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闲聊闲聊] 明末清初泰兴士民的反抗斗争  

10957人阅读  0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1-1-11 14:54:32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微信图片_20210111144355.jpg
       明朝末年,天灾人祸不断发生,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空前激化。天启七年(1627年),陕北饥民暴动,拉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这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斗争最尖锐、对后世影响也最深远的一次农民运动,义军领袖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免粮”的口号深得民心,一时间各地农民纷纷响应。
微信图片_20210111144358.jpg
       农民起义的烽火迅速燃起,呈燎原之势,当时地处江北的泰兴正值饥荒,民不聊生,难民随即起义响应。
       连年灾荒是泰兴农民抗争的诱因。天启年间,雨雹、地震、大旱、饥荒经年不断;崇祯年间自然灾害愈发严重。据光绪《泰兴县志》记载:崇祯元年春雨雹、大雪、雪中闻雷,七至八月大风,沿江田地半坍于江;三年八月潮溢;六年大旱、河皆龟裂;七年正月雷震、雨雹;十年大疫;十二年蝗飞半天;十三年蝗食草木叶皆尽;十四年自春不雨至冬溪河涸竭、蝗蝻复生、民大饥疫……
       晚明的朝廷内忧外患,自顾不暇,哪里还顾得上赈灾安民,地方官府及地主阶级亦各自为利,只顾自保,天灾最终酿成人祸,引发泰兴农民起义,“聚至千百人”。然而,因组织不力,未能形成规模,不久被张受地主武装镇压而散。
微信图片_20210111144402.jpg
       明末的农民起义直接导致了明王朝的灭亡,清军的入关则使大明江山彻底改朝换代。自顺治元年(1644年)起,不甘失败的义军及苟延残喘的晚明势力将矛头指向了满清政府,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清复明运动很快拉开了大幕。
       当时,清廷“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一系列政策激起了汉民族的强烈抗争,满汉矛盾急剧恶化。在这场反清斗争中,泰兴士民亦表现出了大无畏的民族精神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围城九日】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清兵南下,民族英雄史可法督帅扬州。四月,清军攻城,战斗甚为激烈,泰兴人戚世嵩、戚世奇为史可法副将,分守北门,后城陷殉难。据嘉庆《泰兴县志》记载,戚氏二人十分义勇,城将陷,史可法谓之曰:“我大臣死,其分也,奈若曹何?”对曰:“大臣死义,小臣敢不死节。”
       当时,泰兴城西洲上农民(亦称滩民)响应史可法号召,高举义旗,围攻县城,历时九个昼夜,后因扬州清兵救援而散退,历史上称这次农民运动为“滩民之乱”。
       据宣统《泰兴县志续》记载:清世祖顺治元年(应为顺治二年),贼徒托名义师攻泰兴,知县陈棐同县人季寓庸等竭力守城,凡九日,潜人至扬,乞都统谭布、巡抚赵福星率兵救之,围始解。
微信图片_20210111144406.jpg
清宣统《泰兴县志续》载
      【声援江阴】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豫亲王多铎率清兵进攻江阴,典史阎应元带领6万义民,据守县城。
        六月,靖江沙兵败归,南明漕运总督淮扬巡抚田仰发文给朱长源,令其向泰兴张达借兵三千渡江,以支援阎应元守城。
        当时,清兵放牛马于两石湾,张达率亲信三十多人登岸抢夺,结果遭到埋伏,张达及三十人皆战死,无一逃脱。
        张达,亦名九达,善拳棒,义勇无比,人皆从之,所率亲兵多为滩民反清义士。
        据宣统《泰兴县志续》记载,朱长源,名永庆,明末福建巡抚朱一冯三子,与姻亲戴氏二兄弟等共起,“召集滩民,隔江为江阴声援”,后兵败,戴氏兄弟死义,朱长源被执,不知所终。
微信图片_20210111144410.jpg
       【助如抗清】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南明新昌王起兵通州、泰州地区,通州、如皋、泰兴一带爱国志士起兵抗清。
        六月,如皋义民陈君悦刺杀清廷知县马御辇、典史王家瓒,率众十万据城自守,与清兵抗衡。郭明寰起兵于泰兴,各处义兵纷纷响应,大者万余人,小者数千人,一时戈矛遍野,声势颇壮。
       七月,清兵东进,攻下如皋城。
       八月,海上义军自城东、城南,北乡灶兵自城北,泰兴滩兵自城西,共计约十万余人环攻如皋县城,结果义军大败。
       九月,清军总兵孔希贵、苏见乐率部镇压,义军乃退。
       十月,义军重整旗鼓,再围如城,泰兴总镇李星奉命驰援,经过激战,义军被俘杀数万人。不久,历时半年的如泰反清农民运动以失败而告终。
微信图片_20210111144600.jpg
       历史总是由胜利者而书写,农民运动往往昙花一现,然而每一次的农民运动或多或少总会给统治阶级敲响警钟:无论何朝何代,唯有问民疾苦、心系生灵,方能长治久安、天下太平。
       任何民族的入侵和政策的压迫总会引起强烈的反抗,国家的统一和文化的认同仅靠残酷的战争和杀戮是难以实现的。历史证明,中华儿女几千年来所孕育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总是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作者:印九红
来源:延令春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