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求医前 一定要知道什么

983人阅读  1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2-10 21:08:11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你恐惧生病吗?而得了病,你是否又害怕看病呢?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时候:不舒服了,不知道该不该去医院;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去医院;去了医院不知道看什么医生;见了医生不知道说什么;担心一看病就被“宰”,把小病当大病看;担心误诊,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实际上,绝大多数患者都曾有过这样类似的困惑,那么该如何解除这些困惑,该怎样更科学、更聪明地看病呢?近日一本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黄建始说,求医前一定要知道的》一本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为此,记者与该书的作者——北京协和医学院著名健康管理专家黄建始教授连线,对其进行了专访。

求医前 你不能是一个“医盲”


记者:这本书的名字很吸引人,大家都想知道“求医前一定要知道的”是什么,那么求医前我们到底应该知道些什么呢?
黄建始: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吃五谷,生百病”。普通老百姓,难免有时感到身体不舒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如头痛、发热等等。这时我们就觉得自己可能“病了”。在医生作出诊断之前,我们往往不知道是得了什么病,只知道“病了”或“痛”。在这里,我们将这些让我们身体不舒服,影响生活工作的情况统称为“病痛”。
实际上70%的有了病痛的人是不需要马上到医院就医的,那么怎么判断自己到底需不需要就医呢?到底什么情况需要就医?什么情况无需就医?什么情况必须立即紧急求助医生?这就需要你在求医前一定要知道——最基本的医学知识。虽然你不是一名医生,但是你不能是一名“医盲”。
举个例子。一位50多岁的男士一日晨炼,他奇怪地发现,跑一会,牙就疼,停下来休息积分钟,牙就不疼了。两天都是这样。这种情况下,该不该看医生呢?需不需要立即看医生呢?看医生,看哪个科呢?是看牙医吗?实际上,这位男士患的很可能是心绞痛,他跑步中出现的牙痛是其心绞痛的一个特殊症状之一。如果不知道这个基本的医学常识,那么这位男士很可能就不会去看医生,即使看医生也很可能去看牙医,而如果遇到牙医,只是为其开了一些治牙痛的药,那么这位男士的心绞痛很可能就被延误了治疗,甚至威胁生命。由此可见,你不具备一定的基本的医学知识行吗?
再比如,发烧了,你首先得自我判断发烧的原因。是普通的感冒没有并发症,那么在家里多喝水,休息休息,无需要去看医生;伴有其他一些特殊的症状,那么就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的发热,就需要立即求医。所以说,求医前,你一定要知道一定的医学知识,做到心中有数。
只有在求医前知道一定的医学知识,才能对自己的病痛(症状)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及时做出是否就诊、何时就诊的决定,并预先了解医生看病的科学思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为医生提供详细可靠的病史材料,节省了宝贵的时间。这样,在与病痛斗争的过程中,就不再束手无策,听任病痛折磨,而是心中有数,不慌不忙,采取适当的措施,早日恢复健康。
现在看病难、看病贵甚至是一个世界性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如果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具备一定的医疗知识,就能心中有数,坦然面对病痛,靠自己来避免各种“看病难、看病贵”情况的出现。仍以这位牙痛男士为例,如果他知道这种奇怪的牙痛很可能是心脏的问题引起的,那么他就不会到牙医那里花上一笔冤枉钱,就会直接到心内科就诊了。

自我健康管理才是最好的疫苗


记者:您有一个观点,就是最好的疫苗是自我健康管理,怎么来理解?
黄建始:
    6年前,我国最终战胜SARS并不是靠疫苗、特效药或者消毒剂这些技术层面的东西,而是靠防治传染病的传统公共卫生方法和非高科技手段。教育群众预防传染病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手段,因为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就是让每个人都认识到传染病的危险性,管理好自己的健康,保护好自己,自动切断传染源。
SARS给我们留下最大的遗产就是大家已经意识到预防医学、公共卫生的必要性和健康管理的重要性。今天我们抗击的甲型H1N1流感,再一次以强烈的信号唤醒我们必须重视公共卫生,必须加强健康教育,必须强调健康管理,加固公共卫生这道防护墙。
这就又回到我刚才说的那一点,就是你必须具备一定的医疗知识,不做一个“医盲”。你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医学常识,知道容易得病的危险因素,那么甲型流感来的时候,你才会懂得如何预防,懂得避免被传染,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健康,这才是最好的疫苗。

“求医不如求己”并不是要杜绝看医生


记者:现在社会有种说法“求医不如求己”,您怎么看这种说法?
黄建始:
“求医不如求己”如果被理解成一切疾病都拒绝看医生,自行解决,那肯定是错误的。防病主要靠自己,有病还是应该去看医生。由于各人体质、所处环境的不同,所表现的病理特征也不尽相同,有些相似症状的细微差别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疾病,这些对于没有经过多年专业学习和临床经验的普通人而言是很难做出正确判断的,你必须得去看医生。
一个理性,尊重科学的人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去看医生、什么时候不该去看医生、如何聪明地看医生,以最少的钱治好病痛。

一个人的健康不是光靠医生、药品决定的


记者:对于健康,你一直在强调个人行为的重要性,那么个人行为到底有多重要?
黄建始:
    我跟大家强调,一定要学会管理自己的健康,因为一个人的健康不是光靠医生、药品决定的,而更大程度上是靠你自己。
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越来越高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也给我们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健康危险因素。一个人的健康不是光靠医生、药品决定的。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果我们还停留在十九、十八世纪,认为医药可以解决一切健康问题的阶段,这是完全错的。
三十五年前,加拿大政府发表了一个报告,指出国民的健康不能光靠医疗系统解决,而环境和个人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个人的行为在决定人的健康过程中至少发挥50%以上的作用。这就是我们要如何来面对传染病乃至于慢性病一个正确观念的问题。
我去年六月份在瑞典参加了一个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候选人研究成果报告会,主持人上台的第一句话就是说,我们人是微生物的载体,微生物喜欢我们就让我们活下去,微生物不喜欢我们,就把我们杀死。所以我们人类在追求健康的过程中,有没有给其他物种留下空间是很重要的。
我们能不能战胜病毒?我个人的回答是不能的,我们肯定失败。因为我们和微生物的关系是3岁孩子和80岁爷爷的关系,他们的经验不知道比我们多多少。研究发现我们人身上有一亿亿个细胞,但是有十亿亿个微生物。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地认识环境,充分地认识我们自己。从健康管理的角度来说,也就是怎样找到健康的危险因素,然后把它去除。什么是健康的危险因素?凡是增加得病和死亡机会的因素就是健康危险因素,这里面包括了环境、个人的行为等等。
我们能够活到今天,文明发展到今天,科学进步到今天,我们已经有能力把这些健康危险因素找出来,我们也已经有能力把这些健康危险因素中的大部分去除掉,但关键就是,我们做不做,我们能不能在观念上来一个革命,从单纯的单因单病的生物模式向多因多病的生物-社会-心理-环境医学模式转变,我们要医、要药,但是我们还大量需要心理、环境、社会方面以及个人生活方式的改变等等。

记者李文慧


黄建始
北京协和医学院流行病学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助理,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学分会常务委员。从事健康管理和公共卫生应对体系建设的研究以及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创作等工作。是国内最早开展健康管理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学者之一。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2-10 21: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南许昌
%45*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