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丁文江:这位“科学奇才”为何被周作人怒怼?  

224394人阅读  1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5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9-1-13 21:36:27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小熊 于 2019-1-13 21:39 编辑

  “一眨眼不知过了多少时光,我们外行的推测完全破产,做政客的倒还是做政客,做科学家的一变而为皇英的高等华人,再变而为孙联帅(即军阀孙传芳)的淞沪督办,讨赤军兴,便在上海杀戮学生工人了。丁文江一个人堕落不足责,科学的人生观本身也没有罪,但因丁文江而使我们对于中国讲科学人生观的人开始怀疑,则丁文江之罪大矣。古人云:‘言之匪难,行之维艰。’好做文章或出文存的人切须留意,要预先扪心细想将来会不会露出马脚来。”

u=270291663,3095942252&fm=173&app=25&f=JPEG.jpg

1933年丁文江(前排左二)于北京西城美国学者葛利普居所。

u=2038493329,3414867779&fm=173&app=25&f=JPEG.jpg

丁文江

  这篇题为《丁文江的罪》的文章发表在1926年第106期《语丝》上,作者岂明,即周作人。

  丁文江是一位科学奇才,是我国地质事业奠基人之一。在上世纪20年代“科玄论战”中,他是科学派主将,被赞为“中国的赫胥黎”。他首倡的《努力周报》和《独立评论》曾是中国思想界重镇。

  胡适先生说:“二十年的天翻地覆大变动,更使我追念这一个最有光彩而最有能力的好人,这一个天生能办事、能领导人、能训练人才、能建立学术的大人物。”

  丁文江与胡适关系密切,周作人亦是胡的好友,为何周对丁不留情面?作为思想启蒙者,丁文江的影响与贡献不亚于胡适,为何被后人遗忘?

  从丁文江“出山要比在山清”的诗句中,也许能猜出几分原因。


  留日两年难读书

  1887年,丁文江生于江苏省泰兴县黄桥镇,在弟兄七人中排行第二。其高祖父丁椿曾任多年五品官,负责漕运,深知各地粮食差价,后转为粮商致富。1832年建丁氏义庄时,丁椿两次捐出土地1371.28亩、房99间,可见实力。至父丁吉庵时,家道大不如前。

  丁文江5岁入馆,寓目成诵。9岁读完《四书五经》,15岁准备报考上海南洋公学,例需地方官推荐才可,时任知县是龙璋(字研仙),胡适曾称他是“湖南新教育家”(龙是湖南攸县人)。

  在面试中,龙璋以《汉武帝通西南夷论》为题,丁文江的答卷让他大喜过望,便劝丁直接赴日留学。丁后来说:“假若不是碰巧遇到龙研仙先生,我一生的历史或许完全不同。”

  1902年,父亲举债送丁文江到日本。可一连两年,丁未入校读书。

  据弟媳史济瀛回忆,丁文江“本想学海军救国,但鼻子有病,嗅觉不灵,作罢”。丁文江自己则说,他曾在日本体育学会学骑马,初期进步甚速,后来却总是摔下来,“学来学去,一点进步没有,一失望就不再学了”。加上当时日本与清政府有协议,不允许自费生学军事,丁文江干脆转向政治。

  据好友汤中记:“他(指丁文江)那时候就喜欢谈政治、写文章……他谈话时候,喜欢把两手插在裤袋里,一口宽阔的泰州口音,滔滔不绝,他的神气和晚年差不多。”丁文江一生喜爱军事,找夫人找的也是明代军事家史可法的后人史久元。


  被吴稚晖骗到英国

  在日本无所事事,恰好丁文江室友庄文亚(后成洋行经理人)接吴稚晖信,称:“日本留学生终日开会,吃中国菜,谈政治,而不读书。”

