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廷标(1900-1959),泰兴黄桥镇人。民国十二年(1923年),韩士元等几人筹办私立黄桥初级中学时,正在上海公学政法系读书的他,接到幼时塾师、创办人之一的何卓甫创建中学的信后,即捐资100银元。后校舍建设开支超过预算,工程面临停工时,他又与母亲商量,将存放在镇内仁益典当的一笔巨款取出,从而解了燃眉之急,得以使校舍如期完工。这一年,他年仅18岁。 第二年,作为董事会成员,为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他又从家中拿出钱来,建起了一幢两层有8个教室的教学楼。其时,校园面积已达80亩,内有两幢二层楼房。 学校步入正轨,作为董事,见部分老师家庭生活困难,他又和丁廷楣、丁燮和两位董事一起,自己掏钱,每月以津贴的名义给予资助。 1936年秋季,作为实际负责学校具体工作的丁廷标,为进一步搞好校舍建设,将初中发展为完中(高中)。在得知民国初年曾任泰兴县民政长(县长)的金轼时年已69岁时,出自对这位前辈和乡贤的崇敬和尊重,准备按民间“贺九不贺十”的习俗,借做生日寿礼之名在全社会进行筹款。 金轼,清光绪年进士,任过翰林院编修,参加过“公车上书”戊戌变法活动,获光绪帝御笔亲赐“金太史第”匾额,任民政长期间,对全县的教育、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人虽名高望重,但一生节俭自律,反对铺张浪费,对自己的生日,从不事张扬。 丁廷标从黄桥赶到泰兴,刚一张口提出此事,金轼脸色一沉,大声说:“吾生平禄逮不养,三十归养,四十归田,预修方志,对旧中(泰兴中学)停不得复,念念不忘,负怀愧甚多,安用寿乎?”见此,丁这才实话实说,此举是想“借先生行养老之礼,移为建高中之用”,听了这话,金这才转怒为喜,当场答应下来。并一再叮嘱他虽有此举,但切忌大肆宣扬,最好悄悄地去办。 话虽如此说,但丁廷标哪有不宣扬的道理,消息一旦传出,上至达官显要,富商豪绅,下至受过金轼恩惠福泽的庶民百姓,纷纷赶往黄桥进行祝贺,怎么挡也挡不住。 这场寿诞,共筹资3000多元。除用于扩展校园,建成宿舍、浴室等文化和生活设施外,又增建图书馆一座。为纪念这一盛事,丁廷标又赶到泰兴,希望金轼为图书馆题写馆名。向来以自己字不好,不喜与人题字的金轼,破例为此题写了“铸史”这个馆名。这两个字,从字面上来理解,是希望学生孜孜不倦,勤学不懈,认真学习和刻苦读书,得以在青史留名。而将“铸”这个字拆开来看,是一“金”和一“寿” 字,后来有人讲,这个馆名,是丁廷标提议的,在这里有双重意义,一是为国家铸造人才,二是为纪念金老太爷这位实际筹资者。对金大人这位老夫子来讲,是否知其后一层含义,人们也就不得而知了。 巧计办学活动中,图书馆建成后不久,丁廷标又促使其妹沁梅、妹夫周定生,并自掏腰包,两家共花数万大洋,又建起一座拥有2000座位的大礼堂。所得“谦三堂”之名,就出自周定生父亲周谦三后两个字。 后来,丁廷标大学毕业后留学英国,为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研究员。回国后,曾任河南中州大学、上海法学院、暨南大学教授,撰写过多部著作。1945年任中国青年党江苏省书记时,出席并参加了国共两党召开的政治协商会。逝世前为台湾驻香港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