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统计,全球患有残疾性听力损失的儿童达3400万人。我国0至14岁听力障碍儿童总数超过200万人,每年新增7岁以下听障儿童高达6万人。 听力障碍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影响其一生。当前,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耳聋基因筛查是最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可有效减少听力障碍对患儿的影响。目前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我国每年可以发现约3万名听障新生儿。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backcolor=rgba(0, 0, 0, 0.55)]编辑
听力障碍对儿童的负面影响 新生儿时期的听力障碍可直接影响听觉神经系统的发育。由于缺乏语言刺激,患儿不能在11个月前进入学语期,在语言发育最关键的2—3岁内不能建立正常的语言学习,可能导致迟说话、说不清甚至聋哑。 患儿往往有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差、学习困难等问题,导致认知能力和智力发展不全面、社会技能和社会适应力低下,造成长大后工作表现不佳、就业机会少等情况。 沟通困难、不被他人接纳等问题可能会令患儿感到自卑、烦躁、压抑、孤独和焦虑,产生持久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创伤,形成敏感、攻击性强、退缩、自我封闭等性格,逃避社交甚至影响婚育,造成一生的不良影响。 总而言之,儿童出现听力障碍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干预,会为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巨大的负担。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backcolor=rgba(0, 0, 0, 0.55)]编辑
什么是新生儿听力筛查 正因为听力障碍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国际上都提倡小儿听力问题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听力筛查可及时发现和诊断先天性或早发性听力损失的患儿,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2004年12月,卫生部正式将“新生儿听力筛查规范”纳入到《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中,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通过耳声发射、自动听性脑干反应和声阻抗等生理学检测,在婴儿出生后自然睡眠或安静状态下进行的客观、快速、无创检查。家长不需要担心筛查会对新生儿造成影响。 一般宝宝出生3—5天时进行初次听力筛查(初筛),初筛未通过需在出生42天内进行复筛,复筛仍未通过则需在3月龄之前转诊至具有听力诊断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听力学诊断性测试。 那些出生时在ICU治疗过的新生儿,一旦初筛未通过,即要转诊至相应的听力中心进行诊断性听力测试。 那些被诊断为具有听力损失的儿童应在6月龄前得到合理的医学干预(包括助听器验配以及人工耳蜗等人工听觉植入技术)和康复训练。 初筛不通过≠会聋,通过≠没事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backcolor=rgba(0, 0, 0, 0.55)]编辑
新生儿听力初筛不通过,家长们无需太过惊慌。因为听力筛查秉承“宁可错杀一万,不可漏掉一个”的原则,新生儿出生后的第一次听力筛查未通过率高达10%左右。而在正常新生儿中,双侧先天性耳聋发生率仅为3‰左右。也就是说,初筛未通过的新生儿中仅有约3%会最终诊断为耳聋。
那在第一次听力筛查就通过的孩子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这也不一定。 有一种听力损失叫迟发性听力损失,即出生时听力正常,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出现的永久性听力损失。迟发性听力损失的发病年龄不一致,有的发生在出生后半岁左右,有的发生在一两岁,也有的在三四岁才出现。 迟发性听力损失的原因有很多,高危因素主要包括孕期母亲耳毒性药物史;新生儿早产(小于26周)或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有高胆红素血症、耳聋家族史、颅面部畸形、子宫内感染病史、缺氧窒息史、机械通气史(5天以上)、细菌性脑膜炎等。 具有上述致聋高危因素的婴幼儿,无论听力筛查是否通过,均需在3岁以前,每年至少接受1至2次听力检测。
此外,SLC26A4基因突变可以导致大前庭水管综合征,该综合征多在外伤或感冒时诱发,并可出现渐进性听力下降。GJB2基因也有100多种突变,部分突变会导致儿童迟发性听力下降,发病年龄从6个月至20岁不等。所以,可以在婚前或孕前做遗传咨询以及耳聋基因筛查。
研究表明,不管听力障碍的程度如何,只要在6个月内发现并得到有效干预,患儿的语言发育能力基本不受影响,即使聋也不会哑。 做到早诊早治,配合助听器、人工耳蜗,加上科学有效的康复训练,绝大多数耳聋的儿童都能够重返有声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