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黄桥初级中学 丁廷楣 1、开始创办 黄桥镇是泰兴县一大市镇,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时人口近十万,东北距如皋县城三十公里,南至靖江城二十五公里,东南至南通县城约八十公里,北临泰县县城约三十公里。 就我记忆所及,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如皋有师范学校,泰县已有时敏中学,附近四个县份内尚未闻有初级中学之设立。 同年秋冬时期,黄桥韩士元先生毕业于北京工专,其太夫人躬自开设一棉花店,中产阶级以不愿独子外出谋生,愿出资二、三千元交其自行创业。当时风气,大专出身者,其出路大都为中小学教职员,或由亲长引进为机关一员(政府公务员)。韩先生眼光高人一等,与当时曾任高等小学校长何倬(字卓甫)商洽,邀集友人严维镛(则韶,雨江师范毕业)、何绍祖(季生,师范毕业),共四人,商洽创办一初级中学。因何卓甫先生系我与廷标弟的私塾老师,而廷标父亲实甫公已去世,由我鼓励其随我在上海大同学院就读,何老师邀我参加发起创办,廷标亦乐于合作。全部基金仅大洋数千元而已,校舍由何卓甫先生向布业公所洽租,公所房屋约十间,前有院落,非常宽大,适合一、二百人运动场所;宿舍借得隔壁关帝庙厢房。开办费无多,于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暑期招生开学,韩士元先生为首任校长。第一届录取学生五十人,报考人数近八十人,年龄最大者为朱选(字子青),近三十岁,已在镇公所服务,为上进而升学求知;此外仅记得朱旭熙(曾任台湾制图厂厂长,已去世),余已茫然。何绍祖先生家累略重,任教时间虽不支薪,但略有津贴;而严则韶、何卓甫二位先生任教并兼二、三十年,诲人不倦,分文不取,其高风亮节,实可永垂不朽。 2、驻军问题 黄中创办一年后,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春间,江苏省省防军张中立旅所属张营长,率部一营驻防黄桥。当时警察局局长吴干清带领到校及关帝庙居住,韩校长及廷标(请假回家,正在黄桥)由黄桥拍电南京,由我等三人具名请省长兼督军韩国钧(紫石)饬退张营,不使弦歌中辍。我全盘了解后,当即赶车往访成恍(谷采)军界前辈,请其电促韩督军饬所属撤退。所谓“电促”,当时即特快邮代电,其电文当时熟记在心。晚间回大同宿舍,同房朱氏兄弟(朱桐、朱栋)见余心事重重,神色有异,询我究竟,乃即告知,方悉二位同学系当时军政界大大有名之朱庆澜(子桥)先生之公子。当由两兄弟陪我雇车前往朱府晋见,略陈原委,亦以快邮代电南京。当时上海新闻报、申报均有海息披露。 韩兼督军饬令省防军总司令指派张中立旅长来黄桥,令张营长立即率部队离校舍,当场指示张营长驻防时期应多遵照韩校长指导,不得参加地方派系;并曾坐轿至我家拜访解释,当时因我在上海,家人婉谢。事后获悉真相,缘因警察局吴局长系依照地方商会授意,为部队作上述安排,实际当地庙宇甚多,无必要选择黄中校舍。 3、购地建校舍 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暑假回黄桥,董事会商洽决定筹得大洋八千元,其中二千元为李莲英情让十亩地价,余额 建筑校舍大楼一栋之用。建筑图案系请丁燮坤先生在上海主持之同济建筑公司免费设计,韩士元校长携带大洋数千元赴沪采购木料(洋松及地板等),行前我会嘱其注意选用进口地板,以求平滑。此行往返仅十余日,事前接获信息,从轮船上卸下木料,在靖江八圩港口成排下水,沿内河而下,某日正午到达新址校门口前。木料起岸时,大放鞭炮,热闹一番。随后由同济建筑公司派来监工某先生,指导建造。 