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向北发展的历史脉络 ——在扬州《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成立暨黄桥决战胜利80周年学术研讨会》发言 徐 红(2020年10月30日) 感谢会议的邀请,能有幸参加这次重要的研讨活动。刚才听了大家的交流发言,感到总体上有特点、有深度、有新意、有启发。借此机会,我想结合研讨题目,又超脱具体内容,谈谈新四军向北发展的历史脉络。 大家知道,世界上万事万物是互相联系的,又是在发展变化的。各种事物出现有先有后,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有些则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或者递进关系。 有人说,没有“七一”,就没有“八一”,没有“八一”,就没有“十一”。这里讲的“七一”指中国共产党成立,“八一”指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成立,“十一”指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诚然,在中国近百年来发生的这几件大事之间,确实存在着事物的内在联系,或者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至少体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清晰脉络。 结合我们这次研讨的内容,是否也可以这样说,没有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就没有苏北指挥部,没有苏北指挥部,就没有黄桥战役的胜利,没有黄桥战役的胜利,就没有苏北抗日根据地,没有苏北抗日根据地,就没有华中抗日根据地,还可以依此继续类推下去。 我们无须强调前后发生的事情谁比谁重要,也并非断定前者必定是后者的原因,看问题不能过于绝对化。但是,历史的册页就是这样记录的,历史的脉络就是这样延伸的。 我觉得,可以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加以思索,以便找出其内在规律性的东西。先说新四军的几个重要指挥机构,从皖南泾县的军部,到派出的江南指挥部,再到苏北指挥部,再到新四军一师师部,再到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再到盐城新四军军部,再到华中野战军司令部,华东野战军司令部,这是一条红线。几个地区串起来很有意思,皖南、江南、苏北、华中、华东,体现了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体现了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近些年在抗震救灾和这次抗疫斗争中,时兴一个词,叫做“逆行”。其实,新四军当年东进,早就体现了奔赴国难的“逆行”。再看国民党,由南京到武汉,再到重庆,这是一条蓝线,体现了向西溃败,向西撤逃。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又向东抢摘桃子。这两种路线图,泾渭分明,高下立判。 抗战时期,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正面战场上,国民党东北的部队退到关内,华北的部队连失重镇,华东的部队不断西撤,国民党失去人心,也失去地盘,最后失去了政权;而共产党坚持北上抗日,坚持团结救亡,八路军激战华北,新四军奋勇东进,得人心,也得地盘,最终获得了政权。当然,我们也不全盘否定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行动和功绩,但蒋介石初期的不抵抗政策和一贯的剿共当先的政策,在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的历史关头,最终以丑陋的行为留下了不光彩的历史纪录。 今年欣逢黄桥战役胜利和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成立80周年,我们通过研讨,越来越深刻领悟了党中央、毛主席战略决策的正确性。在1938年10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毛主席就明确指出:“现在全国共产党与游击战争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华中”。而发展华中的战略突破口在哪里呢?就在我们苏北。而当时苏北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成为新四军向北发展的最大障碍。苏北指挥部贯彻党中央向北发展指示,必须搬掉这个障碍。黄桥战役就成为进行战略突破的首先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仗。 在新四军向苏北发展的战略行动中,扬中是新四军向苏北发展的主要通道,吴家桥是新四军向苏北发展的桥头堡,姜堰是新四军黄桥战役的决策地,黄桥是新四军黄桥战役的主要战场,大丰白驹镇新四军和八路军会师则是苏北抗日根据地正式开辟的主要标志。 因为新四军是一个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研究新四军和黄桥战役,不能局限在军事斗争层面,必须同时研究新四军和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斗争。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首先靠武装斗争这个法宝,也就是决战黄桥,打赢黄桥战役;其次靠统一战线这个法宝,也就是“击敌、联李、孤韩”,争取民主士绅;第三靠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也就是加强华中局的领导,并先后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通如靖泰行政委员会”和后来的“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而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又为整个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新四军重建军部并成为“华中人民的长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听党指挥是新四军之魂,救国为民是新四军之本,逆境制胜是新四军之能,集中统一是新四军之力,根据地是新四军之家,人民群众是新四军之根,民主士绅是新四军之友。这次研讨涉及这方面的内容较多较深,是一次十分成功的研讨活动。 最后,在结束讲话前,我从今年到黄桥写的五首诗中选取了两首,念给大家听一下: 一、黄桥决战 挺进江淮地,支撑一片天。 击顽联翼佐,仗义感乡贤。 将勇能致远,棋高总占先。 民心知向背,烧饼共支前。 二、新四军苏北指挥部 苏北风云会,雄声满旧楼。 敌顽凭众势,陈粟有宏谋。 妙算先帷幄,决胜在青畴。 孤韩联二李,开局奠三秋。
(来源:铁军第一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