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座落于黄桥镇丁家花园,丁家花园是一座清代园林建筑,距离现在有将近180年历史。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就出生在这儿。我馆于1979年筹建,1980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对外开放。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现为全国一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国家3A级旅游景区。
这里是序厅,序厅中央安放着陈毅元帅、粟裕将军的塑像,左边是陈毅、右边是粟裕。
雕塑的后面是浮雕,主题反映黄桥战役的战斗情景和黄桥人民奋勇支前的场面。
序厅上方的扁额,是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亲笔书写的“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放大手迹。
下面请看到到西边板壁上,是陈毅同志的诗词:“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这是陈毅元帅的手迹,写1940年月10月,当时黄桥决战刚刚取得胜利,体现的是他的喜悦之情和豪迈的气概,
看东边的板壁上,是粟裕将军1980年为黄桥决战四十周年而作的诗词:“东进北上征寇雠。党内外,敌我友,矛盾重重交相纠,纵横捭阖,进退弃取,着着运奇谋。”
“郭村首捷扼桥头,姜堰攻让操胜筹。黄桥决战冲牛斗。军政双收。放眼华中,抗日展新猷”。
这首诗简练地反映战区领导人根据党中央东进北上的战略决策,正确地分析和处理党内外,敌我友、军事与政治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矛盾,成功地运用斗争策略,实施灵活机动的战役指挥,取得黄桥决战的胜利,开创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这是蝙蝠厅,两边陈列中摆放的是陈毅当年使用过的转椅和折竹椅。
下面请看《开辟苏北敌后根据地》电动图:
电动图所反映的是:1940年6月—10月新四军东进黄桥的进军路线和活动范围。
这是陈毅同志当年的办公室。1940年7月29日,陈毅元帅到达黄桥后就在这儿生活办公,多次在这儿召见黄桥的民主人士,为黄桥战役的胜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桌上摆着一副围棋,陈毅被誉为诗人元帅,其在诗词、书法、围棋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围棋后面是一副对联和一幅国画。这是江苏国画院徐中老师的作品《一棋定江淮》。旁边的对联是扬州作家许虹的作品:“暴雨袭神州哀鸿遍野,狂风卷巨浪砥柱中流。”
桂花厅
请看办公室旁边的这棵百年金桂,将近一百八十年的树龄,当年陈毅帅的四十岁生日就是在这儿度过的,曾在这棵树下和粟裕等几位领导同志留下一张珍贵的合影,现在这张珍贵的合影就保存在我馆。我们这个展厅就是以门前这棵百年古金桂命名的——桂花厅。
桂花厅展览的是黄桥战役的历史背景(第一部分)
抗日战争爆发的后,国民党被迫与共产党合作抗日。八路军挺进华北敌后抗日,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1938年,陈毅率新四军一部挺进苏南,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日军在停止对国民党的大规模进攻后,加紧了对国民党的诱降,汪精卫集团公开投日。日军增兵华北,根据地斗争日益艰苦。为了坚持抗战,发展华中,新四军渡江北上,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
这是毛主席在抗战时期。
这是皖南新四军军部云岭。
这是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举行抗日誓师大会。
这是粟裕同志在苏南指挥的韦岗战斗缴获的战利品。
抗战日期,广大新四军战士在军部的领导下,身佩新四军臂章,高唱新四军军歌,活跃在广阔的华中战场,成了抗日的主力联队。这是新四军的臂章:N4A,是英语New Four Army的简称。.