翌日午后在空地上已堆有若干堆砖瓦,除校董六人外,监工先生亦列席,估计除已购近万元之木料外,砖瓦人工约需一万六、七千元,与原定预算大有出入,购木料款除韩所带去者外,丁燮坤先生约垫付六、七千元,一时在场各位目瞪口呆,满脸惊奇之色,一筹莫展,静坐至日落西山退席散会。 第三天下午再次协商,工程费用减低则不安全,仍一筹莫展,枯坐两小时后散会。回家途中,廷标告我他家有一笔存款在仁益堂当典生息,刻已到期,当向其母亲大人报告,推说银根泛滥,仁益当典嘱暂提回,以后再谈,母亲大人深知堆存在家既无利息,亦不安全,拟建议 存义生钱钱庄,由钱庄发给利息存单;同时由延标出面借贷,为黄中建校舍之需,而另办手续付息,进出之间,钱庄坐收渔利,获取存放息之差额。后即如此这般,巍巍大厦数月后竣工,至今已数十余年,仍昂然而立。延标时年仅十六、七岁,心胸胆识气派,诚难能可贵也。 4、黄中十周年校庆 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秋间,我在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求学,廷标函电催促赶回家乡参加黄桥初级中学十周年校庆,同时为谦三堂举行落成典礼,情意恳切,乃返国。由上海经江阴渡江至靖江县属八圩港,换乘黄包车(人力拉车),今晚到达黄桥花园桥外,见札有彩牌,一批学生在场中,有识我者招呼,下车步行。缘我一年前赴日时,此处系操场南端,应为学校后段,放眼观看,耳目一新。少顷,廷标接获通知,由办公室赶来相迎。校址面积原只十五亩(约四千五百坪),现已扩大近几倍,开辟路径,两旁遍植松柏,树龄约在二、三十年,非常惊奇,廷标见告,此近千株树木,系由我父亲墓地移植而来,并解释他父亲(我伯父)墓园树木更大更老,移植后存活率微乎其微,目前由我父亲墓园移植者可能存活约60%。边走边谈搬迁过程,系先商请我家管事曹二先生陪同前往墓地,与看守佃农商洽,谓早得我同意,先移后植,不影响其看守待遇。后择日搬迁栽种,然后向我大嫂报告,亦谓早已得我同意,明年春间负责重插树苗,将来亦可成林,木已成舟,大嫂亦未表示反对。时已步至办公大楼,举目四顾,不少新建筑屹立,除谦三大礼堂(可容二千席)外,另有图书馆、女浴室等多项新建筑。谦三堂系周府(周谦三之子周定生,为廷标妹妹沁梅之丈夫)捐赠纪念外,其他购地及建筑费等,除少数系临时借贷外,大多亦为廷标捐赠者。因当时政府并无补助,学校费与公立学校相符,不准超收,维持教职员薪给已感不敷,遑论建设! 5、严维镛、何倬、何绍祖三校董 严维镛(则绍)先生系雨江师范毕业,何倬系满清时代秀才,曾任黄桥小学校长,何绍祖亦旧制师范毕业,应韩士元先生邀请,与丁廷标及本人共同出资(每人三百元)创设私立黄桥初级中学。首任校长韩士元先生,后严维镛、丁燮和(本人以校务主任代办主持)、丁廷标。严、何、何三位校董分别在校义务授课。严先生教动植物、自然等课。何倬(卓甫)先生教两班国文,何绍祖(季生)先生教数学。当时校舍系租赁布业公所房舍,宿舍借用西侧关帝庙(可能付些香火钱)。学生学费,因泰兴县立初级中学,于黄中创办后一年即建设,学生每学期学费仅大洋八元,其它一切杂费亦照公立学校标准,不得超收。教员薪水较公立学校规定标准略低,因大多系朋友,故可商量,偶有一两位家务负担较重,丁廷标、丁燮和与我亦曾分担私人津贴。严、何、何三位,十余年来从未支薪,我在校时,因何绍祖先生家累甚重,我一年内贴补他几十元而已。不特此也,何倬先生系我私塾老师,严先生年龄更长资格更老。有时,我在台上训话,严、何、何三位照样与其他师生一起恭立聆听,毫无难色;何倬更兼任事务主任,一切依照体制听指示办理。三位先生不仅号腹从公,有时赔车钱、陪应酬、陪捐款等。身为校董,不支薪,反赔钱,其高风亮节,求之今世少之又少;而忍气吞声,甘受后生小子发号施令,更难上加难。因此,在此大书而特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