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北京晨报]丁文江的英文简历

14102人阅读  1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5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6-10-29 12:45:11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肖伊绯
  或许,当年的中国地质学界同仁们一致认为,用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际行动,用专业成就、科学成果的持续涌现来祭奠这位中国地质学先行者,才是最好的纪念吧。
  今年5月8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现代科学家(七)》纪念邮票1套4枚,中国地质学开拓者、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1887—1936)终于登上“国家名片”,可为更多的国人所知晓。
  诚然,在近现代名人中,丁氏之名并不特别显耀,于后世公众而言似乎还谈不上“著名”二字。就拿与他同年逝世的鲁迅(1881—1936)来做比较,知鲁迅者数以亿计,知丁文江者恐怕仅以百千计。总之,在中国公共文化圈层里,理工科领域名人的知名度,着实大大落后于文艺领域名人的知名度罢。
  1936年1月5日,正值盛年的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地质学家丁文江在湖南长沙勘探煤矿期间,因煤气中毒逝世。作为中国地质学的开山大师,丁氏英年早逝的消息传来,当时社会各界为之震动,颇为之痛惜。但因时局动荡、抗战军兴,学术界知识界均无暇他顾,对丁氏的纪念活动也并不特别隆重,仅仅局限在地质学界小范围内;其后,便是一片冷寂。除胡适在1950年代匆匆写就《丁文江的传记》以慰追思之情,以及偶有几篇零星忆述文章之外,“丁文江”这个名字逐渐被人们淡忘。
  近年来,丁文江的传记及同时代学者相关忆述文章,渐有结集出版,更多的人开始了解其生平事迹与学术成就。但这些出版物,无一例外的忽略了一篇重要文章,那就是翁文灏(1889—1971)写的丁文江简历。该文用英文写成,于丁文江逝世当年撰写,应是最早的、最简明的丁文江传记。且该文完稿后,迅即发表于《中国地质学会志》第十六卷之上,是该刊物当期“丁文江先生纪念册”的主题文章,也应当是国内学术界最早发起纪念的文章。这篇简历,理当受到相当关注,也应引起后世研究者的重视。但因其英文撰成,又尚未译介,故知者不多。
  这里有必要简要介绍一下,中国地质学会及其创办的专业期刊《中国地质学会志》的历史概况。中国地质学会于1922年2月3日在北京成立,是在中国建立最早的学术团体之一。中国著名地质学家及在华工作的外籍知名学者章鸿钊(1877—1951)、翁文灏、丁文江、李四光、葛利普(a.w.grabau,美国)等26位学者为发起人,章鸿钊为首任会长。中国地质学会的前身为1909年在天津创立的中国地学会,我国最早的一幅地质图(直隶地质图),就于1910年发表在该会首期地学杂志之上。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后,于1922年创办专业期刊《中国地质学会志》,刊物为年刊,每年一卷;个别年份两年合一卷,第十六卷“丁文江纪念册”即为1936年与1937年两年合卷。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地质学会志》第十六卷中,与翁文灏写的英文版丁文江传记同时发表的,还有一副首任会长章鸿钊的挽联,联曰:
  认责任内无处可放松,治学然治事亦然,识君以来始信自强在不息
  数交游中惟真最难得,能让易能争非易,从今而后几疑直道与偕亡
  在君先生千古
  弟章鸿钊拜挽
  丁文江、翁文灏、章鸿钊同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创始人、中国地质科学的开拓者;在同一卷《中国地质学会志》中,三人以这样的方式最后一次聚首,不禁令人唏嘘不已。
  丁文江逝世80年后,如今抚读这一卷《中国地质学会志》,但见1个页面遗像、1个页面的挽联、11个页面的英文版简历,就构成了一册极其简约的“丁文江纪念册”。而在这些页面之后,则是煌煌大观、400余页的专业论文多篇(包括一篇丁氏遗作)及各式图表。或许,当年的中国地质学界同仁们一致认为,用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际行动,用专业成就、科学成果的持续涌现来祭奠这位中国地质学先行者,才是最好的纪念吧。我想,这正是专业精神的体现,更是科学精神所在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875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6-10-31 16: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