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187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
发表于 2012-4-16 09:36:44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本帖最后由 云帆 于 2012-4-18 15:13 编辑
回到老家黄桥后退而不休,潜心研究古镇的历史文化,出版人物传记专集《黄桥名人录》和《丁文江传》,并主编8期《黄桥历史文化研究》——林任申为黄桥古镇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作出了重要贡献。
林老因病去世后,根据他的遗愿,家人将礼金21.2万捐给黄桥历史文化研究会,用以奖励对当地历史文化研究有重大贡献的项目或个人。
唤醒千年古镇文化
林任申出生于1936年,泰兴市黄桥镇人,大学毕业后先后执教于黄桥中学和泰兴中学。
黄桥古镇始建于北宋神宗元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林任申退休后回到黄桥,恰逢老家在搞小城镇建设。不能眼看着历史文化渐被湮没,林任申觉得,自己该为古镇做点什么,为后人留点什么。
1998年,林任申找到本镇的彭少山、余学斌和丁正祺等文化人商议,成立了民间团体“黄桥历史文化研究会”。此举很快得到了黄桥镇党委和政府的支持。
黄桥人都知道,该镇宋朝的顾孝子(实名顾昕)是第一个被编入国史的泰兴人。对于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不修复其墓碑实在可惜。林任申和几位老人分头到民间查询墓碑石的下落。1999年夏,林老听说西寺桥村的一条河里有一块石碑,随即赶过去察看,石碑被打捞上来,竟然就是失踪许久的顾孝子墓碑。
为了寻找刻有长联的亭柱,林任申多次寻访,终于在一农户家里发现了一根亭柱,已被当作了晾衣服的拴绳柱。不久后在西寺桥村的一废弃猪舍里,林任申顾不上脏臭,扒开周围的乱砖,找到了另一根亭柱。
工作到去世前一天
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丁文江先生是泰兴黄桥人,2007年是他诞辰120周年,黄桥镇准备举行纪念活动。为了纪念丁文江先生,林任申决定编写《丁文江传》,为此他专程赶到位于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文化博物馆,一泡就是近十天。
为了赶时间,林任申每天早晨5点就起床,先翻阅书籍资料,然后动笔写稿,直到每天晚上10点。夫人丁芷华担心他身体吃不消,找在泰兴文联工作的儿子林林,要他无论如何抽出时间帮父亲的忙。
有了林林的帮忙,林任申的工作轻松了不少,终于在当年3月将此书出版,为当地举行的纪念丁文江活动献上一份厚礼。此书分15章,共28万字,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成为国内继胡适以后第二个版本的丁文江传记。
2011年6月,林任申被查出患有肺癌。在接受治疗时,他仍不忘手头的研究工作。今年2月25日,黄桥镇历史文化研究会工作人员将第八期《黄桥历史文化研究》样稿送到林任申床前,请他审定。
此时,老人已经病入膏肓,但大脑十分清醒,仍强撑着从床上坐起来,认真把样稿看完后,提了几点意见。见林老身体虚弱,工作人员没敢多逗留,没想到第二天噩耗传来,林老已与世长辞。
家人捐资成立基金会
林任申去世后,镇上很多居民也赶来吊唁,全镇花店一时花篮售罄。
林家人办完丧事后一算,礼金竟达21.2万元。如何处理这笔礼金,林家人商议后决定,全部捐给黄桥历史文化研究会,满足林任申的遗愿。
林老的儿子林林说,黄桥历史文化研究会的经费大多是父亲筹集的,经常捉襟见肘。老人生前经常念叨研究会缺钱,希望将来能够成立个基金会。
3月31日上午,泰兴市黄桥镇专门举行仪式,由林任申夫人丁芷华向黄桥历史文化研究会捐赠21.2万元。林林说,这笔基金不用于黄桥历史文化研究会的日常办公,而是专门奖励对黄桥历史文化研究有重大贡献的项目或个人。
记者 姚翔 通讯员 明生
该贴已经同步到 云帆的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