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疑似用错的四个汉字错了吗?

1087人阅读  0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12-13 23:07:20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疑似用错的四个汉字错了吗?
文章提交者:随便说说 加帖在 文化散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千里草
   

这几年不断听到看到有一个说法,说的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汉字中,有两组、四个字使用颠倒了,这四个字分别是“重”和“出”、“射”与“矮”,这四个疑似用错的汉字真的错用了吗?

查阅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里面没有收录这些字,这说明这些字的出现可能晚于东汉时期,我们知道中国汉字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直到秦朝始皇帝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汉字有了自己的规范小篆,目前,汉字的结构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那这四个字是怎么疑似使用错误呢?里面有多种猜测和传说版本,比较有代表性说法是按照目前的理解这四个字颠倒了:

射与矮:分开来看“射”,由“身”和“寸”组合而成,身只有寸高,明显是“矮”,《水浒传》里就有“三寸丁”武大郎卖炊饼的故事,身有寸高应该是“矮”。再看“矮”,由“矢”和“委”组合而成,我们知道成语有的放矢,其中的“矢”就是箭,“委”有弃的意思,如,委之于地,就是说扔、抛、发的意思,那么将箭发出去应该是“射”,不应该是“矮”。看来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我也曾经相信可能就是古人把这两个字弄反了,混淆了,谁没有出错的时候呢,古人也盖莫能免。

重与出:“重”本应该是重量,可是竟由“千里”组成,千里之遥不是“出”远门吗;再看“出”,“出”字两山重叠,重不重?压在中国人民头上过去有三座大山,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就是两座大山也挺重吧,怎么叫“出”呢?是不是这两个字也搞混了,弄颠倒了。是不是造字圣人仓颉一时疏忽,在传播教授大众的时候出错了?五千年的中华民族竟会有这样的错误吗?

其实,这过低的估计了我们的造字圣人,对于汉字他们不会如此大意,况且汉语言文字专家也都没有说这两组字用错了、弄颠倒了,那又该如何合理解释这些字呢?我查阅了网上的批驳言论,说这些字没有用错,只是按照目前的拆字来理解,刚好巧合,依此就说“射”应为“矮”,“矮”应为“射”;同样道理,“出”应为“重”,“重”应为“出”。我们的汉字经过演变,一开始造错了字吗?不是,错的是,我们把这四个字都当作会意字来解释了,况且会意的还有些偏颇:

射:象形字,在甲骨文、金文中,是拉弓上矢的象形,原本的写法应该是左弓右矢,由于“弓”“身”形状相似,到了篆书,已误写成左身右矢。在篆书中“矢”“寸”近似,变成楷书时,又误成左身右寸。可见这是汉字演变中的伪变,与造字无关,更与“寸身”的会意无关。象形字非要来会意,这样会意更好,射出的箭簇有一寸长,箭头身高有一寸。

矮:形声字,从矢,委声(矮的古音为“委”)。为什么从矢呢?因为矮者,短人也,“短”从矢,“矮”也跟着从矢。为什么“短”字从矢?原来在远古时代,矢(箭)是量长短的工具。形声字非要会意,这样会意,怎么矮,原委是只有箭高,一个人只有一只箭那么高可不是矮吗?奥运会我们看过射箭比赛,那只箭就是一米左右吧。

出:象形字,与“山”无关,不是两座山叠加在一起。在甲骨文、金文、篆文中是两株草重叠的象形,表示“长出”,也有的认为跟“步”类似,是一前一后两个脚步,表示走出、前进之意。如果还会意一把,山叠嶂,走出山峦,不能老闷在山里。

重:形声字,从壬,东声(“重”的下半部实际上是“东”)。为什么从壬?因为“重”的最初含义是厚,“壬”是人在土上,表示厚。还延续上边三个字再来会意,我们提东西走路,本来不重很轻的物品,如果走的远了,我们会感觉很累,会感觉物品很重,从菜市场掂着菜往家走,越走感觉菜越沉,你走千里肯定比两座山还要重吧!

不是会意字,我们不要随便去会意,“射”、“出”均为象形字,“矮”、“重”均为形声字,随着汉字的演变,就有了这样的巧合和曲解。五千年厚重文化值得我们去探究。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