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谁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人! 建设新农村,需要咱农民真心参与。作为农村的主人,投身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咱农民的义务,更是责任!面对国家建设新农村的号召与行动,如此好的机遇,我们没有理由不行动! 二、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最需要的是什么?多数农民说需要资金!也有少数农民说需要技术、市场、政府引导组织等等。需要钱,同样给钱,有的人1000能变成一万,有的人不赚不赔,有的人却赔个底朝天或花个精光。需要技术,给大家同样的技术,不同的人家,不同的操作管理,结果很难一样。有人说是方法问题,我说方法没问题,关键是人出了问题!做人做事,第一要勤恳;第二要脑子活;第三要淳厚,讲信用。勤能补拙;脑子活能看透事理,做事抢占先机;淳厚、信用,人家才乐于和你交往。濮阳县沿黄河某村,曾是市委领导包扶的贫困村。政府投资的很多钱物,多数被吃喝花费了。长期以来,村子贫穷状况变化很小。1999年河南省农行对口包扶该村,为推动其发展经济,工作队利用农行职工集资捐款,从南阳引进黄牛,几经周折运到村里后,却没有群众主动卸车。众多村民围观,要付卸车费才上去卸车。 大家说,这样的村子,这样的人,啥时候才能富得起来呢?再和大家共同算几笔帐: 我们种地需要的化肥出厂价1400-1600元一吨,卖给咱农民就成了1700多元一吨;咱农民养猪用的饲料,出厂价2700元一吨,卖给咱农民是4300元一吨;咱农民辛辛苦苦收获的粮食,饲料厂收购1300元一吨,咱农民卖给小贩只和1100元一吨;咱农民卖猪是3.5元一斤,人家卖给屠宰场是4元一斤……。农闲时,青壮年和有点知识文化的劳动力绝大多数外出打工,留守的妇女和老人,不是打麻将,就是三五成群的白话,张家李短的惹来许多是非。收获季节,一家一户的妇女老人没办法解决收获问题,男人们不得不放下城里的工作,搭上路费奔波回家。大家都知道,每年的收获季节,城市建筑工地都要闹民工荒,工地上工资比平时高很多,而同期的车票价格也是一年中最高的。总的来看,咱农民存在“愚、穷、弱、私”的基本特点;基层经济工作中,政府和群众没有良好互动,形成建设合力;市场对价中农户处于“弱小”的一面;农民迫切需要组织起来。政策再好,扶贫难扶懒。建设新农村,需要农民觉悟、自强,积极参与。建设新农村,农民最需要的是,有人帮助组织起来,以组织形式,引领农民争取更多支持,争取更大权益,走向共同富裕。 三、 三、后联产承包责任制时代存在什么困惑?先讲两个真实的事件。村镇干部难以组织帮扶队,喇叭也难以召集的群众,几乎所有村干部都连声叫难,“现在召集群众难啊!喇叭喊烂了,也叫不来几个群众开会。” 群众各顾各,喇叭叫不来!原来听着铃响上工的咱中国农民,难道今天就没有了一点组织性?难以理解的是,五十、六十年代,尽管我们的生产能力和物质状况,和今天相比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我们却能够战天斗地,气概豪迈,排除万难,改造农田,兴修道路和水利工程。我们农村能够见到的基础设施,大部分是那时候修建的。那时我们主动组织起来,改善社会,活跃生活,把自己看作是乡村的主人。但是今天,农村技术进步了,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了,各种物质条件也改善了,农村以外的支持越来越多了,大家更有能力做事情了,但是今天的我们却变得麻木而无所作为了。究竟为什么?咱农民骄气了?堕落了?智力变低了?我们曾经的自信哪儿去了?是什么导致了农民如此的颓废?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这种局面呢?建国初期咱农民互帮互助的劲头哪儿去了?咱现在的农民就象一盘散沙,没有了凝聚力。原本愚、穷、弱、私的农户,现在居然习惯了松散。我们打麻将、推牌九、醉酒闹事,却对水旱荒灾、市场的挑战熟视无睹。 为什么有些地方,本地各种资源都很丰富,但是反而不如自然资源条件差的地区发展快?有些地区虽然发展的比较快,人们衣食丰足,但是人们却空虚无聊、无所事事,村里出现的问题并不比贫穷的村子少,富裕也并没有使各种社会问题、各种公益问题得以解决,有时甚至是发展越快,麻烦偏偏越多? 我们已经走进了一个政府上面喊,群众没动静的奇怪时代。我们好象都在默默地等待。等什么?自己也不知道。如果有人问我们缺什么?我们就说缺钱、缺市场、缺技术、缺项目,什么都缺。问我们怎么解决?我们会干脆地告诉他,等待政府的扶贫,等待外界的支援,甚至会很坦率地请他们帮忙修路、自来水、卖农产品。然而,如此巨大的需求,即使基层政府也无能为力,所能做的事情只能是给些物质援助,有时连物质支援也难以做到了。 是基层政权没有尽到自己的义务?还是咱农民素质需要提高?农村的现实说明了:精神贫困,是农村最根本的贫困。所有的问题,表面看是农民个人素质能力的下降和基层政府组织群众无力,实质却是农民没有自己的组织,缺乏群体关爱。包产到户后只强调单打独斗而忽视了团体力量,才是真正的根源! 咱农民依靠个人力量,根本没有克服天灾人祸的能力,也无法应对来自其他群体的利益侵害。我不得不对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行深入思考,并关注到这样的情况:设计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非常科学的。但在现实实践中,原本包括的“联产”和“责任承包”两个方面,却被误化成了单纯的“包产到户”。