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5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
发表于 2009-11-27 12:27:42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三
各项准备工作一一就绪,灯会便正式开始。由于黄桥镇镇内的街巷只有三至四米,所以历来观灯的规矩是不能出屋檐,只能站在屋檐下看,否则大家都挤在巷子里要阻塞交通,影响灯会的正常进行。花灯走到哪家门口时,主家要自备一串小鞭, “噼噼啪啪”燃放后,花灯才会停下来表演,不然就一经而过,那样主家会感到极没面子。走到店铺门前时,店家要提前准备好赏钱、香烟,也有店家准备茶食,花灯后会有一个专门挑龙担的人上前接过去。
灯会一般从晚上七点钟开始,一直到凌晨一二点钟才收场。观看花灯的人熙熙攘攘拥挤不堪,所以大人一般都会告诫自家小孩子几条观灯的经验:一是双手要平放在胸前,护住胸口,避免人多挤压时碰伤;第二,几个人一起去时,要手牵手,连成一串,免得走失或被挤倒;第三,无论地上落下什么贵重东西,千万不能低头去捡。组织者在全镇28个圈门口放置了箩筐,凡是拾到东西者要交到那里,第二天由失主前去认领。当然捡得最多的还是鞋子,一箩筐一箩筐,满满当当的都是鞋子!
成书于清道光年间的民间话本 《扒抢记》中很形象地描绘了当时观灯的盛况:
胖子挤得来喘气,瘦子挤得断肚肠,
老者挤得要寻死,少者挤得喊阎王。
女人夹在男人伴,真正挤得不像样;
也有髻根挤散了,头发蓬在肩头上;
也有鞋子挤掉了,光脚站在赤地上;
也有小衣挤破了,露出白肉粉花香;
惟有长子占人面,总是力大就为王。
……
四
黄桥的小巷据传有36条之多,小巷里的人们对兴灯异常积极,他们是每年兴灯的主角。长期以来,每条巷子基本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灯会最前头打头的是一对高脚牌灯,跟古代官吏出巡时前边的 “回避” “肃静”牌一样。牌灯过后,后边紧跟的就是南巷的人灯,也叫 “招财利市”灯,大家都盼望着新的一年财源滚滚,生意兴隆。
北街上出的是狮子灯。狮子灯威武壮观,历来是祛邪驱恶、降妖伏魔的吉祥物,他们共有九头狮子,张牙舞爪,摇头摆尾,项下铜铃 “哗哗”直响,走着8字串花步,煞是好看。
布巷里有钱人很多,所以他们有半幅銮驾,也叫亮暗銮驾。何谓亮暗銮驾呢?銮驾本是皇家御用之物,民间一般不得私自拥有,所以布巷銮驾里的那些京瓜斧钺只好用锡打制而成,与正宗的相比,这山寨版的肯定不如那些真家伙亮堂,所以叫暗銮驾;而团扇宫灯之类相对比较常见的由原物仿制,叫亮銮驾。銮驾其实是做戏的道具,布巷的拿手戏是 “百花亭”,或叫 “贵妃醉酒”,有人扮演杨贵妃,有人扮演高力士和皮力士,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唱念俱佳。
珠巷里是十一人舞的龙灯,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东大街出马灯,共有三十几张马灯,扮演着一出出戏文,如辕门斩子,太平天国之类;其余还有挑水果担的、挑花担的、河蚌精、荡湖船、踩高跷等等表演,各种各样不一而足。
这么多花灯中,最出彩的要数秋千台阁。秋千台阁如今已见不到原物,据老人们回忆,那是一张乒乓球桌大小的台子,四周都装有铁环,由十几个壮汉抬着,壮汉脚下的步伐进退有序,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台子上面立着一副秋千,由童男童女扮演各种戏文中的人物,在秋千上做着各种高难度动作。这种灯融合了花灯、戏曲、杂技、舞蹈等各种表演形式,所以每回 “秋千台阁”一出场,都能吸引得大家竞相围观,是黄桥灯会中当仁不让的主角。也许是这种花灯技术含量太高,老人们记忆中只搞过一次,常常听说某某老人小的时候扮演过 “秋千台阁”,留下一段段传说让人遐想不已。
花灯的照明是一种叫 “荡火”的器具,它有一个长达一尺左右的铁丫杈,那照明用的灯盏便固定在铁丫杈顶端,无论怎样的角度,那灯盏始终保持水平状态。平时 “荡火”一般保存在水龙局里面,用作消防时的照明,灯会时又拿出来大显身手。
灯会一般从正月十三开始,有一年竟然一直搞到农村三麦上场才结束,缘故是灯夹会。会,即菩萨会,农历四月初八是菩萨生日,把兴会与兴灯连起来也是黄桥灯会的特色。黄桥兴会共有六大菩萨:观音城隍,禅师龙王,岱神毗蓝。这最后一种菩萨,鸡头尖嘴,传说是昴日星官的妈妈,她在自己儿子眼睛里炼了一根绣花针,专门吃害虫, 《西游记》的蜘蛛精就是她去降伏的,黄桥人祭拜她,说是请她来吃蝗虫,也反映了黄桥古时候有闹蝗灾的历史。还有一个菩萨身份比较大,即关武大帝,他已称帝,所以一般请不动他的大驾,于是作了变更,请了一座更衣亭,里面供奉着他的衣冠,由八个人抬着游行。
五
在老黄桥人的记忆中,解放后黄桥共有三次兴灯。一次是解放军打过长江,解放南京,正式宣告国民党政权灭亡,消息传来,黄桥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胜利;一次是国庆十周年;还有离现在最近的一次是1984年,当时泰兴县委钱永波书记上北京招商引资,邀请一批跟黄桥老区感情深厚的老领导到黄桥观灯。
1984年的这次兴灯,花灯艺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彩灯艺术更是花样翻新,奇招频出,传统的制灯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将电子、建筑、机械、遥控、声学、光导纤维等新技术、新工艺用于彩灯的设计制作,把形、色、光、声、动相结合,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相统一,并在城市建设、街景民居、会节庆典、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被注入了灯文化内涵而逐步成型。灯会是形,文化是魂,没有文化的灯会永远没有生命力,只有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灯会这门古老的艺术才会更加绚丽多彩。
这年灯会,黄桥人记忆最深的是黄桥肉联厂扎的一个巨大无比的猪子灯,一辆载重5吨的大卡车,载着这只胖胖的肥猪,肥猪上面还坐着一个男扮女装的农村老奶奶,笑呵呵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老奶奶的扮演者叫何南山,是黄桥的文艺名角,在当时的轰动效应绝对不亚于现在以男扮女装闻名的李玉刚。
另外还有采茶扑蝶舞,茶山装在拖车上,里面安装电瓶,茶山闪闪放光。采茶姑娘的花篮里都是干电池,通联着小彩灯。
后来据说邻县江都在举办灯会时踩死了人,上级再也不准随便兴灯。第二次黄桥烧饼节时,灯会筹备会已做好了所有的准备,但由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最终半途而废。
如今, “旅游兴镇”已成为黄桥 “发展小城市,打造副中心”的重要战略之一。笔者认为总结黄桥灯会的历史,使之与现代花车巡游等民间艺术表演相结合,打造出一个与“溱潼会船”类似的民间民俗节庆活动,对于拉抬人气、促进黄桥的旅游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