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黄桥名人——丁西林 游走于科学和文学之间

3025人阅读  0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0-19 13:36:28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1907年春,李叔同组织的春柳社演出话剧小仲马的《茶花女》,到今年,中国话剧已走过了一百个年头。在纪念中国话剧百年的系列活动中,报刊、电视、展览等众多传媒里,都出现了一个名字:丁西林。
    其实在中国现代史上,丁西林不仅是中国现代喜剧的宗师,他还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在物理与戏剧这看似无关的两者间,丁西林都充当了“马前卒”的角色。
    1893年9月29日,丁西林出生于泰兴黄桥的一个地主家庭。他的童年,正值戊戌变法期间,由于受到“新学”思潮的影响,他自幼便喜爱科学和文学。1910年,17岁的丁西林在南通读完中学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专攻物理学。1914年,丁西林自费赴英国伯明翰大学,专攻物理学和数学,先后获得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
    1920年,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丁西林回国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并先后兼任北大预科主任和物理系主任。1928年,丁西林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官方物理学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即今天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前身,任所长、研究员至抗战胜利;其间他还与梅贻琦、吴有训、萨本栋等一同创建了中国物理学会,主持创办了南京紫金山地磁台。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直至晚年还悉心研究“地图四色问题”。
    丁西林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杰出建树,不但没有湮没掉他自小生就的对文学艺术的钟情,相反,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中,他以其亢奋的艺术活力,投入到了新兴的戏剧创作中。
    1923年,他的处女作《一只马蜂》问世。这是一部独幕喜剧作品,剧中主角是一位满脑子传统婚姻观念的老太太,她一心要为子女包办婚事,而其子却在她眼皮底下,与自己私下结识的心上人用只有他俩才懂的言语谈恋爱,老太太却丝毫没能察觉。当他们偷偷接吻被老太太撞见时,慌忙以“哦,一只马蜂”来搪塞,最终取得了自由恋爱的胜利。此剧一出,立即震动了当时的话剧界,全国各地的许多大学也都纷纷上演。作家侍桁认为,它的上演是中国新剧在舞台上最初的成功。
    此后,丁西林的戏剧创作热情日益高涨。1925年,他的另一部独幕喜剧《压迫》问世。剧中出场的人物只有五位:房东太太、老妈子、男房客、女房客和巡警。剧情也很简单:大城市的房主普遍不招单身房客,而一个单身男房客在交了房钱之后,房东太太却以无家眷为由要赶走他。此时又来了一个单身女房客要租房,于是二人便假称夫妻,上演了一幕夫妻吵架,丈夫出走,夫妇团圆的闹剧,才将房屋租下。剧中人物的小小胜利,在丁西林看来,这是无产阶级的胜利,借剧中女房客的话说,就是“无产阶级的人,受了有产阶级的压迫,应当联合起来抵抗他们”。该剧被收入1935年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戏剧家洪深誉其为大革命时期“创作喜剧中的惟一杰作”。
    抗战爆发后,丁西林一面将他一手创建的物理研究所及附属工厂迁至桂林等地,一面从事他所钟爱的物理学研究工作。即便如此,他的代表作之一《三块钱国币》依然在此间问世了。这又是一场“压迫与反压迫”的斗争:从外省逃难到“大后方”来的吴太太,因女仆李嫂打碎一只花瓶,强行索赔三块钱国币。此事激起同院居住的流亡学生杨长雄的不平,义愤填膺地和吴太太理论。理屈词穷后,吴太太露出其泼妇骂街的本色,杨长雄忍无可忍,把吴的另一只花瓶当场摔碎,并摸出三块钱国币,结束了这场争斗。全剧结构布局巧妙,首先,序幕在吴太太絮絮的唠叨声中拉开,结尾以大学生出乎观众意料的举动干净利落地戛然而止。其间的言语较量又是一波三折,时而针锋相对,时而据理力争,活脱刻画出吴太太的自私与尖刻,大学生的正直与可爱。作家李健吾曾撰文评价道:“《三块钱国币》是‘五四’以来老作家丁西林给我们留下来的一出独幕好戏……而且是话剧方面有数喜剧中的最好一个。”
丁西林一生笔耕不辍,创作出大量的戏剧作品。其早期的作品除以上这三幕外,还有《亲爱的丈夫》、《酒后》、《北京的空气》、《瞎了一只眼》、《妙峰山》等。解放后,又创作了歌舞剧《雷峰塔》、《胡凤莲与田玉川》、《牛郎织女》、《老鼠过街》,以及话剧《孟丽君》、《一个和风细雨的插曲》、《干杯》等。
    在丁西林的戏剧中,主人公常常是小市民、小职员、小业主,至多是个中产阶级。他所描绘的情节也无非是摔花瓶、租房子这些小人物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丁西林认为,喜剧应“从那最平淡的事件里反映出真实”。这样的思维方式是物理学家所特有的,即如牛顿看见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看到壶盖被蒸汽顶起发明出蒸汽机,丁西林在费尽心机、东奔西走地筹备我国第一个物理研究所、物理学会之余,仍然看到了“白米卖到六十块钱一担,猪肉一块五毛钱一斤,三毛钱一棵白菜,一毛钱一盒洋火”等等市面上的喜剧因子,并把它们巧妙运用到了我国新生的戏剧文化运动之中。
    丁西林受英法“世态喜剧”的影响,“惯于从婚姻恋爱的审美视角,在世俗风情的描绘中蕴涵着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反省与批判,与改造国民性的艰难探索。”丁西林喜剧给人们的,是笑声过后留在心里的悲愤和无奈,甚至对剧中人物的暂时性胜利而发自内心的一笑,也是酸涩的。但丁西林的喜剧又非同于黑色幽默,它是积极的,催人奋进的。
    丁西林的独幕喜剧,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钱理群等文学史家评价道:“中国现代话剧是以悲剧为主体的,他是为数不多的喜剧家之一;在喜剧领域里他又独创了机智与幽默喜剧。中国现代话剧的主要代表作大多是多幕剧,而他却执著于独幕剧创作的艺术实验,并且创作了堪称典范的作品。他出现在中国现代话剧的‘初期’,可是从起笔就达到了高水准,无论是戏剧的构思、人物、结构,还是语言、风格,都表现出一种艺术上的成熟,在同期大多数的粗糙、幼稚之作中,显得‘凤毛麟角一般的可贵’。”
    作为一位自然科学者,丁西林用业余时间从事戏剧创作,当时科学界的许多朋友并不赞同,但文艺界的朋友如沈从文、杨振声却竭力怂恿,劝其改行。尽管有如此争议,丁西林仍然“脚踩两条船”,无论时局多么动荡,其研究所和中央研究院的日常工作始终支撑并成功运作,其戏剧也是适逢其时地发表、上演。
    丁西林还是位博学的人,1935年,他对中国传统乐器笛子进行了改革,创制出音域更为宽广的十一孔“新笛”;1959年,鉴于他早年对汉字改革的研究,国务院任命他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指导汉字简化方案的编写。他提出的“笔形查字法”,如今被“计算机中文信息笔形编码法”吸收,五笔字型口诀中的“木丁西”一句,即为纪念他在文字改革方面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初期,他担任了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委员会主任、北京图书馆馆长,在科普、文献等方面也作出了贡献;他还是优秀的社会活动家,曾出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对外友协副主席等职务,毛泽东和周恩来都称他为“多面手”。


