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黄桥历史文化研究》题记---黄毓璜

3427人阅读  4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5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2-1-12 08:45:20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对陌生地方的印象,是建立在想像之上的,对于故土的印象就不同,毋庸“借助”,它本身就是拌和生命的日子、刻骨铭心的故事、化入自我的风土以及饱绽细节的生活情愫。
  有种现象不知能否称作规律,反正自己的体验确实如此,我是说就精神向度而言,青少年时代常常是“外趋”型,及至壮老,就会出现一种“回归”,一种“精神返乡”。近些年来,我似乎如一支流行歌唱的那样:“已厌倦飘泊”,连梦境中出现的场景,也大半是在昔日的
黄桥——那生我、长我的热土之上。梦境中的南坝桥、北关桥、罗家巷、藕池岸、牛集场、真悟殿、东寺庙、黄小、黄中、偕行社(何家祠堂)、丁家花园……那些不知愁滋味的岁月里尽情嬉戏的乐园,是那么悠远又那么亲近,那么模糊又那么真切,让人怦然心动而思情萦回。
  其实,把这纯然归结向老年现象并不全面,古谚里的“叶落归根”、旧诗里的“狐死首丘”乃至现代流行歌曲里“归来吧,归来哟”的动人呼唤,抒发的正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怀旧恋土情结。我还算 得年轻时,就不避大言不惭之嫌,给刚刚出生的二小子取名“黄桥”;尚未悟察老之将至时,就写下了《小镇旧事》、《黄桥吟》、《乡忆》、《小巷》、《吴君》、《杨老师》、《黄桥人》、《怀念黄中》等等自以为可以混充散文的短章,实际上也就是为往事沉浸和心灵依恋所驱使。
  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收到老同学林任申寄来的一本《黄桥历史文化研究》,会产生怎样的触动是可以想见的。坦率地说,这未经包装的朴素刊物在我这里首先引发的是愧疚感。自己历来觉着亏欠,为了对生我育我的那块土地无所回报。这心情在我的一些散文中自觉不自觉地流露过,只是又常常从少小离乡而又不见出息找出逃路。现在,家乡的有识之士们,在许多报刊生计维艰的情况下,推出这本并不时髦而以掘发当地历史文化为旨归的不定期刊物,本身就不只是泽及乡里的善举,也是对作为异地游子的启发和鞭策,文化人为家乡尽心出力的途径原是广阔而多面的。
  披阅一过,同时感受到的便有一种陌生感。原先因了我们家乡是古镇、名镇多有自豪,却是空泛得很,充其量只知道一些已然进入记载的名目和往往语焉不详的概略,且失真传讹之处在所难免。从《黄桥历史文化研究》读到许多于我不甚了然的材料,第一期开设的《人物春秋》、《百年老店》、《历史遗迹》、《史海钩沉》、《寻古屐痕》等栏目,或着眼人物行状,或着眼商号变迁,或指向古迹寻究,或指向文物考辨,言必有据,忠信史实,深入踏访,发幽索隐,加之《文化论坛》,史论相得益彰。不知别人感觉如何,我这个年届花甲的黄桥人,就差不多随处可感受新知新见,感受到材料的贴实而陌生,触摸着一片片为历史尘封的世界。历史文化的发掘不是别的,不仅仅在于从历史意义上“还其本来面目”,也是承继方土传统、提挈方土神韵的前提,是光大精英意识、激发献身热忱的途径。这对于现实的黄桥,其意义也许是隐性的,但它的功德无量却不言自明。
  从我这里看到这本刊物的朋友们,多有由衷的赞称,有些办刊的朋友还不免流露出一些钦羡,因为他们听我转述过主编者的话。任申多次跟我说起“没有头儿们的极力支持,是断然弄不成功的”。通常当然还只能从经费等项去理解这话,我却是注意到“领导思想”的。刊物上唐勇兵同志和刘鹏旋同志的题词我看过两遍,前者把办刊看作是一种“资源”的“挖掘”,后者认办刊为一种“自信心”确立的“源泉”,都贯穿着古为今用的原则立场,既表现了对刊物方向的明确意识,也表达了对刊物价值的清醒认识和充分估量。家乡的父母官通达如此,加之编者们的努力和整个黄桥人的协力,刊物的前景就可以乐观。
  从第二期开始,主事的朋友们把我逼进了参与办刊者的行列,自知不够格,勉力应承缘自服务家乡的良知。为此,不揣冒昧提出几点看法就教于乡亲:
  一是想说文化是个大概念,理应包括政治、经济、军事、艺术、文学、语言、宗教以及日常生活诸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我们的刊物理当在视野上更为开阔一些,难以一下子面面俱到,不妨一步步包容进方方面面,极力为黄桥拓示出一个立体的历史文化形态。
  二是以为文化通常有主流文化和民间文化之分,就目前的两期看,比较侧重于主流文化,刊物办下去,应该多注重跟“大传统”相对的“小传统”,在民间文化亦即俗文化上广为开拓。比如就我所知,黄桥历来多有民间艺人、良师、能工巧匠以及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也不乏富于特色的传说传奇,很可以开设诸如“凡人小事”、“历史插曲”一类的栏目。
  三是想到了激浊扬清。顾名思义,“历史文化”的研究大体为了让“历史”告诉“今天”什么。但通常情况下,我们存在“只告诉什么”而“不告诉另外的什么”这样一种以避讳为实质的惯性。这“另外的什么”当然就是指向着“负面”的抑或“劣根”的东西。多年前我回家乡参加一次活动,一位父母官在讲话中说到“发扬老区传统、革除老区陋习”这样的话,很受启发,很具气魄,也很为有益,因为这种“前事不忘”就是吸取教训,就是更新精神,就是使一个名镇、古镇进一步走向富镇、强镇的前进起点。
  四是觉得文章须顾及到史情和史趣,一个赢得读者并能抵达读众心灵的刊物,不能止于知、止于识,还应当注重“寓教于乐”,始于智始于慧而终于识终于解是一切文字材料的上好路数和有效途径。
  信笔写来,不胜惶惑,未敢以为果如是而必如是,聊供参考而已。


该贴已经同步到 小熊的微博
gsg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12 20: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汕尾
真知灼见!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12 20:5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学习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12 21: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哪里可以读到这刊物啊?
     

签到天数: 187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2-1-13 15:2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期待新一期的《黄桥历史文化研究》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