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对“造谣博流量”须追究到底

2796人阅读  0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0-12-16 09:05:22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近日,一段视频流传网络:一位家长模样的男子当众手持锦旗,指名道姓要送给某老师,上书两行大字——“教啥啥不行,叫家长第一名”。视频引发关注后,当地教育局回应,视频纯属虚构,涉及的学校和老师均为凭空捏造。警方也跟进处理,目前造假者已被依法传唤。

  我们常说“有图有真相”,按照过去的思维,视频本应进一步增加信息的真实性。但随着短视频时代的到来,我们发现,声画组合反而让谣言更加难辨。如上述这般,时间、地点、人物等新闻要素俱全,家校责任失衡引发的矛盾也客观存在,若没有主流媒体专门求证或相关部门主动辟谣,大多数人恐怕难以搞清真伪。而在短视频平台上,如此逼真的谣言比比皆是。眼见包装粗劣的“假靳东”“假董卿”都能骗倒一群粉丝,不难想象,仿真程度如此之高的造假视频又会忽悠多少网友。

  纵观当下的种种谣言,其实能够看出一种代际特征,那就是制造者深谙传播规律,不仅对技术手段运用自如,且“选题”紧跟社会热点,“题眼”猛戳现实痛处。疫情肆虐时,他们炮制防疫秘方,吹嘘抗疫神药;到了毕业季,一些找房找到流泪、加班加到崩溃的“打工人”出场了;近来“家长作业”成为社会关切,“失职教师”又成了视频主角。这种特点让谣言更加隐蔽,但负能量变得更大。客观地说,很多谣言确有“现实原型”,但基本是支流,甚至是极端个案。造谣者对其不断渲染,制造了一种支流变主流的错觉,在有意无意间加剧了社会矛盾。

  当今社会正处于深度转型期,社会矛盾林林总总,利益诉求多元复杂,煽风点火的谣言大行其道,只会增加人们内心的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对此,我们应当保持高度警惕。统观当下的许多谣言,除了别有用心,很大一部分都是为了利益而故意编造的。以短视频谣言为例,一大驱动力就在于,流量可以明码标价地变现。据业内人士反馈,当粉丝积累到1万左右时,商务合作就找上门了。一位5万粉丝的视频博主,单条广告报价就能达到三五万。若是再搞点直播带货,月收入不比都市白领少。有了真金白银的诱惑,一些博主便将操守与法律抛诸脑后,变着法子炮制劣质信息。

  “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乱莫大焉。”从古至今,人类一直为谣言困扰。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又让谣言如虎添翼,我们在提高警惕的同时,也应提升应对谣言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多措并举,最大限度压缩谣言的滋生空间,才是对全社会负责。

摘自;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