丁西林生平简介
    丁西林(1893-1974),现代剧作家、物理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原名丁燮林,字巽甫,笔名西林。泰兴黄桥人。幼年就读于家乡崇实小学(今黄桥小学),后入南通州中学。1910年考入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今上海交通大学)。1914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和数学,课余喜读英国文学作品,尤爱戏剧艺术。毕业后到伦敦大学做物理研究工作,并赴法、德学习语言。1919年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理科硕士学位。
    1920年,丁西林从欧洲回国,历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主任,业余从事独幕剧创作。他目睹中国落后局面,欲以科学救国,曾在西南建造仪器工厂,发展中国的仪表工业,所撰《新振幅决定“G”的试探》论文,获得学术界定评。1923年完成的处女作独幕喜剧《一只马蜂》,辛辣幽默地讽刺了当时的世态炎凉,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共鸣,一时脍炙人口。后又陆续创作了《亲爱的丈夫》、《酒后》、《北京的空气》、《瞎了一只眼》等独幕喜剧。1925年创作的独幕喜剧《压迫》,技巧上更加精湛纯熟,充分体现了丁西林幽默喜剧的艺术风格。

1928年起,丁西林先后担任国立中央研究院理化实业研究所物理组主任、物理研究所所长,曾以热电子发射的实验,直接验证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定律,论文发表于国外专业杂志后,引起学术界关注。丁西林还对重力和地磁作过多方面的测试和研究,建立了中国自己建造的第一座地磁台。曾任“中国物理学会”董事、评议员,兼任《中国物理学报》主编,参加“物理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在上海开始的第一次审订物理学名词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丁西林随物理研究所迁往广西桂林和重庆。这期间所写独幕喜剧《三块钱国币》、四幕喜剧《等太太回来的时候》、《妙峰山》,鞭挞资产阶级,歌颂抗日英雄,谴责汉奸卖国贼,其别开生面幽默夸张的喜剧手法,丰富了“五四”以来的剧作成果,有“中国喜剧里程碑”之誉。1945年应邀与郭沫若同往莫斯科出席苏联科学院成立220周年纪念大会。
    解放战争时期,丁西林担任“中国物理学会”副会长,并三次代理中央研究院总干事长。1948年任台湾大学理学院院长。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丁西林应周恩来之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解放后,丁西林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先后担任文化部副部长、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北京图书馆馆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先后率领各种文化代表团访问亚洲、非洲、欧洲许多国家,为增进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工作之余,丁西林仍坚持创作,并译出《罗森堡夫妇》等外国剧本多种。所写《雷峰塔》、《胡凤莲与田玉川》等剧,独具特色,使其剧作成果更臻丰满。
    1974年4月4日,丁西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丁西林剧作曾先后编入《西林独幕剧》、《丁西林戏剧集》、《丁西林剧作选》、《丁西林剧作全集》等。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