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我看素质教育

794人阅读  3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2-22 22:17:17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教育部提出“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口号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并且一段时间以来,教育部门也采取了很多措施,诸如实行新课改、进行考试制度改革等等,欲下大力气扭转应试教育所带来的不利后果。然而,由于应试教育巨大的历史惯性、现行不合理的教育管理评价体制、现行不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加上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全社会也没有达成共识等诸多原因,不仅使素质教育的实施成为一句空话,还使应试教育有愈演愈烈之势。下面就目前的素质教育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以促进人的自由发展为目的,以才智开发、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培养健康的社会人格为任务,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存发展需要的公民为内在价值的教育。因此,素质教育的内涵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以人为本的特质在于,它始终抓住“人”这个教育的中心,不再把知识的灌输和分数的提高作为教育的核心命题。它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精神的成长、心智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侧重培养受教育者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能力,以及培养受教育者完善、健康的心理品格和快速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它区别于应试教育以知识和分数为本的人才选拔方式。以人为本的基点在于它关注差异,尊重个性,遵循人成长发展的一般规律,它给人以发展的自由空间,并为每个人的发展创造广阔的平台。它区别于应试教育企业流水线式的人才培养方式。以人为本的着力点在于它始终关注人内在的成长和完善,人的外在表现则是它的综合效果的显性展现。知识是为人的成长和发展服务的,知识不等于人才,分数也说明不了一切。

素质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事业,只有建立在爱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对人的内心产生影响,否则,它就不足以影响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鲁迅讲:“教育根植于爱。”人性化的教育即爱的教育。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自始至终贯彻“爱”这个教育的永恒命题。大到建立规范、合理、符合人性的教育管理制度,小到教育者日常的教育管理活动,都要体现出爱——爱的思想、爱的语言、爱的行为、爱的动作、爱的眼神、爱的表情等。通过教育者的爱,使教育者的人格魅力、人性之美得以展现,从而深刻的影响学生,最后使教育者对学生的爱逐步转化为学生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整个社会的爱。由此,引导整个社会向着良性、和谐的方向发展。

素质教育是人文教育。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和发展都建立在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脱离自己的历史文化而凭空发展。人文教育即历史教育、文化传统教育和道德教育,它包含了极为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是国家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民族延续的桥梁和纽带。个人做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组成部分,当然要了解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道德,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顺应时代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必须贯彻人文教育的历史任务,并赋以正确的历史观、道德观、人文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

素质教育是公民教育。公民是宪政民主制度下产生的新的主体概念,具有新的含义和内容,区别于历史上的臣民、子民。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和对个人权利的重视和保护,主张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核心和来源,公民在国家中居于主人翁地位,享有参政、议政、监督、选举和被选举等诸多政治权利,国家权力应当置于社会大众的监督之下。权力应当成为民众的奴仆,民众不应成为权力的奴隶。普及这样的教育,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是保证公民参与社会、维持社会制度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措施。

素质教育是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教育。现代社会,随着资讯的发达、科技的进步,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与国之间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合作,观念的碰撞和文明成果的共享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适应这一状态需要的素质教育必然是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教育。自由是思想的自由,它是创造力的前提;开放是观念的开放,它是全球化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多元是教育方式的多样化,是为了满足不同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自由、开放和多元,既顺应了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满足了人才对教育的渴望和需求,又提升了民族的创造力、凝聚力,还加强了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素质教育是求真的教育。教给学生真知识、让学生掌握真学问是教育的必然使命,也是教育的必然价值选择。假的知识不仅无用,而且有害。他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观等做出错误的指引。这要求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慎重选择教育素材,恰当开展教育活动,以对学生的成长发展真正有用的东西作为教育的内容,避免假、大、空,避免陈旧、过时、酸腐无效的内容和方式。不断学习新东西、掌握新动态、探索新方法,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节奏和步伐。

素质教育是综合教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态更是如此,必须社会、家庭、学校三管齐下,同步进行,缺一不可。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可以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示范效应和背景力量。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可以为学校教育提供好的基础和前提,可以为社会进步注入良性因素。而学校做为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在整个教育当中则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三者的有机配合、良性互动可以使教育的效果相得益彰、彼此互利,必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知道了素质教育的内涵,那么怎样推行素质教育?如何来保证素质教育的效果呢?

首先,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和危害,在此基础上推广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的弊端在于以知识和分数的名义禁锢思想,束缚个性,扼杀创造力,继而导致整个民族创造力的萎缩。我国学生中广泛存在的高分低能现象、我国做为第一人口大国多年来竟没有出现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我国的科技水平仍处于落后地位便是最好的证明。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遵从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方针,政治凌驾于教育之上,教育成为政治的附庸。教育没有被当做一项独立的、有内在规律的事业在办。这与现代先进国家自由的办教育、办自由的教育的状况大相径庭。长此以往,教育怎能不出问题?差距怎能不拉大。认清这些,才能正本清源、有的放矢,为推行素质教育扫清障碍。

