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古称永丰,其濒江近海,北有四水汇聚(即东、西姜黄河、盐河、窑子河故道),由永丰南流入江;南侧孤山独峙江中,烟波浩淼;西经老龙河到延令后可直达广陵。由于陆上交通普遍不发达,水运成为对外沟通的主要渠道和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先民们傍河而居,因河设市,往来于上海苏州的河运船舶不绝于港,黄桥有幸成为有上千年水运历史的港湾和商埠,当时如皋的布匹、靖江的棉花、泰兴的猪油酒、姜堰曲塘等地的粮食,有相当数量在此运转集散。清朝、民国年间,单粮行就有90多家,经济力量雄厚,曾有“泰兴一城不如黄桥一镇”之说。难怪陈丕显在回忆录中这样评述旧时黄桥:黄桥镇是长江北岸商品集散地之一,人称“苏北的小上海”。 黄桥水运历史悠久,古代以木帆船为主要运输工具,至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以轮船运输为标志的近代水上运输业开始出现,并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和洋务运动的兴起而逐步发展。民国18年,新泰客轮由靖江开行黄桥。直到民国29年1月,日军占领泰兴,汽轮才被迫停航。旧时水运基本上是个人分散经营,直到解放前夕,黄桥镇何魁荣、何老五开设船行,开始规模运营。他们的经营方式有两种:一为行主自备船只,雇员运货物;一为船民带船投行搞运输,行主向船民收取佣金百分之十到二十。水运繁荣带动了相关行业,箩脚工就是最典型的职业,光绪年间,黄桥90余家粮行,都是箩脚工由船上运到粮行,箩脚工每人自备一根扁担,两只箩筐,一担可装稻谷150斤或大米200斤,民国33年黄桥有箩脚工160多人,如此时间长了,人们把他们上卸货的地方的巷子叫罗家巷,现在依然保留着这个巷名。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水运的发展,采取了许多重要举措,取缔了封建帮会、摧毁了封建把持、组建了水运管理机构、领导船工船民走互助合作化道路。1951年5月,黄桥周边16个乡镇的船户被组织成立苏北海员工会黄桥分会,经营水上运输。1951年11月,华东联运公司泰州木帆船联合运输社在黄桥建立分社。1954年5月11日,撤销泰州木帆船联合运输社黄桥分社,设立泰兴县航运管理所黄桥航管站,1956年3月改为黄桥民船运输合作社。1959年3月,撤销黄桥民船运输合作社,划归泰兴县运输公司。1962年7月撤销泰兴县运输公司,成立泰兴县轮木船运输合作联社。1963年11月撤销泰兴县轮木船运输合作联社,成立泰兴县运输合作联社。1969年12月,撤销泰兴县运输合作联社,各项业务工作统归交通局管理。1974年1月,设置泰兴县航运公司黄桥航运站。组织起来发展规模运输极大地促进了水运生产力的发展和船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国民经济恢复过程中,水运圆满完成了新中国建设、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物资运输等任务。 据运输社负责人周桂林回忆:“1956年在总路线指引下全国掀起社会主义合作社建设高潮,我们在上级部署和领导下,黄桥组织了运输合作小组,经过一年多艰苦摸索,黄桥民船运输合作社顺利成立。首先我们进行了普查,搭建了有十几个人参加的两个评议小组,对所有参加合作的物资进行登记核算。如船壳、大小桅竿、锚、橹、浆、跳板、篙、缆绳、篷等有上百样,需要逐个称量估算,按质论价,通过验收以后张榜公布,一共有100多艘船被吸纳进社,最小的只有三吨,最大的有五六十吨,有专门装酒的装猪羊的装杂货的装粮的,总计运力有一千吨左右。