乡级机构。文中法响只有回家才用还这个词,从栖霞寺还江北,接着从海陵县出发,还宁海县,欲往天台没成行,留在江阴等到唐初天下渐安,宁海县也没了,因此文章出现新地名又还海陵盐亭,由此推导海陵盐亭就是消失的宁海县,所以古文中又还的确是点睛之笔,提示又回到了宁海,全文所提地名也就通了。法响和尚到盐亭,选择在大江之中清净之地孤山,度过余生。法响和尚于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元寂,此生见证了宁海县城的繁华和荒芜。
微信图片_20210423105422.jpg
       大约到了北宋时期,江中的孤山逐渐和马驼沙相接,由于,马驼沙住着大批吴地移民,说着浓浓的吴语,吴人风俗传统与江北人不一致,信佛少信道多。孤山逐渐被老岸人所占有,不再归属江北,道观上了孤山,如三茅真君祠、湖南三紫道人易子伯贞祷雨处。山前佛门圣地正见寺逐渐废弃,无人拜祭;加上孤山在江中多次崩塌等种种因素。北宋庆历年间,法响和尚的后世弟子就把法响和尚的肉身塑像从孤山搬还江北,在今天与孤山相距不远的宁界禅师村,建立了新的寺庙禅师殿,祭拜法响和尚(禅师菩萨)。
       法响和尚生前活动大致在海陵、宁海两地,宁海为主。法响和尚在今天的宁界和珊瑚地区仍存在影响力,这些寺庙的和尚都是法响的后世子弟,譬如宁界和禅师殿和珊瑚的鹅湖寺。虽然古今地名不一样,但是影响范围应该是固定的,一脉相传。 1000多年过去了,法响和尚故事流传下来了,宁海古县却奇怪的消失了,泰兴县志从无记载。冥冥之中,宁海这两个字一直没有完全消失,在泰兴东南乡宁界和珊瑚两地静悄悄的藏着,古人给后人出了一道千古之谜,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作者:唐国鹏
来源:珊瑚漫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7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21-4-23 13:04: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肇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1-4-29 16:46: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