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带你走进丁文江与他的“中国地质调查所“

119750人阅读  1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1-2-7 14:57:57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微信图片_20210207143228.jpg
不惑之年的绅士贵族,却有颗浪迹天涯的学子之心
丁文江是个绅士,一身的贵族气质。当然,这种贵族气质是不带丝毫孤傲之气的。在晚辈学者们的眼里,丁“老头”当过官僚,平时又生活讲究、懂得享受,似乎不是个“能吃苦”的作地质之人。然而,丁文江带着一群年轻人,一头扎进中国西南的深山里,“他每天天未亮就起来,点灯穿衣吃饭,天亮后上路工作。”“背袋里装上一块饼,就算午饭的干粮。”“晚上下店,吃饭洗脚后,还要点灯将本日所做的图件整理后才睡。”如此地日复一日,这位充满了活力的不惑“长者”,竟跟小伙子们一起挑战荒野。那一年,乃是民国十八年(1929年),而丁文江已有四十二岁。
”拼命三郎“丁文江,用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近代中国地质学界
自大西南返平之后,丁文江又在北京大学理学院燃烧了三年的生命之火。据他的助教说,“他是用尽了他所有的力量去教书的。”当时的地质调查所内,曾经流传着这样的一则说法:”丁先生到北大教书,我们许多人连礼拜天都不得休息了。我们收集的标本也给丁先生弄破产了。”这便是丁文江,如拼命三郎一般地工作着。他或许是有所预料,自己的生命火焰将不会燃得太久。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一场意外事故,将这位中国近代地质学界的奠基人永久地留给了人们的记忆。此时之丁文江,虚龄刚好半百,也算活到了知天命。这时距离他初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所长一职,正巧23年。
微信图片_20210207143234.jpg
微信图片_20210207143237.jpg
微信图片_20210207143241.jpg
具有开拓精神的一代年轻人,支撑起近代中国各领域的半壁江山
若说丁文江才四十二岁,便被称为“老头”了。此言于民国时代,可算不得是笑话。民国二年(1913年),丁文江以北洋政府工商部矿政司地质科科长身份,筹措创办该部地质研究所并担任所长之时,年仅二十六岁。那时候的中国科学家团队,民国时代文人群体,技术型官僚团体,都是年轻人扛鼎。毛爷爷于1957年在莫斯科说过的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到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就寄托在你们身上。”若此话放在丁文江等人的身上,似乎最为适当。待两年过后,一场思想领域的新文化运动,开始猛力冲破“三纲五常”的桎梏,向“民主”与“科学”的新时代大步迈进。虽然没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刘半农、钱玄同等人的“振臂一呼”,然扎扎实实地进行着科学研究工作之丁文江们,亦在配合着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展开。
“相逢一笑泯恩仇”,此乃一座战后由中德合作建成的图书馆
民国五年(1916年),与丁文江们同样年轻的中国地质调查所,将自己的新家按在了西四路口南侧、靠近万松老人塔的兵马司胡同9号(而今的15号)。及至民国九年(1920年),新家的第一座楼宇——地质调查所图书馆开始筹建。这座只有二层楼高的建筑,乃是丁文江、章鸿钊、翁文灏等人募捐来的。工程的设计者,则为来自刚刚战败不久之德国的雷虎公司。待“克林德牌坊”(为纪念义和团运动中所杀的德国公使而建)被迁至社稷坛,且更名为“公理战胜坊”不足一年之后,一座德国式样的科学家办公楼亦于京城出现。这是以“科学精神”来置换以往的“民族耻辱”之最好方式。当房屋建成后,总算让丁文江有了个“踏实做学问”的栖身之地。
微信图片_20210207143245.jpg
微信图片_20210207143249.jpg
微信图片_20210207143259.jpg
微信图片_20210207143253.jpg
微信图片_20210207143255.jpg
微信图片_20210207143305.jpg
微信图片_20210207143315.jpg
微信图片_20210207143302.jpg
微信图片_20210207143318.jpg
美国华裔建筑大师的叔祖,竟然为帝都留下了两处西洋风格的建筑