建社以后我们又开创性地制定了一系列劳动分配方案,体现了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针对一些旧船民陋习,党组织开展了反偷漏运动,深入群众中开展学习教育,效果明显,船民普遍树立了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思想。” “1957年,我们运输社鼓励大胆创新,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造探索,从而推动改变单纯使用人力行船的历史进程。我们先后搞了脚踏翻水板轴承化,八面风翻水板,土制单缸蒸汽机等,取得了宝贵的经验。1958年我们还选送年轻力壮爱学技术的社员到泰州航校学习,当年我们向扬州蔬菜公司购买了一条60匹马力木质轮船回来组办了拖队,极大地解放了人的体力。” 水运主要输送销售出本地的土特产,如猪及猪副产品、油、酒等向外埠运输,运进的必需的煤炭、布匹、粮食以及日用百货、煤油、火柴等。在黄桥水码头常年可见装船、卸船,天天是一片繁忙的景象。现在保存下来的码头还有西寺桥粮码头、炭码头、港区码头、盐仓库码头、南粮库码头、布厂码头等等,虽然现在有的已不再具备原有的功能,但仍然可以领略当时水运繁忙的景象,从中一窥当时的风貌,黄浊江水、泥色河滩上那稀疏的船只,仍淡淡地续编着古镇水运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故事。 黄桥水运管理渐趋规范化、航道的整治、码头的建设、水运企业的成长壮大、木船机动化、船舶刚质化、出海运输的开通等等,使水运迅速进入一个良好的发展阶段。黄桥水运发展到拥有20000吨的运载能力,达到鼎盛时期,为黄桥的经济发展和正常生活物资供应提供了有力的物流保证。1958年在建设“泰兴---黄桥---分界公路”时,响应“千船万车穷建公路”的号召,运输黄土废砖等铺设公路,并从宣堡运来银杏美化公路两侧,此举受到交通部表扬并全国推广。1959年组建扬州轮船联运公司时,黄桥社响应省交通厅号召,支援一个轮队(60马力轮船一条和12条拖驳50名熟练船员),得到上级肯定。 解放后黄桥开通的内河客运路线有:1950年泰兴商人用普风牌轮船开黄桥至新港线,50个客位,每日1个班次,开行靖江新港,衔接长江客轮,1957年停航;1959年泰兴运输公司开通黄桥至姜堰和季家市两条路线,季家市线后延伸至广陵镇。1964年两路线停航。1963年泰兴运输社用小五号客轮开通泰兴至黄桥线,40个客位,每日1个班次,这个轮船是标准的“妇女号”,船管员、驾驶长、轮机长、水手都是女同志,这在当时可是道非常靓丽的风景,1967年停航。1965年黄桥运输社用木船开通黄桥至横垛线,30个客位,每日1个班次。其他还有开无锡等地方的航班。运输社并在方便群众的特色服务上做文章,进行沿途停靠,开展“代运、代买、代搬、代送到家”,实行一条龙服务。 运输社除了经济上取得较好的收益,在企业文化上也很有特色,组织的文艺宣传队在街上演出以外,还去周边乡镇送戏下乡,每年黄桥灯会,运输社漂亮的大船灯都成为黄桥老百姓的焦点话题。运输社还兴办了水上子弟学校,在全国也不多见。笔者就有幸在该校上学,度过难忘的童年生涯.运输社开通客运航班,砌了个大厕所,没想到大粪池竟成为周围农村眼热的标的,当时的文明村用西寺桥东南角的土地换到了大粪池的肥料,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土地的价格和肥料早已不成比例,回想当年所占的便宜不禁菀尔一笑。 后来公路建成通车,水运渐失优势。水路运输的最大弱点是慢,在水运与陆路交通运输的竞争中劣势明显。当陆上的动力交通工具代替随水飘流的舟楫后,古镇冷清了,在繁华了数百年后,沉寂了数十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它的历史、文明、古迹、风貌却免于打扰而沉淀了下来,其孕育出的独具特色的江北水乡文化,如果把她开发成旅游资源,其价值不容低估,如同青花瓷坛让人怀古,好似小家碧玉动人幽情遐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