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qxs 于 2010-6-2 15:43 编辑
披露一个事实 纠正一个错 看了几篇怀念粟裕将军的文章,都是说粟总自40年黄桥决战后就从未来过黄桥,事实不是这样。粟总在75年曾来过黄桥一次,只是怕惊动黄桥人民,再三强调“不要声张”。那一次故地重游,粟总是带着“双圈门”的叹息和“工字楼”的感慨而离开黄桥的…… 现介绍黄桥镇文化站老站长曹瑞龙先生,十年前,根据当时一直陪同粟裕将军的黄桥镇党委书记翁卿同志的介绍,而写的一篇“纪念黄桥决战60周年”的文章给大家看看。(该文较长,浓缩后登泰州日报)
黄桥,粟总心中的家 曹瑞龙
几乎很少有人知道,1940年"黄桥决战"后,粟裕将军是否来过黄桥?告诉你,粟总不仅来过黄桥,而且一直牵挂着黄桥。在粟总的心中,黄桥就是他的家。
1975年,正是黄桥决战胜利35周年,粟裕将军来过黄桥。笔者有幸,听一位始终陪同粟总的黄桥镇党委负责同志叙说过,粟总在黄桥故地重游的前前后后。那次粟总在黄桥,虽然时间短暂,讲话不多,但对黄桥人民的深厚感情,给人印象深刻,令我至今不忘。
1975年,正当四人帮搞所谓“民兵指挥部”妄想跟党争夺兵权的时候,粟总受军委邓小平和叶剑英的委托,下部队视察,调查。粟总在视察南京军区后,来到了泰兴,当晚下榻在县委招待所。陪同粟总的,除夫人楚青同志和随行人员外,还有一位时任南京军区某部炮兵司令员,据说是粟总的老部下。
泰兴县委没有接到粟总要到泰兴的通知,更谈不上有任何准备。晚上,泰兴县委请示粟总明天的工作安排,粟总不假思索地说了两个字:“回家”。在场的人总以为粟总要回北京,泰兴县委觉得粟总难得到泰兴,恳请粟总在泰兴视察,指示工作。楚青同志知道大家误解了,便说:“他明天要回黄桥这个家,请不要声张,不要惊动黄桥人民。” “回家”简单的两个字,多么质朴的语言,多么深厚的感情,可见,几十年来,粟总心中一直牵挂着黄桥这个家,一直思念着黄桥人民。 县委遵嘱,连夜通知黄桥镇党委,做好必要的准备。 第二天上午,粟总在县委负责同志陪同下,悄然来到了黄桥。在镇革会(原米巷内)稍事休息后,粟总要去看望当年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老黄中的工字楼)要看看黄桥的变化,并坚持步行走过去。镇委原打算从当时较为宽阔的人民路(现十桥路)走过去,谁知,当大家走到马巷北口时,粟总指着马巷说:“我们从马巷,罗家巷,孙家巷走过去。”说着就进了马巷。所有陪同的人仿佛是一群初来黄桥的陌生人跟在响导后面走着。大家敬佩粟总对黄桥这个“家”是多么的熟悉。,
进了罗家巷,走着走着,突然粟总的眼光注视着一个人,然后很快走过去,热情地握住那人的手,亲切地喊道:“,你是何老板吧,还认得我吗?”那个人先是愕然,但立即认出了原来是粟总,激动地叫了一声“粟司令。”粟总高兴地向大家介绍说:“老何同志当年为我们送过猪肉。”事隔35年了,粟总仍然记忆犹新。大家对粟总的敬佩之情又一次油然而生。 穿过罗家巷,到了“双圈门”即罗家巷,孙家巷与东西大街(现东进路)的交汇口,粟总伫立双圈门街头,一双凝重的眼睛,看着这条黄桥的主要街道,30多年了,却是面貌依旧,容颜未改,可见当年黄桥建设的滞后,粟总轻轻地说了一句:“变化不大!”转身进了孙家巷,一直到老黄中,粟总沉默不语。 来到老黄中工字耧,呈现在粟总面前的原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已没有当年巍巍屹立的雄姿。年久失修,加上文革中的破坏,屋面瓦片零乱,墙身千孔百疮,污迹累累,门窗油漆剥落,楼上的天花吊吊挂挂,木质楼梯摇摇晃晃,一片凄凉景象。粟总站在工字楼前,双眉紧锁,两眼凝视着大楼,沉默了足有10分钟之久……
35年前,为了消灭敌顽,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粟总和陈老总,在工字楼上,运筹帷屋,出奇制胜,加上黄桥人民热情支援,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枪林弹雨,将烧饼送到前线每一个战士的手中,终于取得了以七千健儿全歼三万顽敌的辉煌胜利。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威震华中,开辟了苏北抗日新局面。可是-----