  吴稚晖是国民党元老,曾留学日本,他劝庄文亚去英国,称每年只需五六百元。

  庄文亚心动,拉丁文江、李祖鸿(后成著名画家)同去,丁家汇来1千元左右,刚够买三张船票,上船时,三人仅剩10多镑。

  过槟榔屿(今属马来西亚)时,三人拜访康有为,得10镑赠金,到英国后,又得康的女婿罗昌汇款20镑。

  到了英国才知道,吴稚晖所说的只是食宿费,学费等不在其中。幸在此时,丁文江遇到斯米勒医生,此人曾在陕西传教,他建议丁去乡村读中学,生活成本较低。

  丁文江与李祖鸿去了只有几百户的小镇堡尔丁,“一星期膳宿只有十五个先令(合华币不过三十元一月),房东还给我补袜子”。

  第一年,丁文江跳了三级,第二年考上剑桥大学。

  然而,剑桥大学“一年用费必得三千金”,丁家无力负担,知县龙璋从当地猪、油、酒、腌腊、烟叶五项土货中抽捐,每年选4名学生赴日留学,每人年助400元。因一人已改由清政府资助,龙璋遂将这笔钱补贴给了丁文江。可杯水车薪,2个月后,丁还是退学了。

  不久,丁文江考入伦敦大学,因一门考试不及格,失去继续学习资格。又考入格拉斯哥大学,在这里拿到动物学和地质学双学士。


  “好人政府”成了大笑话

  1911年,留学9年的丁文江回国,通过了清政府留学生考试,获得任官资格,但清朝不久便灭亡了。

  1913年,丁文江入北洋政府工商部矿政司任地质科科长,创办地质研究所,该所是现代学术史上成绩最著名的两家学术机关之一(另一是傅斯年创办的史语所)。

  1920年,经北大教授陶孟和(曾留学英国)介绍,丁文江结识胡适。

  胡适好酒,丁文江多次劝他戒掉,胡早年曾撒酒疯,后写诗道歉。丁文江将其中句子请梁启超抄在扇上,送给胡自警。

  胡适说,丁文江是“欧化最深的中国人”,因丁的生活最有规律:睡眠必8小时,在外吃饭必用开水洗杯筷,家中常用酒洗筷子,夏天吃水果,必先在滚水里浸20分钟。

  1921年,丁文江辞去地质研究所所长,改任北票煤矿公司总经理。

  1922年,在丁文江提议下,《努力周报》创刊,汇集了胡适、蔡元培、李大钊、陶行知、梁漱溟等名学者。胡适仍热衷文学革命,丁文江则说:“不要上了胡适之的当,说改良政治要先从文艺思想下手。”

  丁文江有8年政府工作经历,重视政治改革,他提出“好人政府”,并发动多位学者共同推出《好政府宣言》。

  1922年9月,联署《好政府宣言》的王宠惠、罗文干、汤尔和受命组织内阁,丁文江以为理想即将实现,没想到仅两个月,在军阀吴佩孚操作下,“好人内阁”便倒台了。麻烦的是,这3名“好人”中,2人后来当了汉奸。

  第二年,《努力周刊》亦关张。


  因科玄论战一炮走红

  1923年2月,哲学家张君劢在清华大学演讲,提出:“科学无论如何发达,而人生观问题之解决,绝非科学所能为力。”

  张君劢此议,源于梁启超“一战”后访欧,惊觉被神话已久的西方文明未能避免这场灾难,当时欧洲人亦深感苦闷,认为西方文明有缺陷,需用东方精神弥补。

  丁文江对此论颇不满,指出:“欧洲的破产不是科学的责任。”

  丁文江在英国留学时,醉心科学哲学,对几位代表学者的著作“读了三分之二以上”,在论战中逻辑更清晰,指出未经实证的所谓“幸福”“永恒”“目标”,其实是新的“迷信”。他指出:“懒惰的人,不细心研究历史的实际,不肯睁眼看所谓‘精神文明’究竟在什么地方,不肯想想世上可有单靠内心修养造成的‘精神文明’。”

