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严万达 据杭州日报2010年1月4日报道,进入2010年,甘肃44.8万代课教师将进行最后的清退。已清退的老师生活大多困难。而等待清退的老师,也未期望能拿到更多补偿,他们只希望这次能体面地离开,自己走了孩子还能有人来教。 通常一个新年,总会成为一群人命运好坏的分际。因此一部分人的喜庆,难免要以某些人的悲凉来陪衬。甘肃近45万代课老师的黯然离去,于当地教育官员而言,未必不是好事。“代课教师”被“正式教师”替代,又成了当地教育新年新气象的标志。而空缺的名额,则意味着新的饭碗,让不少求职者垂涎。但,代课老师的悲苦,又有谁能明白,难入决策者的视野。 中国人很在乎一个名分,暂且不表这种民族嗜好的利弊好坏,一定程度上这也是对个人成绩的一种承认与褒奖。对于那些将青春和毕生精力都奉献给当地基层教育的代课老师来说,这点要求并不过分。在西部落后地区,教育总是与坚守清贫相为表里。若是缺乏一种信仰,没有一份真挚的情感,每个月几十块的工资,很难将代课老师的心留在贫瘠的土地,基层教育事业或会陷入崩溃。 正是依靠着大量代课老师的辛勤付出,在教育领域投入甚少,正式教师数量奇缺之下,西部教育艰难前行,收获着进步颇巨的果实。从当地教育发展模式中,不难看出其依循着东部沿海经济兴盛的轨迹,而真正的创造者所得却难以糊口。吃水不忘打井人,我不知道当经济发展起来,教育获得足够的财政支持,却嫌弃起这些曾经筚路蓝缕的教育前辈们,学识不够,没有相应文凭,意味着什么?在一贯讲究社会伦理,视知恩图报为做人起码良知的民族文化里,如何地自圆其说? 文明的社会,首要的是维护每个人做人的尊严,此为最大的民权。一纸决令,就让40多万代课老师自寻活路,商量的余地都没有,虽然其中有些看似善意的通融,却无掩一个群体遭遇着过河拆桥的悲惨事实。当地教育部门如此急着对当地师资“升级换代”,又让此前待遇微薄的代课老师再当一次“好人”,重新择业,少拿点补偿款,似乎“官僚化”得没有丝毫感情!谁能想到,育人子弟一生,离场时却是如此落寞,连生计都难以维持! 体面的离开,终归只是属于纵横捭阖的政界能人,著书立说的学术名流,搏击商海的商业巨子,并非属于一个月只有几十来块,命运时刻掌握在他人手中的卑微群体。从“代课老师”称呼的经年不换,再到被赶下讲坛时的不容商量,他们的尊严早已不复存在,更无体面可言!即使能够多拿点赔偿,在这个对功臣如此不爱惜的国度,他们只会成为历史,最后很快地被人遗忘!
http://opinion.nfdaily.cn/content/2010-01/05/content_7815911.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