此时楼前的广场上,没有一点声响,沉默的气氛令人窒息。大家面面相嘘,无从着手,只听粟总不无感慨地说了一句:“这个大楼原来不是挺好的吗?”大家明白,这座在中国人民革命事业中立下过丰功伟绩的大楼,如今被弄得如此模样,使粟总感慨。此时县委负责同志情不自禁地对黄桥镇委的同志说,县委拨款,立即请人修缮。 当天下午,粟总带着双圈门的叹息,带着工字楼前的感慨离开了黄桥。粟总回到北京,写了一封信给陪同他来黄桥的那位老部下,炮兵司令员同志,字里行间流露着对黄桥的牵挂和对这次黄桥之行的感慨。并说有机会他还要到黄桥看看。那位司令员同志将粟总的信转给当时的泰兴县委。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了。黄桥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欢兴鼓舞,开始了新的征程。1980年,为隆重纪念黄桥决战胜利40周年,地方政府决定,重新修缮“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和三纵的前沿指挥部。使他们重现往日的雄姿。在当年陈老总办过公的丁家花园,开辟了“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在宽阔的东进路东首建造了壮丽雄伟的“新四军黄桥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黄桥人特奔赴北京,请粟总为纪念塔题字,粟总欣然命笔,题写了塔名。十四个金色的大字一直在雄伟的纪念塔上熠熠生辉。黄桥人民更盼望粟总来参加黄桥决战胜利四十周年的纪念大会。可当时因粟总工作繁忙,未能成行。谁知这次未来却成了永恒的遗憾。1984年,粟总不幸逝世,未能实现再来黄桥看看的宿愿。黄桥人悲痛万分。粟总也没有忘记黄桥人民,没有忘记黄桥这个家,临终嘱咐,将部分骨灰撒洒在黄桥大地,永远和黄桥人民在一起。黄桥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粟总,将粟总的骨灰安葬在黄桥公园内,筑墓立碑。每年清明前后,来到粟总墓前,敬献花圈,默哀致敬的悼念人群,络绎不绝 。
黄桥人民化悲痛为力量,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振兴经济,脱贫致富,逐步走向小康。黄桥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了昔日狭长的小街,低矮破旧的老屋,代之而起的是,宽阔的水泥大道纵横,高耸的楼房林立,不锈钢灯杆豪华,广告箱灿烂,花团锦族的绿岛绚丽芬芳。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商店比邻相接,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虽是小镇却也尽闪都市风光。新建的黄桥大剧院巍峨壮观,老公园修缉一新,长廊画亭,假山真水,生意盎然。公园河,昔日的臭水沟,经过清淤石驳,绿化美化,变得波光粼粼,鱼翔浅底,被人们誉为黄桥的外滩,成了人们晨练,休闲,垂钓的好地方。老黄中也焕发了青春,现代气息的教学楼,科技馆,标准化的操场,多功能的体育馆。更以一流的教学质量,实现了五年三大跨越,小镇中学也挂上了“江苏省黄桥中学”的校牌,成了省重点,省中,国家示范中学。 如果粟总健在,再来看看,定不会再有双圈门街头的叹息,工字楼前的感慨。定会感到欣慰。革命先烈的鲜血没有白流,已开出绚丽的鲜花,结出累累硕果。 粟总和陈老总虽已离我们而去,但他们永远活在黄桥人民心中。在隆重纪念黄桥决战胜利60周年的时候,黄桥人民特敬立了粟总和陈老总的塑像,伫立在纪念馆的大厅。我们和我们的后代永远缅怀先烈,决不辜负两位老总的殷切希望,决心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继承和发扬黄桥决战的革命精神,为建设新黄桥,打一场新的“黄桥决战”,把黄桥建得更加美好,以告慰粟总在天之灵。(为纪念黄桥决战六十周年而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