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年纪的黄桥人都知道本镇有个转水墩。但墩在何处?什么样子?有多大?不是人人都说得清的,本文就这些作一介绍。 黄桥口巷向北二十米左右有一个地方叫牛集场,许多年前,这里是人们贩卖牛的市场。牛集场的西边就是苏北地区有名的福慧禅寺,黄桥人称之为东寺庙。牛集场北边尽头向右拐不足三十米就到了米巷的东首。牛集场一直向北有一条长约一百米的土坝通向柳家庄,在土坝的两边各有一条河。坝东的是一条狭长的河,东河岸垛子上住着一位姓张的中医,张先生对治疗黄病也就是鼓胀病有一套独特有效的方法。那时每天从早到晚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送病人的山车排起几十米长的队伍,方圆十几里的人都知道他医术精湛。坝西的河呈圆形,有一口子通向西北,与其他小河汇合,流向大河。坝西的河中央有一个圆形的大土堆,面积近十平方米,露出水面四、五米高。水围着墩子流动,人们就把它取名“转水墩”。其实就是一个小岛。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块地方也叫转水墩。在东寺庙后面有孙、夏、何、印等四家住户,他们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住处时都说:我家住在转水墩。或说:我家住在东寺庙后头。所以转水墩既是那个实实在在的墩子,又是那块最靠近墩子的地方;转水墩既在牛集场的北面,又在东寺庙的后头。 转水墩这一景观较为独特。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转水墩河水一直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碧清碧绿的。南边河岸十几块长石条组成的石阶,方便人们下河挑水、淘米、洗菜、汰衣服。如果有人要刷马桶、洗尿布则到坝东的河里。夏天,孩子们天天在清澈的河里游泳,也有大人在河边钓鱼。笔者6 岁时,随姐姐下河洗鞋子,姐姐忙活时,我就站在水里玩耍。哪知道一不小心,脚下发浮,竟被水浪带走,一下子就漂出七、八米远,姐姐见状,吓得大喊大叫。幸亏邻居周大哥一个猛子把我从下面托起,才幸免一死。我至今对此记忆犹新,对周大哥充满了感激之情。 关于转水墩一直流传着两个故事。其一:很久以前,米巷内住着一个大户人家,名叫丁椿,也有人叫他丁大椿。他是黄桥有名的地主。据说,整个米巷都是丁家的财产。从东到西,米巷就像龙身,米巷两侧有五条巷子,南侧有迪祥巷、北迎祥巷、马巷;北侧有万昌巷、秩二房巷,这五条巷就像龙的五只爪子,而位于米巷东首的转水墩,就如同龙戏耍的龙球。正是因为有了转水墩,这条龙才活灵活现,正是因为这条龙,丁家几代人烟才兴旺发达。其二:丁家是镇上有名的大户人家,有钱有势。有一年,强盗打起了丁家的主意,结果不但没有抢到钱粮,反而被丁家的家丁护院打得落花流水。丁家还逮住了十八个强盗,把他们送交官府,官府把他们杀了,将他们的头埋在墩子里。 第二个故事让人听起来毛骨悚然,但我家离墩子最近,我从小到大没有离开过,因此倒也不怕,甚至还到墩子上逛过几次。冬天,墩子上除了一些小竹子外,就是几棵矮树,基本上是光秃秃的。到了春天,青草开始发芽,树也开始长叶子。夏天时墩子上草木繁茂,开满了各种野花,其中以蔷薇花居多,从岸上看去,小白花星星点点,倒也素雅别致。一些游泳的小孩胆子大的也偶尔踏上墩子,但一踏上墩子,就会听到“沙沙”的响声,那是惊慌失措的水蛇游动时发出的声音。到了深秋,我的父亲就会带上镰刀之类的工具乘小船或大脚盆到墩子上割杂草、砍芦苇、小树枝,把这些带到岸上,晒干后当柴烧。直到50 年代初黄桥公园建起来后,公园里负责种花的丁道人说墩子属公园所有,是公家的,私人不得上去砍柴,我家的人就再也没上去过。 转水墩河东边的土坝也在50 年代后期被扒掉,通往柳家庄的路只有公园东边的南北路了。原来的两条河就合二为一。转水墩在文化大革命后期也被扒掉。当时围观的人不少,他们想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扒开一看,墩子里既没有金银财宝,也没有故事中的十八个强盗的头盖骨。那些对墩子充满了神秘感的人大失所望。目前黄桥公园正在进一步修建园内景物,在那原先有墩子的河上已经架起了一座九曲桥。转水墩就永远从这儿消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