这是日、伪、顽盘踞下的苏北地图。
这幅地图上面所有的黑点部分1940年都是日军的势力范围,他们占领的都是重要城镇和交通要道;所有的灰色板块都是国民党顽固派的势力范围,(用手指向兴化城)1940年国民党的江苏省政府不在南京,而在兴化,因为当时国民党江苏省主席兼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就盘踞在兴化;所有粉红色板块都是我军的势力范围,占领的是边远山区敌后抗日根据地。
这是苏北临时特委书记韦一平。
这是曾经参加黄桥党组织革命活动的部分同志合影。
新四军渡江北上
这是中央军委周恩来副主席和叶挺、项英、陈毅、粟裕、朱克靖在皖南军部合影。
这是陈毅同志传达中央的指示精神。
这是新四军北上部队渡江准备。
这是陈毅在姚家桥一带渡江北上。
这是江都大桥群众欢迎新四军进驻。
这是江都大桥地区反扫荡中缴获日军三匹大洋马。
西厢房
我们这个展厅是西厢房,主要展览了黄桥战役前的四次战斗的图片。
韩德勤视渡江北上抗日的新四军为眼中钉,精心策划了围剿新四军的计划,企图乘新四军在苏北立足未稳之际一举消灭。新四军为了抗日和生存,被迫进行了自卫还击。
这是第一次战斗:保卫郭村
这是郭村战斗示意图。
这是陈毅同志诗词:“送人赴泰州谈抗日合作”。
这是陈毅同志以“绛夫”为笔名写的郭村战斗胜利凯歌。
这是陶勇率领的苏皖支队二营全体干部。
这是新四军在郭村
这是新四军东进黄桥示意图。
这是第二次战斗:东进黄桥。
东进黄桥也就是新四军解放黄桥镇的过程,当年新四军选择到黄桥有两个原因:第一,黄桥是千年古镇,而且地理位置很重要,位于五个县的中心,南扼长江天险,北接苏北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第二,早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十四军就在张爱萍将军的领导下在如皋、泰兴地区活动,黄桥镇早就有党的领导,群众基础好。
这是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指挥陈毅、副指挥粟裕。
这是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纵队以上干部:(叶飞、张藩、姬鹏飞、王必成、刘培善、杜屏、陈时夫、陶勇、陈玉生、刘先胜、张震东、卢胜。)
这是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团级干部41人。
这是陈毅、粟裕东进黄桥途中。
这是陈毅、粟裕于1940年7月29日到达黄桥。
这是陈毅、粟裕、朱克靖、吴仲超在黄桥丁家花园合影。
这是钟期光、刘先胜、陶勇、张震东、姚力等同志合影。
这是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原黄桥中学)。
这是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旧址(丁家花园)。
这是欢庆黄桥解放的歌曲《黄桥新生歌》。
这是苏北区党委书记陈丕显与管文蔚、惠浴宇、陈时夫等同志合影。
8月下旬,成立了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管文蔚、陈同生分别为正副主任。委派惠浴宇、陈同生、梁灵光、刘万里为泰县、泰兴、如皋、靖江四个县的县长。
这是苏北区党委组织成员。
这是攻打孤山日伪据点的战场旧址。
这是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女战士张茜(陈毅的夫人)、楚青(粟裕的夫人)、陈模、罗伊的合影。
这是前江苏省省长韩紫石。
这是参加辛亥革命的中将师长朱履先,是苏北著名的士绅,我们黄桥名人。(在清末当过新军第三十四标管带,在南京响应过武昌走访,反对过张勋复辟,担任过孙中山的陆军第二师团师团长。)
这是第三次战斗:营溪反击战
韩德勤看到新四军来到黄桥便把新四军视为眼中钉,于是发动了营溪之战,其目的就探听虚实。
这是营溪反击示意图。
这是在营溪战斗中壮烈牺牲的徐绪奎烈士。现安葬于黄桥公园。
这是第四次战斗:攻打姜堰
韩德勤在营溪惨败后,指令驻姜堰的保安九旅张少华封锁新四军粮道,同时挟制“二李”和陈泰运部企图将新四军压缩于沿江狭小地区,以便勾结日伪合击。9月13日,新四军在再三呼吁警告无效后发起攻击,经一昼夜激战,攻克姜堰,全歼张少华部两个团1000余人。姜堰之战,打通了粮道,粉粹了韩德勤的阴谋。
这是攻打姜堰示意图。
这是陈毅在姜堰召开和平会议的旧址——曲江楼。
蝴蝶厅(黄桥战役)
我们这个展厅是蝴蝶厅,展览的是黄桥战役的最后一次战斗,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战斗——黄桥决战。
韩德勤把新四军主动撤出姜堰,视为软弱可欺,亲自指挥其26个团共30000余兵力,南下黄桥与新四军决战。
其时,新四军仅7000余人,其中战斗人员5000余人,陈毅、粟裕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独立部署自卫反击。(他们精心制订了以黄桥为轴心,诱敌深入,断其后路,在运动中各个歼来的作战方针。令三纵队守卫黄桥,一、二纵队隐蔽集结于黄桥周围地区待机出击,并以独立六族作协为首歼对象,同时电告八路军五纵队南下配合。陈毅对党政军民进行深入动员,并再次力促李、陈中立。决战将临,陈毅坐镇严徐庄指挥全局,粟裕亲临黄桥前线指挥。)
请看《黄桥决战》电动图。
这是毛主席给周恩来的电报。
这是黄桥决战前新四军召开动员大会。
这是决战前新四军出操、练兵。
这是黄桥人民欢送新四军上前线。
这是准备战斗的新四军。
黄桥决战期间,泰兴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掀起拥军支前的高潮。在工抗会农抗会等抗日团体的动员下,成千上万的群众承担了封锁消息、运输弹药、护理伤员、押运俘虏、收缴武器等大量战勤工作。在黄桥东门争夺战斗中,数千群众扛着家里的门板、铺板前来支援,边夜突击构筑工事。千家万户赶做油饼、烧饼,全镇十三家磨坊、六十六家烧饼店和八十辆小车通宵忙碌,穿过敌人封锁线,把大批烧饼送还上前线。
这是陆军23集团军提供的中国画《黄桥决战》。
这是陈毅发布的《黄桥决战告指战员同志书》。
这是大战野屋基。
这是八字桥前线。