  丁文江的观点得到胡适激赏,二人给论辩对手戴上“玄学鬼”的子,赢得更多读者支持,丁文江因此成为与胡适齐名的思想家。

  从今天视角看,丁文江为科学正名、反对盲从,确有其积极意义,但他的主张有逻辑漏洞,人生观固然有好的和坏的、正确的和错误的之分,但并无“科学的”和“非科学的”之分,因为人生观无法统一。

  正如梁启超所说:“人生观的统一,非惟不可能,而且不必要,非惟不必要,而且有害。要把人生观统一,结果岂不是‘别黑白而定一尊’,不许异己者挑梁反侧?”


  上了孙传芳的贼船

  1926年5月5日,军阀孙传芳在上海总商会突然宣布一个重大消息:任命丁文江为淞沪督署总办(相当于上海市市长),并发布了建设大上海的新计划,该计划由丁文江起草。

  傅斯年因科玄论战而对丁文江有崇拜之情,得此消息,曾向胡适表示,他回国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杀丁文江(傅斯年回国时,丁文江仍任总办,傅并未尝试杀丁)。

  丁文江卖身投靠,原因可能有二:

  其一,对军事感兴趣,想帮孙传芳办一所军事学校,但孙敷衍道:“丁先生,你是个大学问家,我很佩服。但是军事教育,我还懂得一点。现在还不敢请教你。”据胡适说:“他这种议论,不但对孙传芳说过,也曾对国民党的军事领袖们说过。”只是无人当真。

  其二,傅斯年说,丁文江无法区分政治与行政的不同,始终将政治问题看成是一个行政问题。换言之,总想用手段来补价值的漏。

  任职期间,丁文江取得了一定政绩。傅斯年曾说:“行政上的成绩是天下共见的:为沪市行政创设极好的规模,向外国人争回不少的权利……以后也还没有一个市长能赶得上他一部分。”

  随着北伐军的逼近,只干了8个月的丁文江遭通缉,只好躲到了大连。在大连,他意识到日寇的威胁。

  “九一八事变”后,回北大任教的丁文江发起独立社,胡适、翁文灏、蒋廷黻、傅斯年、吴景超等常参与讨论,大家共同创办了《独立评论》。


  一代大师带着遗憾离去

  因投靠孙传芳,丁文江声名狼藉,不仅周作人骂过他,曹聚仁也写过《忠告丁文江》骂他。

  其实,丁文江为官清廉,傅斯年曾说:“他从不曾坐过免票车,从不曾用公家的费用作私用,从不曾领过一文的干薪。四年前,资源委员会送他每月一百元,他拿来,分给几个青年编地理教科书。他到中央研究院后,经济委员会送他每月公费二百元,他便分请了三位助理各做一件事。他在淞沪总办卸任后,许多人以为他必有几文,乃所余仅是薪俸所节省的三千元,为一个大家庭中人索去。”

  然而,小操守难补大糊涂。

  1926年,段祺瑞卫队制造了“三一八惨案”。3月20日,丁文江却拜访了段政府高官颜惠庆,颜在日记中写道:“他(指丁文江)极力维护政府采取的措施。他建议被害士兵家属向学校当局起诉。”

  “九一八事变”后,丁文江写了许多分析文章,逻辑严密,文采灿然。他判断,因入侵中国,日本国内将爆发经济危机,“物价恐怕增加到一倍以上”,结果完全落空。

  在现实中屡屡碰壁,丁文江自嘲道:“我们这班人恐怕只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饭桶’罢!”

  1935年12月5日,正在湖南地质考察的丁文江赋诗数首,其一写道:

  红黄树草留秋色,碧绿琉璃照晚晴。

  为语麻姑桥下水,出山要比在山清。

  一个月后,丁文江因煤气中毒去世,不足39岁。

  “出山要比在山清”,是丁文江一生理想,可惜太难做到。(蔡辉)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蔡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7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22-3-11 11:05: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
一代英才丁文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