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政治”的丁文江 余世存 《新世纪周刊》2007年第3期
丁文江出生于江苏泰兴一个绅士家庭,10岁时即已读完四书五经。1902年秋,15岁的丁文江到日本,两年后到英国。年轻人的运气极好,在游学途中,几乎身无分文,先后得到林文庆、康有为、罗昌、吴稚晖等的帮助。他在英国爱丁堡乡镇生活两年,考入剑桥大学,因费用不足退学,考医学不果,入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动物学和地质学,获双学士学位。
丁文江游学近10年回国,1912年到上海教中学。1913年,他26岁时,应邀到北京任工商部矿政司地质科科长。从此开始了他进入民国政、学中心的奇特生涯。他任所长的中国地质调查所,是中国现代成立最早的科研机构。在他的领导下,该所迅速成为中国“最有光彩”的学术机构,在国际学术界也赢得了声誉。
这时丁文江开始担负起赡养父母和教育兄弟的责任。最后实在不堪重负时,只好辞去地质调查所所长之职,而到收入较高的北票煤矿公司工作。在官商合营的公司工作,他有机会跟南北军阀接触,开始了解中国政治的实情。当时军阀连年混战,政治黑暗无比,许多人都对“政治”彻底失望。所以,当胡适发誓“二十年不干政治,二十年不谈政治”时,丁文江反驳说:“你的主张是一种妄想:你们的文学革命,思想革命,文化建设,都禁不起腐败政治的摧残。良好的政治是一切和平的社会改善的必要条件。”
经过一番努力,丁文江跟表现“开明”的军阀孙传芳建立了联系。孙传芳于1926年5月任命丁文江为新设立的“ 淞沪商埠督办公署”总办。丁文江因此开始实施雄心勃勃的“大上海”计划,其中有两点成就颇值得一书。一是把历来没有统一行政中心的南市、闸北、沪西、浦东、吴淞等区首次完全统一在这个新的行政机构之下,为后来“上海特别市”的建立打下基础。另一则是通过长达四个月的谈判交涉,收回会审公堂。
“九·一八”事变后,国事艰难,丁文江再度振作,跟胡适等人创办了《独立评论》。历经近10年的风雨坎坷后,心境已变,他们没有了当年鼓吹“好人政府”时的热情与信心,只是希望“不倚傍任何党派”以“独立”的身份评论政治。丁文江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对“天下事”广发议论。他此时认识到中国政治运行的逻辑,即政治靠“实力”说话,已经倾向于以强力推进政治的“独裁”了。
1935年,华北危急。华北是供给全国工业原料和能源的主要区域,一旦落入敌人之手,长江下游及沿海的工业能源就成了问题。丁文江决定亲自去湖南考察粤汉铁路一带煤的储量和开采现状。
胡适说,丁文江在湖南,“在游兴和责任心的双重诱惑之下,爬上3000多英尺的高山,又走下600多英尺斜深的矿洞”。丁文江从洞里出来时,衣服像是从水里捞出来一样,汗水成线地往下流。洞口之外,空气极冷,患感冒是无可避免的了。回到衡阳生了炉火,关了窗户,准备出点汗。怕睡不着,又吃了3片安眠药。由于缺少使用壁炉的经验,又赶上那天晚上大风大雨,烟囟的煤气倒灌,丁文江因感冒又闻不出味来,于是使他煤气中毒。煤气中毒在北方是常见的事,而南方人就没有这种经验。株韶路局的医生把他当溺水来治,做了6小时的人工呼吸,把肋骨压断了都不知道。这样1936年1月5日下午5时40分,丁文江辞别了人间,终年49岁。
丁去世20年后,胡适写成《丁在君的传记》,引用了自己给丁翻译的外国诗句:“明天就死又何妨!只拼命做工,就像你永远不会死一样!”胡适说,这些丁文江“最喜欢的句子”,是他“最适当的墓志铭”。
这个至今少有的中国人在短暂的一生中感染了很多人。直到今天,在现代转型未完成的中国社会,丁文江仍堪称异数,是无数国民中的英雄豪杰,因为无论如何,他都看到了中国人命运的根本。在频繁的野外调查与学术行政的改进实践中,丁文江一直对那个根本做了种种努力,这些努力使他的成就和人格特异于众人之上。李济在一次与丁的谈话中就被明确告知:“ 你们老问我为甚么恋着政治问题不舍,不集中全力作科学的工作。你看,政治不澄清,科学工作是没法推进的,我们必须先造出一种环境来,然后科学工作才能在中国生根。”
http://cn.qikan.com/gbqikan/mag. ... 007&periodnum=3 |