所以,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对教育领域实行精神解放,赋予教育以独立的地位。打破意识形态对教育的束缚和控制,在教育领域奉行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原则,改变统一教材、统一大纲、统一参考书、统一考试、统一答案的“五统一”的局面,允许教师独立思考,自由教学。允许学生独立学习,依照自身的天赋才能爱好等自由发展。自由是教育的生命,是创造力的源泉。没有自由的教育,哪来自由的思想?没有自由的思想,哪来独立的个性?没有独立的个性,哪来的创造力?只有教育自由了,教师才自由;教师自由了,学生才自由;学生自由了,学生的个性才能成长和发展,创造力的出现才成为可能。这是精神解放的重大意义所在,也是为世界各国的实践所证明了的。

第二,要彻底改变现行教育行政化、官僚化的管理模式。现行中国教育体系内部已经泾渭分明的分成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服从者和被服从者两大阵营,整个教育管理体制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翻版。长期演化的结果便是教育行政化、官僚化,即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考什么怎么考,评什么怎么评,报酬怎么给待遇怎么算全是行政说了算,本是教师主导变成了行政领导,本是行政服务教育变成了行政领导教育。这种现状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和特性,难以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更不用说潜能的挖掘了。长此以往,怎能办好教育?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扩大办学自主权,提高学校的生存空间,改变学校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实行教师治校,学术治校,把民主、自由的空气引进校园。

第三,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要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这样才能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我们很难想象,如果一个教师整天为自己的个人生计操心,又怎能指望他安心从事教育?怎能启发其它更优秀的人才也来从事教育?更毋庸说实行素质教育了。教育的真谛是爱。那么,教师的爱来自哪里?来自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教师的尊重。通过全社会对教师的大爱来形成教师对教育和对学生的小爱,这是一个不变的真理。我们不能形成让一个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来选择教育,那样的话将是教育的悲哀。

第四,素质教育的进行要遵循人成长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呢?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教育是农业。”意思是说培养学生就像种庄稼一样。该学什么,我们就安排什么,不拔苗助长。想学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不千篇一律。能学什么,我们就创造条件让他学什么,不压抑个性。什么办法对学生有用,我们就采用什么办法,不死板教条。一切从尊重教育规律做起,从顺应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做起。幼儿教育专家李跃儿曾说:“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教育者是造鞋者。” 教育者的使命就是在适当的时候向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所需要的教育。只有遵循人成长发展规律的教育才是真正有用的教育。

第五,要进行考试制度改革。考试的目的是为了选拔真正有用的、富有创造力的、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而不是选拔高分低能、失去创造力、毫无发展前景的人才。很不幸的是,现行教育体制恰恰造成了这样的后果。2006年,中国两大最高学府先后发生了轰动全国的教授“罢教”、“罢招”事件。清华美院著名教授陈丹青愤而辞职,理由之一便是“一些画的比梵高还要好的学生进不来,原因是英语、政治不行”。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著名法学家贺卫方停止招收研究生,理由是“你这个学生明明不是学习这一科的料,却被招进来了。而资质优秀、发展前景广阔学生的却招不进来,我教有何用?”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现行教育招生制度的不满。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变现行考试招生制度。比如,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采取灵活多样的招生政策。具体做法为:义务教育阶段普及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相关课程,但以达标为主,不以高分为主,并且不能有学科歧视。不达标者应当留级一次,对留级生的教育要做为对教师积极奖励考核的内容,而不是负担,要让教师勇于承担留级生的补差任务。学习面宜宽不宜窄,知识点宜难易适中、力所能及,不宜复杂,更不宜拔高。目的是发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基础。要照顾个体差异,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来弥补大众化教学的不足,对资质好的学生优先发展。
义务教育结束以后,才真正进入人才选拔培养阶段,这时开始对学生进行第一次分流。分流的目的是让学生进入适口对路的学校和感兴趣的学科继续学习。有发展前景的,通过选拔考试升入高中,为进一步深造做准备。成绩差的,开始进入中等职业教育序列,但学生上升的空间仍不要堵死,要允许这个阶段大多数的学生有进一步进入职业类大学深造的机会。

高中阶段最重要的是给学生选择的自由,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选择课程,学生喜欢什么学什么,就考什么,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统一规定。教育管理部门要做的一是根据人才的培养需要设置课程,二是提供多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三是考试的科目的确定要多元化,可以分必考科、选考科和加考科。最后,根据分数的高低确定录取的专业和对象。举例说明,高中共开设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十二门课程。大学录取共分文科、理科和专业三类进行。比如文科确定语文、历史为必考科,其他为选考课,体育、音乐、美术做为加考科只能三选一。最后由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确定其中的八门功课进行学习考试,而做为大学录取依据的也只是这八门功课中成绩靠前的六门。当然,学生也可以直接确定拿手的六门功课进行学习考试。理科和专业类也可照此办法进行。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兴趣特长,又实现了人才选拔培养的需要。

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还有几项工作要做。一、教育资源的分配要均衡,尽最大可能的做到教育公平。二、教育经费的保障要足额、有力。三、要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加大社会监督。

教育担负着培养下一代的任务,担负着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教育质量的优劣,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如果素质教育能够更好的为这个目标服务,全体教育工作者何乐而不为呢?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一两句话、一两篇文章所能涵盖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探索。面对今日的教育现状,实施素质教育仍任重而道远。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2-22 22: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汕头
一言难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2-23 20: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这话题太沉重,主流都跑题儿了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0-2-28 17:3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素质?哎。。。。。教育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