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5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
发表于 2014-11-5 15:12:37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清朝雍正三年(1724)通州改为直隶州,泰兴归其管辖,“竹枝”原是古代流行于巴渝的一种民歌,南通在清代也出现了不少,最著名的要数李琪的《崇川竹枝词》,1995年,根据南通市图书馆静海楼所藏的旧刻本,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整理出版了李琪的《崇川竹枝词》。
李琪,清通州人。字东美,一字元朗,号少山,善诗文,著有《少山文钞》。《崇川竹枝词百首》载《少山文钞》卷六,实数99首,创作于清道光初。该词题材广泛,农桑军政、历史文化、地理变迁、风土人情、山水名胜等等,无所不包。为研究地方历史提供了可贵的资料,是地方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崇川竹枝词百首》中有5首词涉及到泰兴,其中有一首写了黄桥。“轧轧缫车到处听,织成染入小缸青;请郎看取机中布,侬纺棉纱是铁梃。越丝千缕入吴绵,织得绵细绵样鲜;侬住黄桥桥上市,愿郎不泊石庄船。”史料记载,南通蓝印花布的历史可上溯到宋元年代,著名的纺织发明家黄道婆晚年在松江致力改革纺织工具,提高了纺织效率和产品质量,这对一江之隔的通州影响很大。《崇川咫闻录》:“土布以铁梃所纺棉纱织者上,细纱布稍粗,而幅广尺二、三寸,长四丈有余,匹大为江南所少。线布出金沙场,朴素浑坚,人每取以制褐,染青加元色。其布细者价高他布。”《崇川咫闻录﹒物产录》又云:“土绵细,泰邑黄桥、石庄出,色较湖产微黄,粗厚而软,制服耐久。又出丝布巾带,以丝为经,以棉纱为纬。”自明清以来,平潮、石港、二甲、四甲、石庄、白蒲、黄桥等盛产棉布的集市,每地都有数十家染坊。这些染坊,生意十分兴隆,出布总在二百匹左右。黄桥布巷的来历,想必是如此得来。
千年古镇黄桥,如今全镇拥有各类剑杆织机2000多台,日产牛仔布30万米,07年被命名为“中国牛仔布名镇”。一首清代竹枝词,也印证了黄桥镇有着悠久的纺织历史,是名副其实的土布之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