就在图书馆建成后的第八个年头,新家的第二栋小楼——地质调查所办公楼亦落成且交付使用了。这一年,乃民国十七年(1928年)。也就是在此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与北京城已再无瓜葛。而此时的北京城,亦被更名为北平。这是一个明初即已存在且代表了燕都偏居一隅的历史名词。尽管北平沉沦为故都,然地质调查所的办公楼却并未因陋就简。这栋楼宇,出自一个名叫贝寿同的设计师。如果你不了解他,那么曾于民国七年(1918年)买下了苏州狮子林的贝家,是否会让你有所耳闻呢?倘若还是不清楚,那么这位贝寿同的侄孙,你应该会略知一二了。他,便是美国华裔的偶像人物贝聿铭。据说,贝寿同先生于京城设计的建筑作品,如今只剩下了两处。其一,乃是位于南池子的欧美同学会旧址;其二,便是地质调查所的办公楼了。
民国时代的”819事件“,几乎断送了地调所大佬的从政之路
就在办公楼的二层,翁文灏工作室即设置于此。自民国十年(1921年)起,翁文灏便担任了地质调查所的代所长、所长,直至该所于民国廿五年(1936年)迁至南京。这位此后“弃学从政”的南京国民政府后期之行政院长(民国三十七年,即1948年任职),受金圆券急剧贬值而酿成的“819事件”之连累,若流星般地极速划过了中国的政治星空,从此不见了踪迹。(说来也巧,就在整整40年之后的1988年,又一次经济领域的“819事件”,险些使中国改革的前进列车停步。时间再过3年,一场境外的“819事件”,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微信图片_20210207143323.jpg
微信图片_20210207143329.jpg
微信图片_20210207143326.jpg
微信图片_20210207143332.jpg
陋室弄堂,曾经学术场
在而今住满了普通民众的地质调查所旧址内,是找寻不到丁文江、翁文灏等人之丝毫遗迹的。当然,这里更找寻不到裴文中、杨钟健等年轻学者的任何遗物。根据文献记载,民国十一年(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便成立于地质调查所图书馆。据说,在学会的早期活动中,还有康奈尔大学毕业之胡适与赵元任教授表演的英文相声。至于年轻教授李四光所作的激进讲座,往往会“吓得”翁文灏一身冷汗。当然,这话也有些言过其实了。
民众们迫切希望搬离的居所,曾经酝酿出中国考古学界最伟大的事件
就在地调所的办公楼竣工未久,一件由地质调查所推动、且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给予资金支持的项目,正在大规模地开展起来。此项目,便是周口店地区的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之发掘工作。其实,早在两年前的民国十六年(1927年),中外科学家便联合发掘出了猿人的下臼齿。这枚牙齿化石,被加拿大人步达生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而后被正式定名为“北京猿人”。及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在丁文江、翁文灏、步达生、德日进(法国古生物学家)的共同推动下,地质调查所的新生代研究室成立,其重要任务便是发掘周口店遗址。待同年12月,于年轻的人类学家裴文中的锹镐下,终于出土了第一颗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当这项成果轰动国际学术界的时候,地质调查所亦走进国际学人的视野。九十多年过后,当我初次走访这座已然破败的地调所旧址之时,竟然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失落之情。居民们希望搬出这“筒子楼”,而地调所的故事,于他们简直是羲皇上人所留下的一个遥远的梦。

微信图片_20210207143336.jpg
微信图片_20210207143339.jpg
微信图片_20210207143342.jpg
微信图片_20210207143348.jpg
微信图片_20210207143357.jpg
微信图片_20210207143405.jpg
微信图片_20210207143408.jpg
微信图片_20210207143413.jpg
微信图片_20210207143419.jpg
微信图片_20210207143416.jpg
【来源:申哥旅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7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21-2-8 10:27: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南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