虽然包产到户一定阶段激活了农村粮食生产,但却很大程度上导致公益废弛、人心离散,促成了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化大生产与自给自足的散户生产之间的基本矛盾”,客观制约了农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没有农民的觉悟,建设新农村很难上升为实际行动。没有农民的真心参与,新农村建设只能是空洞的口号。农民不组织起来,不可能与任何单位对等谈判来保护属于自己的权益,也根本不可能借助政策优势,争取到国家发展三农的巨大支持!农民自强,把联产承包责任制“统”的方面补起来,提高自身的组织化程度,是新农村成功建设的重要前提。 中央一号文件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新农村改革的基本路径,维持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尊重农民意愿,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统分结合,发展农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新型合作社,代表着未来中国农村改革的方向。 四、 四、农民如何走向共同富裕?中国改革开放的总目标是共同富裕,先富带后富。所有人都似乎明白一家富不算富的道理。然而,为什么个别富裕了的人宁愿千金斗富或者养狗,也不愿意帮扶穷人?为什么有的人富了反被乡邻孤立?为啥咱农民生活好了却睡不好觉,害怕被偷、被抢?为啥打工兄弟干着最苦最累的活儿却始终担心拿不到工资?咱农民能不能象城里人那样生活,住高楼大厦、退休了也能拿工资?咱农村的青壮劳力,能不能不出村就能挣钱? 但是,答案却很奇怪——能也不能!为啥这样说?不能,是因为眼下农民人心涣散无组织状况下,短期实现上述目标根本不可能。能,是因为只要找对了路子,大家团结起来,合作互助,长期坚持下去,一定能! 闻名全国的南街村、华西村和小岗村,给我们提供了非常生动的例证。小岗村是中国第一个包产到户的村子,当时全村党员按下血手印,秘密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包产到户的历史。然而,直到今天,小岗村和我们多数村子一样贫困。南街村和华西村都是闻名全国的富裕村。我们学习小岗村分队包产到户的时候,南街村和华西村的干部群众一条心,团结起来进行了合作制改造。现在,两村人口都是几千人,人均资产都是好几百万,外来工人都有好几万人。 南街村、华西村和中国南方民营经济发展的大量事实证明,没有农民自身组织化程度的整体提高,共同富裕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维持农村土地承包基本经营制度,以农民自身觉醒为前提,创办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组织化水平和农村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水平,代表着未来中国农村发展建设的基本路径。国内第一个包产到户的村子,安徽小岗村已经放弃了包产到户,在土地入股框架下,走上了合作开发的新路。 国家建设新农村需要群众参与并行动起来,农民需要国家支持和尊重。当代中国,急需探索一种能被国家和农民共同接受的全新的新农村建设模式。这种模式必须农民当家作主;这种模式能够给多数农户带来好处,让多数农民的腰包鼓起来;这种模式必须有利于整个村庄甚至多数农村发展。 五、 五、谁为咱三农发展买单?农民寄望于政府,等待国家投资彻底解决发展资金问题;政府寄望于百姓,期望百姓自觉行动起来,推动三农稳步发展。结果陷入多方彼此推诿等待的怪圈,最终苦的还是百姓。 谁为发展三农买单?第一是农户家庭,农户作为农村建设主体和发展的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发展三农的第一买单人。当然,受资金水平制约,农户资金一般只能支持微小创业启动,仅能做引玉之砖,却无法支撑高墙大厦(大型投资、公益设施等)。其次是国家,国家是全体国民的代表,协调产业利益,扶持三农发展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按照市场配置原则,国家买单应投向大型投资、公益设施等农户难以解决的方面,或者能够引导农业方向性调整的大型开发性产业,而不宜“撒胡椒面式”分散到单个农户。到户支持工作,可委托中介组织解决。第三是涉农职能部门等。第四是金融企业,投资三农是金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抉择,贷款和利率是最灵动的市场化资金运做手段。 弄清谁为发展三农买单,可以有效解决多方思想问题,确立农民农村建设主体地位,打破国家包干买单的惯例,为建立多层次投资三农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还 必须想办法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然而在官办银行,咱农民托不到熟人没人理睬;在官办银行,咱农民不请客送礼贷不出钱;咱农民急需用钱却贷不到款,未必急需用款的人送了礼却拿走了钱。不是咱农民不讲信用,而是咱农民给个别有特权的人背了黑锅。民办、民管、民受益,是国际合作社的基本准则。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不在于咱老百姓,根源在于官办银行的“假合作社”体系,剥夺了咱老百姓的发言权、管理监督权和服务受益权。破解“贷款三难问题”,只有创建真正属于农民自己的信贷合作组织,才能有效解决。(转自许文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