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至养生重在养心 冬至养生的重点是要养心。要养生先养善良、宽厚之心,心底宽自无忧。冬季养生,要静神少虑,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2.冬至出外要保暖 进入冬至节气,降温幅度会进一步加大。冬至最重要的养生即是保暖,身体暖暖的,气血才会顺畅,才可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保暖强调的是头和脚。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较薄,保暖性很差,一旦受寒,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降低抗病能力,导致呼吸道感染,因此在寒冷的冬至时节,脚部保暖也应加强。 3.起居护养要适度 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同时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防止阳气过度的消耗。“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冬令时节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 4.运动养生适度为宜 运动方面,由于大雪节气万物潜藏,运动养生同样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宜做过于剧烈的活动,而应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比如每天在阳光好的时候做做舒展运动(上午9-10点钟或下午2-3点钟)。 5.食补要吃温性食物 在冬季适宜补益的食品中,中医又分为几大类。天寒地冻,首选温补类食物。如鸡、羊肉、牛肉、鲫鱼等。上述几种,均属美味,在冬季可作为进补的佳品。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还有一类滋补类食物,具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猪脊、海参、龟肉、甲鱼、鲍鱼等。 数九天养阳必须遵循哪3个基本原则? 1.起居 冬令气候趋寒,天地阳气潜藏,应之人体,冬季亦为人体养精蓄锐的最佳时段。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有晨练习惯的人群应注意,晨练时间不宜过早,以免诱发呼吸道及脑血管疾病,或使原有疾病复发。 2.药补 在这个阶段,有些人喜欢药物的冬令进补。比如膏方。膏方中加入不少甘甜滋润补养药物,服用时感滑润爽口,既能进补,又能治病。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所以冬季进补膏方在有些地方成为一种时尚。 3.食补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在冬季如果能恰当选择既美味又具有补益身体的食物,无疑会让大家接受。在冬季适宜补益的食品中,中医又分为几大类。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各类食物优点和缺点。 ①温补类食物,如鸡,羊肉,牛肉,鲫鱼等,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 ②平补类食物,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燕窝、蛤士蟆、银耳、猪肝等,这些食物既无偏寒、偏温的特性,又无滋腻妨胃的不足。 ③滋补类食物,具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猪脊、海参、龟肉、甲鱼、鲍鱼等。 冬至六款进补食谱 冬令进补多选择冬至开始,此时进补可发挥最大效应,促进人体阳气的萌生,消耗相对减少。冬至时节的进补食谱如下: 麻油拌菠菜 做料:菠菜1斤,食盐、麻油适量。 做法:菠菜洗净,开水焯熟,捞出入盘,加入适量食盐,淋上麻油即可。 功效:通脉开胸,下气调中,止渴润燥。 羊肉炖萝卜 做料:白萝卜500克,羊肉250克,姜、料酒、食盐适量。 做法:白萝卜、羊肉洗净切块备用,锅内放入适量清水将羊肉入锅,开锅后五六分钟捞出羊肉,水倒掉,重新换水烧开后放入羊肉、姜、料酒、盐,炖至六成熟,将白萝卜入锅至熟。 功效:益气补虚,温中暖下。对腰膝酸软,困倦乏力,肾虚阳痿,脾胃虚寒者更为适宜。
选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