这是黄桥决战期间陈毅指挥所旧址(严徐庄纪念亭)。
这是黄桥决战缴获的迫击炮。
这是黄桥决战胜利后召开庆祝大会的部分场面。
这是人民群众运送和抢救伤员。
新四军文艺战士李增援和章枚同志被黄桥人民的支前热情所感动,创作了这首著名的《黄桥烧饼歌》,这就是《黄桥烧饼》的作曲者章同志。
黄桥决战胜利以后,陈毅向中央报告情况。
这是粟裕同志谈黄桥战斗影印件。
这是新四军派员打捞顽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的尸体。
这是韩德勤在黄桥决战惨败后,向蒋介石的请罪电。
这是黄桥决战战绩统计表。
经过五次战斗,新四军赢得黄桥战役的伟大胜利。十月十日,新四军与八路军会师白驹镇,十一月七日,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及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兼政委黄克诚到达海安,与陈粟共商抗日大计。十一月十五日,在海安召开苏北临时参政会,十六日成立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十七日,新四军、八路军华中指挥部在海安成立,叶挺、陈毅任正、副总指挥,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在叶挺抵达苏北以前,由陈毅代理总指挥,统一指挥华中八路军、新四军。
这是毛主席、朱德、王稼祥批转陈毅统战经过与主要经验的影印件。(“中央及军委完全同意陈毅同志统战方针及统战工作,使各部队团以上干部深切研究统战策略,破除其狭隘而不开展,成小利而忘大利,称英雄而少办法的观点。”)
这是新四军与八路军胜利会师的白驹镇狮子口。
这是新四军、八路军胜利会师后军民联欢,庆祝胜利的场面。
这是新四军的整训。
这是华中总指挥部政治委员刘少奇。
这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东进序曲》、《黄桥决战》。
革命精神代代传
黄桥战役的胜利,开创了华中抗战的崭新局面,创造了人民军队战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黄桥决战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犹如一座丰碑,永远屹立在百万老区人民的心中。
1989年,在省、市、县三级政府的关怀下,新建了黄桥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纪念塔的造型是两面相互缠绕的红旗,正面由粟裕题写的“新四军黄桥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背面是陈毅的诗词:“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一面象征着军民团结,一面象征着八路军与新四军胜利会师。
根据粟裕同志生前遗愿,把他的骨灰撒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与那里的战友们长眠在一起。1984年4月粟裕夫人楚青亲自护送骨灰到黄桥公园安放。
这是粟裕部分骨灰安放仪式和粟裕骨灰安放处。
黄桥战役我军共伤亡900余人,他们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历史要求他们超极限地发挥才干,也要求他们超极限地献出自己的鲜血。
这是黄桥战役牺牲的部分烈士英名录。
当年参加黄桥战役的许多老同志和党和国家领导同志非常关心黄桥老区的发展,惦记着黄桥老区人民。
这边是结束语部分,展览的是当年黄桥战役中,我军缴获的几门山炮。
丁文江纪念馆
丁文江,字在君,江苏泰兴人。1911年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获动物学、地质学双学士学位,回国后参加游学毕业生考试,获“格致科”进士。1913年后任工商部矿政司地质科科长,创办地质调查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学会,并任所长和会长。还曾任奉天北票煤矿公司总经理。淞/沪/商埠总办,北京大学教授,中央研究所总干事等职。是中国近代地质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人之一。他知识渊博,学贯中西,在中国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地理学、地图学、人类学、历史学、少数民族语言学等相关领域都有卓著成就。他针对国情,对社会政治、哲学、外交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都发表了明达睿智的见解。他与胡适创办的《努/力/周报》、《独/立/评论》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自由知识分子中很具有影响的政治刊物。胡适评价他是“地质学的开山大师。”蔡元培称其“精于科学而长于办学,实为我国现代稀有人物”。哲学家罗素说:“丁文江是我见到的中国人最有才,最有能力的人”。他崇尚科学,艰苦创业,奉献社会的精神,他为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做出的开拓性、创新性贡献在海内外具有深远影响和很高的知名度,被誉为20世纪中国卓越的科学文化巨人。
这是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丁文江先生的童年、青少年时期的生活。
这是第二部分,介绍了丁文江先生为中国地质事业做出的贡献。
这是第三部分,丁文江先生学识渊博,曾经和北大教授张君劢发动“科学”与“玄学”论战。同时,他也下过海,他从过政。
这是第四部分,介绍的是丁文江先生煤气中毒,因公殉职。遵照他的遗愿,直到现在他的墓还安放在长沙岳麓山。
丁文江先生桃李满天下,他当年培养的学生,现在健在的年龄最在大的是一百岁,最小的也将近九十岁。全部是中科院士,这就是他的学生们在2007年纪念老师诞辰120周年写下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