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4-2 10:52:04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在中国古代,既耕且读,是许多人的理想生活。耕,解决日用;读,是精神世界的追求。读而优则仕,那就是光宗耀祖的事情了。
岁月长河中,有许多这样的耕读之家,他们熟谙农事,对土地有着天生的嗅觉。哪里有好的土壤,适合种植,他们便往哪里去。当然,除此之外,还需要有一点,这个地方能让人安心读书。
黄桥何氏一族,始迁祖孔庭公。建炎元年(1127),金兵攻破汴京,赵佶于河南商丘即位,后定都于杭州,史称“宋室南渡”,被认为是中国历史的分水岭。此后南北交兵,直至元朝建立。孔庭公因避战乱,从常州往江北迁徙。当他经过黄桥的时候,一定为黄桥的这块土地所吸引。
这是一个耕读之家,何氏一族重视农业,认为农业是家族立身之本,提倡“先尽力于耕桑,然后专务于读书”,认为“二者兼备,为循理、保家之良规”。
果不其然,黄桥丰饶的土地,给了何氏一族丰盈的回馈。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黄桥的土地,给了何氏家族第一桶金。
何济,字伯舟,号体素,生于明洪武六年(1373),卒于明景泰二年(I451),享年79岁。是黄桥何氏七世祖。
何济是侍奉田地的好手,他的父母及兄长均早逝,这对他刺激很大,因而加倍努力,经营田产。在他的努力之下,田地收成很好,家产也日益丰厚。
明正统七年(1442),泰兴大灾,粮食欠收,朝廷下诏有司劝借。何济捐出家中粮储1200石,又动员他的子侄说:“与其贵粜而利己,何不舍之而利人。”子侄捐出 800 石,何家共计捐出 2000 石粮食。过去,120斤为1石,2000石合240000斤,而明初,泰兴县人口不过50000,人均受粮4.8斤,极大地缓解了泰兴饥荒。
民以食为天,何氏勤于耕种,而储粮之丰,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令人吃惊的。因此义举,明英宗赐玺书褒奖何济为“义士”,并在镇内建“义民”坊,以旌其表敕文称:敕直隶扬州府泰兴县民何济,国家施仁,养民为首,尔能出谷麦 1200 石,用助赈济,有司以闻,朕用嘉之。今特赐敕奖谕。劳以羊酒,旌为义民,仍免本户杂凡差役 3 年。尚允蹈忠厚,表励乡俗,用副朝廷褒嘉之意。钦哉!故敕。
正是有着丰饶的土地作为强大的后盾,何氏一族,才能安心读书。从明代成化十六年(1480)到万历三十五年(1607)的 127 年间,何氏一族出了4位进士:10位举人、100 多名秀才,可谓人才济济。
来源:永远的丰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