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家境一般的妈妈跟我说,她看着自己到了8岁还说话口齿不清的大前庭女儿,咬咬牙,倾家荡产给她做了人工耳蜗。 这个妈妈真的配得上倾家荡产这四个字的,因为她把自己跟老公的唯一一套房子都卖了,做了27万的澳蜗。听起来都让人觉得揪心,然而更揪心的是,孩子总是让她生气。七八岁的孩子了,一点事儿都不懂,学习跟不上同龄人,而且还很没心没肺。搬家之后也是笑嘻嘻,没意识到她耳朵上戴的东西,是她父母婚房的三分之二。 每天下班后回到家里,面对磨磨唧唧写作业的孩子,她真的心累又憔悴。这种情绪累积,在一次看到孩子捧回了一张语文倒数第一的试卷后爆发了,她打了孩子,打完之后,孩子两眼汪汪地看着她,小声地说着妈妈别生气了,我知道错了,我下次一定好好学习。她又觉得心里难受的紧,最后抱着孩子在租来的房子里,哭成泪人儿。
她心里所有的不满都归成一句话,我都为你牺牲那么多了,你怎么还是不好好学习?
在交流过程中,这位妈妈反复说的一句话就是:别人家孩子那么优秀,听力不好也能学得好好的,我家孩子怎么就不能像他们一样呢?
再者就是,我耳蜗加语训都花了三十多万了,孩子怎么还是学习不好? 我只能跟她说, 健听的孩子里也有成绩不好的, 学习不好,不能怪孩子听力。 一个班有考第一的,就一定有考倒数第一的。
其实我觉得,她的孩子是一个很优秀的孩子。 同学生病了,自己会动手制作小贺卡送给人家, 虽然同学不收她的贺卡,收了别的同学的牛奶, 但她也只是沮丧了一会儿,没有被打击个彻底; 去动物园玩,还会主动跟同龄人聊天、要微信, 临走时还会依依不舍地说:我给你的微信是我妈妈的,你一定要跟我联系呀! 善良,是她身上最好的品质。 但是她的母亲却视而不见,反复纠结她的成绩。 在做耳蜗之前,一定要想好的一点是:我到底希望孩子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不得不说,耳蜗真的很贵, 国产八到十二万,进口二三十万, 加上后期语训, 很难有家庭轻而易举地把这笔钱掏出来。 很多人都是一点一点地攒, 甚至,像上面的妈妈一样,卖掉自己唯一一套住房。 但是,这并不代表做了耳蜗之后,孩子就能恢复正常, 说到底,跟心理预期有着极大的关系。 有的家长觉得,我付出了这么多,我一定要孩子优秀,必须要优秀! 有的家长想法很简单,只要孩子快乐,其余怎么都好。 海洋姐姐跟我们说过一个案例, 在她教导的学生中,有一个女孩子,十三四岁了,还在上小学, 成绩不好,每次都倒数第一, 但是她超自信的,根本不怕别人看她的助听器,也从来不会以自己是听障人为耻。 她妈妈也很满意,说只要孩子自信,开心,远比考第一重要。 我觉得这种母女关系,就是最健康的,也是最好的! 有一种感情叫自我牺牲式的感情, 用一句大白话来说,就是容易被自己的付出感动。 家长沉浸在“我为了孩子付出一切”的感受中,享受着“自我牺牲式”的亲子关系,其实才是对孩子的伤害。 一位曾经在中聋进修过的妈妈说:中聋哪里是训孩子,简直就是训家长! 教家长怎么适当转移注意力,不要把一切期望都放在孩子身上。 而有经验的听力学专家都知道, 家长的焦虑比孩子的听力问题更可怕, 毫不夸张的说,绝大多数的孩子在这一份沉甸甸的亲情中, 活得并不开心。
我的母亲就曾经是这么一位妈妈, 小学三年级毕业的她,对我的教育堪称令人发指。 强求我每次都考第一, 哪一次考了第二, 她都会发疯似地问我为什么这一次学习退步了。 可想而知,我为了跟上母亲的脚步,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何况我听力高频缺失,一级听力残疾。 我可以理解她,在90年代的农村,生了我这么一个孩子, 她几乎是抬不起头来的。 除了我的成绩能给她增添一点荣光,她几乎没有任何地方可以跟旁人炫耀: 家穷,丈夫残疾,孩子残疾,大小姑子全部残疾。 家族遗传太可怕了,让她由衷透不过气。 在我十岁那年,她觉得不能再忍下去, 跟娘家借钱,给我配了一万多的斯达克, 当时县城的房价,还是一千一平。 说起来也很尴尬,当年真的很穷,穷到一万块都要低声下气跟人借。 我外婆外公劝我妈,就这么算了吧,孩子现在也好好的,别浪费这个钱了。 但是我妈不死心,她隐约感觉到这个助听器会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改变, 硬是给我配上了。 也正是因为我妈的高压政策跟这一份不死心,我才得以一路走来, 考上了二本,现在在北京工作。 虽然现在过的还好,见过我的朋友都夸我开朗大方, 但我还是不想回忆童年, 一份血淋淋的,除了哭就是挨打的童年。 我很感激我的妈妈,但是我永远不要成为这样的妈妈。 有的家长自以为生活很难,为了孩子咬紧牙关过日子, 甚至连新衣服都舍不得买,一年不敢出去下几次馆子, 但是,毕竟生活还在正轨上。 我听过一个故事,两个五六十岁的大爷大妈带着他们的小孙子来北京买助听器, 结果看到陈列窗里的助听器卖五千块钱, 两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当场抱头痛哭。 他们来自农村,这五千,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两年的存款。 这世间比你苦的人多不多? 太多了,多到数不过来。 好几千万的听障人士,验配率不足百分之十, 而能戴上耳蜗的,堪称万里挑一。 我们能给自己,给孩子,配上耳蜗, 能不时看到很多专家的讲解、科普, 本身已经享受到了很好的医疗待遇了。 真正苦的人,可能都没有办法看到这一篇文章,终生不知道原来有助听器这种东西。 我们应该庆幸、感恩,而不是反复纠结为什么孩子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好。
这位母亲最后终于释然了, 看着孩子考的不好的成绩,不再暴躁,也不再歇斯底里。 如果孩子进步了,她还会笑着夸孩子考的比上次好。 孩子脸上的笑容也多了,不再唯唯诺诺。 周六周日带孩子去游乐园, 当孩子笑眯眯的说“妈妈,我好爱你”的时候, 她有一种想落泪的冲动。 这一段母女关系,终于回到了正轨。 对她们来说,或许是最好的结局。
孩子健康快乐成长,难道不是最重要的? 希望你成为一名合格的母亲/父亲, 悦纳自己孩子的不足,放低自己的心理预期, 有人是英雄,也总有人做在路边鼓掌的人。 如果孩子能成为英雄当然好,但如果孩子只是在路边鼓掌的人, 那我们也要真心为孩子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