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熊 于 2012-4-5 20:20 编辑
丁文江:大师精神永驻
陈宝国(中国地质大学教授)
我国近代自然科学起步较晚,但地质科学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初已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这与我国几位地质学先驱者的呕心沥血辛勤创业是分不开的,丁文江就是其中之一。
学以致用,循师承自然
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地质调查,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亲临其境,拜自然为师。
早在20世纪初叶,丁文江强调“凡是有志于地质科学的人必须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要亲临其境,拜自然为师”,强调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地质调查。
1911年,丁文江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获动物学和地质学双科毕业证书回国。当船行至越南海防,丁文江便弃船上岸,开始了他的地质考察旅行,途经云南、贵州、湖南诸省,沿途考察地质地理及风土人情。从此,丁文江在后来的地质生涯中,走遍山川大地,一次次地证明了他做事做人求真务实、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精神和言必行、行必果的科学态度。
丁文江一生曾多次进行野外考察,除去地质调查成果之外,他的严谨的科学认知态度和坚毅的科学奋斗精神令人敬佩。他在考察中,遵循“近路不走走远路,平路不走走山路”准则,一向主张“登山必到峰顶,移动必须步行”的实践探索精神。这种“尊重实践、求师于自然”的行为准则,成为他作为一位杰出地质学家所具备的优良品质的一个组成部分。
要提及一点的是,丁文江对徐霞客的研究和对《徐霞客游记》的编订过程,完全是以科学家的科学态度进行的。他不仅仔细阅读了《徐霞客游记》,同时身体力行重走了徐霞客考察之路,以自己的实践来修订前人成果。为此,他被后人称之为20世纪的“徐霞客”。
用而思之,求有的放矢
科学救国,献身地质事业
脚踏实地地实践,表现了他的求实精神,而科学实践的目的性又表现了他行成于思、求知问事、务求有的放矢的思维方式和实用态度。
20世纪初的中国积贫积弱,中国向何处去?何以救中国?成为当时知识阶层思考的问题。
丁文江留学达九年之久,深受西方科学与进步思想的影响。面对旧中国,丁文江选择并践行了科学救国的道路。正如留学归国并未直奔家门而选择步行穿越云南、贵州两省一样,丁文江已把自己融进科学救国、献身科学的事业中去了。这种选择形成于他不断的思考,形成于他对东西方科学、思想、文化的认知和比较,更形成于他办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在开始地质旅行之前,他已经规划了中国地质事业的宏图,并坚忍不拔地迈出了坚实的脚步。
对于这次考察,吴相湘认为:“丁文江此次内地旅行可说是实事求是精神的首次表现,充分发挥其毅力勇气和观察力。”丁文江通过考察发现了现行地图实为200多年前的资料。1934年,他与翁文灏等人合编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完备的现代地图册——《中华民国新地图》。地图一出版就震动了地学界,与当时世界上制图方法先进的地图相比毫不愧色,被称为“国内地图改革第一声”,在国外则被称为丁氏地图。
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有“山西真是世界上煤铁最丰富的地方,照现在世界的销路来说,山西可以单独供给世界几千年”的说法。丁文江在1913年的正太铁路沿线的地质调查中,发现山西的煤的确很多,但是却不似李希霍芬所言那样。为此,他在《调查正太铁路附近地质矿物报告书》中指出:“以发现于地面者言,则不甚适宜于西法开采,盖矿质之分布有一定规则,且文江、梭尔格所见最厚之矿无过二尺者。”并写了一篇《有名无实的山西铁矿——新旧矿冶业的比较》文章,对李希霍芬的错误认识和诱导给予纠正。
在丁文江那个时代倡导科学,倡导以科学态度从事科学的研究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丁文江的言行,则对这种社会的需要做了最好的佐证。正如一位学者谈到的:“要科学在中国生根,有赖于专业科学家的推展,而丁文江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正因他是个杰出的科学家,又是个科学的传播者。”
思而兼收,悟科学真谛
在中西文化的交相影响下,丁文江崇尚以科学为至上,以民族为至尊,也因此拥有了9个“第一”
丁文江15岁出国留学,9年之后归国。他的少年、青年时代几乎都是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度过的,以至于生活习惯也被西化。然而,丁文江的思想在中西文化的交互影响下,产生出的是一种崇尚科学,为民族、为科学而献身的世界观和科学观。这一点又不能不论及丁文江“以科学为至上,以民族为至尊”的思想境界和宽阔的胸怀。
黄汲清先生这样评论丁文江:“丁文江知识渊博,学通中西。……他对西洋文化和中国文化都有深入的理解……他对中国地质科学,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和启迪,长期以来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正如李济先生评论丁文江时所说的:从好些方面看,他是一个划时代的人,它可以算是中国提倡科学以来第一个好成绩,……他是开创这种风气并且使之实现的人。”
黄汲清先生曾排列了丁文江在中国地质学上的几个第一:
丁文江——名列第一的先驱学者;第一位地质教学机构负责人,即北京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所长;第一位发表地质矿产调查报告,并附有区域地质图的学者;第一位远征边疆的学者;第一位发表中国矿产资源论文的学者;第一位详细研究煤田地质,并建议进行有计划的钻探,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的学者;第一位发表工程地质论文的学者;第一位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古生物的学者;第一位以地质学者身份主持铁路勘察的学者;第一位发表“矿业纪要”的学者。
丁文江之所以能够成就他的事业和理想,除去学以致用、有的放矢之外,还要提及他思想活跃,视野开阔的思想境界,以至他能够深悟科学的真谛。有此三点,丁文江便是一位心中装着祖国,背负着民族的希望,以弘扬科学为宗旨,献身科学的人。尽管他过早地离去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不朽的丁文江精神,这种精神曾使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受益,曾令中国科学界鼓舞,对后人更是一种无形的鞭策。
该贴已经同步到 小熊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