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1月23日电(陈晓波、商意盈)“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参天大树!”近日,署名为耿琳老师的一段话,在网上不胫而走,感动了众多网友。中国家长如何教育孩子,需要改变以往单一的评判标准,在恪守培养合格公民的前提下,更加珍视和守护孩子的“独特”。 记者采访了解到,耿琳是河南省实验中学的一名英语教师,也是一名班主任。期末考试结束后,她将自己平日教学、阅读的感悟通过校讯通群发给了所带班级学生的家长。耿琳说:“自己班上99%的学生都在认真学习。每一次考得不好,学生自己已经非常难受。他们更需要的是理解。” 没有一位家长不盼望儿女成龙成凤,这样的心情再能理解不过了。只不过大部分中国家长表现得过于着急。眼下正是学校出期末成绩的时候,不少孩子可能因考试成绩不够理想而遭遇父母的冷落、责骂甚至体罚,随即拿到各种补习班的“对症药单”。尽管口口声声说“都是为你好”,但这样的教育方式直接而粗暴,势必将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阴影。 耿琳老师用充满暖意的文字告诉家长:“无论成绩好坏,请想想: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地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颗还没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 中国父母对孩子的高期望,部分源于集体文化所形成的单一的评价体系和强大的舆论压力。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选择更为丰富,人们的价值评判也更为多元。当人们用“幸福”代替“成功”来谈论人生时,这样的变化已经发生。 对于父母而言,在教育孩子方面,与其求诸上限,不如守住下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对社会有用的现代公民。这应成为所有家长共同认同的下限。在此基础上,我们鼓励每个孩子追寻自己想过的人生,一起为更美好的社会奋斗。至于孩子能否成名成家,需要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父母替孩子做主,一味地说教鞭策,反而可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结果适得其反。 为人父母者,应意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有自己的成长方向和成长轨迹。我们唯一能经历和努力的是这一份妙不可言的“独特”,如耿琳老师所说:“慢养孩子,陪伴孩子一起成长,要有耐心,要有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